一种新型烤房,主要由:烤房本体、锅炉、前风幕箱、后风幕箱及烘烤通道构成,烤房本体为长方体箱状件,两端为敞口,锅炉置于烤房本体的同侧,前风幕箱设置在烤房本体前端入口部两侧壁,后风幕箱置于烤房本体的后端出口部两侧壁;其特征在于:锅炉有两台,分别置于烤房本体同侧距离烤房本体前后端口部的1/3处;前风幕箱及后风幕箱均有两个,前、后风幕箱与烤房本体密封固接的一侧箱体互为出风口或进风口,与出风口或进风口对应的箱体的另一侧设置管状风道,在各管状风道的下端分别密封固接导流管,各导流管也对应构成两组互为循环的系统并分别连接到两个鼓风装置上,并确保每组的两个导流管一个接到鼓风装置的进风口上,另一个接到出风口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喷涂用烘烤装置,确切地说公开了一种新型烤房。
技术介绍
现在工业生产中,大部分产品都需要抛光或喷涂包装,喷涂前对产品外壳等部件进行碱化处理,清洗洁净表面的杂质,以便提高喷涂效果、提高产品光洁度。这些部件在清洗后不能置放于自然环境下晾晒,以免再次落尘,因此常常在清洗流程之后,紧接着就是自动送入烤房烘干,而且烤房的应用满足了现代流水作业的生产需要,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通常使用的烤房,大多配置一台锅炉,通道两端敞开以便输送架持续穿过,而且烤房长度较短,烘烤不彻底部件就已被输送出来,降低了烘烤质量,且锅炉产生的热量往往会被一些面积较大的部件遮挡,是烤房内热量分布不均,也影响烘烤效率,加之烤房通道两端的进出口为敞口,热量流失严重,不仅浪费能源,而且在高温季节还容易给生产车间造成温度过高的环境,给工人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一种新型烤房,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公开了一项新型技术,主要由烤房本体(I)、锅炉、前风幕箱、后风幕箱及烘烤通道(5)构成,烤房本体(I)为长方体箱状件,两端为敞口,锅炉置于烤房本体(I)的同侧,前风幕箱设置在烤房本体(I)前端入口部两侧壁,后风幕箱置于烤房本体(I)的后端出口部两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锅炉有两台,分别为锅炉(2a)及锅炉(2b),锅炉(2a、2b)分别置于烤房本体(I)同侧距离烤房本体(I)前后端口部的1/3处,所述的锅炉(2a、2b)分别包括热流道(2a’、2b’),并通过热流道(2a’、2b’ )与烤房本体(I)的偏下部密封固接;所述的前风幕箱及后风幕箱均有两个,分别为前风幕箱(3a),前风幕箱(3b)、后风幕箱(4a)和后风幕箱(4b),前风幕箱(3a、3b)、后风幕箱(4a、4b)分别组成两组竖立并左右对称密封固接在烤房本体(I)的前端入口部及后端出口部的两侧壁上,前风幕箱(3a、3b)及后风幕箱(4a、4b)的主体均为扁平的立式箱体状,其高度均与烤房本体(I)的高度相同,前风幕箱(3a、3b)及后风幕箱(4a、4b)与烤房本体(I)密封固接的一侧箱体为竖立的长方形的互为出风口或进风口,其出风口或进风口的高度均与烤房本体(I)内部的空间高度相同,前风幕箱(3a、3b)及后风幕箱(4a、4b)的出风口或进风口对应的箱体的另一侧,即各风幕箱的外侧壁分别设置管状风道,且管状风道与出风口或进风口对应的一侧为敞口状风道,该敞口状风道的形状大小与出风口或进风口的形状大小相同,在各管状风道的下端分别密封固接导流管(3a’)、导流管(3b’)、导流管(4a’)及导流管(4b’),导流管(3a’ )和导流管(3b’)、导流管(4a’ )和导流管(4b’ )分别构成两组互为循环的系统,且两组互为循环系统分别连接到两个鼓风装置上,并确保每组的两个导流管一个连接到鼓风装置的进风口上,另一个连接到鼓风装置的出风口上。该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当鼓风装置启动后,风流经过前风幕箱(3a)(前风幕箱3b则为进风口,反之亦同)的出风口向进风口劲吹,在烘烤通道(5)的前段入口部形成急流风幕,而进入进风口的气流又被循环吸入鼓风装置,再次形成后续气流确保风幕的持续形成,同理后风幕箱(4a、4b)同样在烘烤通道(5)的后端出口内形成急流风幕,从而阻止了锅炉产生的热量从烘烤通道(5)的前端入口或后端出口流失掉;2、由于采用了循环对流的风幕设计,即使风幕气流形成初期时带走部分热量,该部分气流仍会迅速在风幕中循环,而不致散发到烤房本体(I)外部空间,当风幕温度与烤房内温度平衡时,风幕流动过程中继续吸收烤房内热量的系数就很小了 ;3、流水生产输送带或输送架等设施可穿过烘烤通道,将需要烘干的半成品送入烤 房,不必要担心烤房内热量流失的问题;4、由于设置了两台锅炉,不断向烤房内输送热量,避免了因大件产品进入烤房烘烤阻止热量的均匀扩散,保证了烤房内温度的均衡稳定,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参见附图,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特征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该专利技术由烤房本体(I)、锅炉(2a、2b)、前风幕箱(3a、3b)、后风幕箱(4a、4b)及烘烤通道(5)构成,烤房本体(I)为长方体箱状件,两端为敞口,锅炉置于烤房本体Cl)的同侧,前风幕箱(3a、3b)设置在烤房本体(I)前端入口部两侧壁,后风幕箱(4a、4b)置于烤房本体(I)的后端出口部两侧壁,并且各风幕箱的导流管(3a’、3b’、4a’、4b’ )分别构成两组互为循环的系统,并分别连接到两台鼓风装置上,确保导流管(3a’、3b’)、导流管(4a’、4b’)分别密封连接到各鼓风装置的进风口或出风口上,形成互为出风口或进风口。当启动锅炉及鼓风装置后,锅炉产生的热量进入烤房,烘烤通道的前端入口及后端出口均被风幕箱形成的风幕阻隔,避免了热量流失,同时经穿过烘烤通道(5)的输送带将需要烘烤的产品或部件从烘烤通道(5)的前端入口送入烤房不需要停留,保持一定速度从烘烤通道(5 )后端出口送出,即达到烘烤目的。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烤房,主要由烤房本体(I)、锅炉、前风幕箱、后风幕箱及烘烤通道(5)构成,所述的烤房本体(I)为长方体箱状件,两端为敞口,所述的锅炉置于烤房本体(I)的同侧,所述的前风幕箱设置在烤房本体(I)前端入口部两侧壁,所述的后风幕箱置于烤房本体(O的后端出口部两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锅炉有两台,分别为锅炉(2a)及锅炉(2b),锅炉(2a、2b)分别置于烤房本体(I)同侧距离烤房本体(I)前后端口部的1/3处,所述的锅炉(2a、2b )分别包括热流道(2a’、2b ’),并通过热流道(2a’、2b ’)与烤房本体(I)的偏下部密封固接;所述的前风幕箱及后风幕箱均有两个,分别为前风幕箱(3a)、前风幕箱(3b)、后风幕箱(4a )和后风幕箱(4b ),所述的前风幕箱(3a、3b )、后风幕箱(4a、4b )分别组成两组竖立并左右对称密封固接在烤房本体(I)的前端入口部及后端出口部的两侧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新型烤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风幕箱(3a、3b)及后风幕箱(4a、4b)的主体均为扁平的立式箱体状,其高度均与烤房本体(I)的高度相同,前风幕箱(3a、3b)及后风幕箱(4a、4b)与烤房本体(I)密封固接的一侧箱体为竖立的长方形的互为出风口或进风口,其出风口或进风口的高度均与烤房本体(I)内部的空间高度相同,前风幕箱(3a、3b)及后风幕箱(4a、4b)的出风口或进风口对应的箱体的另一侧,即各风幕箱的外侧壁分别设置管状风道,且管状风道与出风口或进风口对应的一侧为敞口状风道,该敞口状风道的形状大小与出风口或进风口的形状大小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烤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各管状风道的下端分别密封固接导流管(3a’)、导流管(3b’)、导流管(4a’)及导流管(4b’),导流管(3a’)和导流管(3b’)、导流管(4a’)和导流管(4b’)分别构成两组互为循环的系统,且两组互为循环系统分别连接到两个鼓风装置上,并确保每组的两个导流管一个连接到鼓风装置的进风口上,另一个连接到鼓风装置的出风口上。全文摘要一种新型烤房,主要由烤房本体、锅炉、前风幕箱、后风幕箱及烘烤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烤房,主要由:烤房本体(1)、锅炉、前风幕箱、后风幕箱及烘烤通道(5)构成,所述的烤房本体(1)为长方体箱状件,两端为敞口,所述的锅炉置于烤房本体(1)的同侧,所述的前风幕箱设置在烤房本体(1)前端入口部两侧壁,所述的后风幕箱置于烤房本体(1)的后端出口部两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锅炉有两台,分别为锅炉(2a)及锅炉(2b),锅炉(2a、2b)分别置于烤房本体(1)同侧距离烤房本体(1)前后端口部的1/3处,所述的锅炉(2a、2b)分别包括热流道(2a’、2b’),并通过热流道(2a’、2b’)与烤房本体(1)的偏下部密封固接;所述的前风幕箱及后风幕箱均有两个,分别为前风幕箱(3a)、前风幕箱(3b)、后风幕箱(4a)和后风幕箱(4b),所述的前风幕箱(3a、3b)、后风幕箱(4a、4b)分别组成两组竖立并左右对称密封固接在烤房本体(1)的前端入口部及后端出口部的两侧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现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海德曼建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