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宽苗垄带状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36445 阅读:4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4 08: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小麦宽苗垄带状种植方法,其包括播前准备环节、播种环节、田间管理环节,其中,所述播种环节包括以下步骤:播种时,使种子均匀地呈带状的宽苗垄分布,每一宽苗垄的宽度为13-20cm,相邻宽苗垄之间的行距等于宽苗垄的宽度。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改善群体冠层内的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增加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尤其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小麦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中国的种植面积多年来一直稳定在2000万公顷以上,也是中国黄淮海平原种植的最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产量的形成取决于个体与群体的协调。优良群体结构的构建与形成,有利于群体冠层内通风透光,个体生长发育健壮,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基础。小麦生产中传统的种植方式以条播(线状)平作为主,如图I所示,小麦101、苗垄间隔102均呈线状分布。依靠播种时增减播种量和改变行距是人工调控小麦群体结构的主要措施之一。理想的小麦群体结构是冠层内的小麦单株能够均匀分布,既能形成均匀一致的光、温、水、肥生长环境,又能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为此,虽然有研究报导一些地方开始试行垄作种植或无垄撒播种植方式。但是,垄作种植增加了精细整体、起垄 播种、沟内还需用人工耧播种,因作业环节增多、操作繁琐、费时费力而增加了作业成本;无垄撒播种植采用人工撒种后旋耕的方式,虽然操作简单,却需要增加小麦用种量,播种深度也不易控制,导致小麦出苗生长不整齐,而且小麦生长中后期群体结构郁蔽、冠层内通风透光条件差,不利于小麦抗病防倒,影响产量形成。因此,需要既简便易行、又能进行群体结构优化,增加小麦产量的种植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满足目前存在的既简便易行,又能进行群体结构优化,增加小麦产量的种植方法的需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其包括播前准备环节、播种环节、田间管理环节,其中,播种时,使种子均匀地呈带状的宽苗垄分布,每一宽苗垄的宽度为13-20cm,相邻宽苗垄之间的行距等于宽苗垄的宽度。本专利技术围绕个体生长发育与群体形成产量协调关系,针对目前小麦种植生产中存在的播种操作繁琐,由群体结构不良而影响冠层内通风透光、导致产量不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集取常规条播、无垄撒播和垄作的优点,同时避免了其缺点,可以促进小麦群体结构优化构建,改善群体冠层内的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增加产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附图说明图I为根据现有种植方法的小麦线状种植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小麦宽苗垄带状种植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机械播种机的结构示意简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机械播种机的开沟器在前后方向上的布置结构简图5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机械播种机的开沟器后视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不同种植方式小麦灌浆期冠层底部透光状况;图7示出了不同种植方式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速率;图8示出了不同种植方式小麦拔节后期单位面积总茎数; 图9示出了不同种植方式小麦拔节期后期叶面积指数;图10示出了不同种植方式小麦灌浆期植株高度;图11示出了不同种植方式小麦成熟期单位面积有效成穗数;图12示出了不同种植方式小麦籽粒产量。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提前说明的是,下述仅以小麦为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不付出创造性劳动,利用本专利技术种植其他麦类作物。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包括播前准备、机械播种、田间管理、及时收获等环节,图2则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小麦种植示意图,其中播种环节为利用图3所示的机械播种机播种,使种子呈带状的宽苗垄I均匀分布,每一宽苗垄I的宽度LI可以介于13-20cm之间,优选为14_18cm,更优选的,如图2中宽苗垄I的宽度LI为15cm。相邻宽苗垄I之间的行距2 (在本专利技术中,行距指相邻宽苗垄之间的空间)的宽度L2等于宽苗垄I的宽度LI,因此在本优选实施例中,Ll=L2=15cm。宽苗垄I中,小麦种子的播种深度为5cm左右,例如4-6cm之间。为了形成图2所示的种植方式,提高种植效率,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利用机械播种,所使用的机械播种机如图3所示,该机械播种机包括种子箱3、镇压轮6、多个排种管41-43和多个开沟器模块5。多个开沟器模块5 —字并列排开,实际应用时,可以由拖拉机的输出功率决定开沟器模块5的数量,当然,开沟器模块5的数量越多,一次性播种的宽苗垄I越多,播幅越宽。镇压轮6与开沟器模块5 对应并位于其后方,以镇压土壤。各镇压轮6、多个排种管41-43和多个开沟器模块5结构相同,因此图3仅标示其中的一个。开沟器模块5包括三个开沟器51、52、53,但不局限于此。排种管41、42、43的一端连接于种子箱3,另一端连接于开沟器模块5中的开沟器51、52、53以将种子输入土壤。在本优选实施例中,镇压轮6的宽度L5大于等于开沟器模块5的宽度L3,镇压轮6的宽度L5即是圆柱形镇压轮6的长度,开沟器模块5的宽度L3即是位于开沟器模块5边缘的两个开沟器51、53最外侧边之间的距离。开沟器模块5的宽度L3等于宽苗垄I的宽度LI,相邻开沟器模块5之间的宽度L4等于相邻宽苗垄I之间的行距2的宽度L2。优选的是,宽度LI、行距2的宽度L2、宽度L3、宽度L4、宽度L5均相等。在同一开沟器模块5中,如图3所示,在宽度方向,相邻的开沟器51和52、开沟器52和53之间都间隔一定距离,以分散开沟器模块5前进时的阻力;如图4所示,在前后方向,相邻开沟器51和52、开沟器52和53之间也间隔一定距离L6,以进一步减少前进阻力以及利于种子散布均匀、简化制造工艺,优选的是,距离L6为4-6cm。在另一实施例中,在宽度方向,相邻的开沟器51和52、开沟器52和53之间都具有一定的重合,以使种子形成带状宽苗垄带状分布,但是在前后方向,相邻开沟器51和52、开沟器52和53之间必须间隔一定距离,否则播种机前进阻力较大。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由于相邻的开沟器51和52、开沟器52和53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可能会导致开沟器播种的种子分别形成一线状,而不能形成带状的宽苗垄的问题,为了避免该问题的发生,本优选实施例的开沟器腔体内设有多个凸起。由于各开沟器结构相同,因此图5仅示出了开沟器51的内部结构,图5中,开沟器51中设有多个凸起511,凸起511可以使小麦种子在降落过程中因受到阻挡而跳跃翻滚,在相互碰撞中,种子可以更均匀地落入土壤中。更优选地,凸起511呈棱状。为了避免各开沟器播种的种子形成线状,在同一开沟器模块中相邻开沟器前后错开的情况下,也可以使中间的开沟器与两侧的开沟器有部分重叠,例如两侧的开沟器宽度为5cm,中间的开沟器宽度则为6cm,中间开沟器与两侧开沟器分别重叠O. 5cm。基于小麦生长周期内的光照等气候因素的考虑,在利用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种植小麦时,优选应用于中纬度的冬小麦种植,例如北纬35° -40°之间的冬小麦。按照当地适宜播 种期和播种量进行播种,如果在适宜播种期前播种,就适当减少用种量;如果在适宜播种期后播种,应适当增加播种量。机械播种机自带镇压轮,播种、镇压一机化作业、一次完成。宽苗垄I的宽度为15cm,相邻宽苗垄I之间的间距(即行距2)为15cm,播种深度5cm左右。图6-图12示出了在多次试验中,常规方法种植的小麦与本优选实施例种植的小麦的多种参数的对比情况。在图6-图12中,相邻的两图形柱中,左侧的图形柱代表常规种植方法,右侧的图形柱代表本优选实施例,并且横坐标均表示播种量,单位均为“kg/667m2”。在图6中,纵坐标表示投射PA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麦宽苗垄带状种植方法,包括播前准备环节、播种环节、田间管理环节,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种环节包括以下步骤:播种时,使种子均匀地呈带状的宽苗垄分布,每一宽苗垄的宽度为13?20cm,相邻宽苗垄之间的行距等于宽苗垄的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兰芳欧阳竹王春晶娄金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