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机定子散热结构,包括冷却套体,冷却套体密封包覆在电机的定子组件上从而在冷却套体和定子组件的外圆面之间形成冷却通道,冷却套体上设置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冷却液进口通过冷却通道连通冷却液出口,较佳地,冷却通道中设置有若干挡板,挡板从冷却套体延伸出并抵靠接触定子组件的外圆面从而导向冷却液的流向,冷却套体包括前圈套层和后圈套层,前圈套层和后圈套层密封连接,前圈套层和后圈套层分别与定子组件密封连,电机定子散热结构还包括冷却液源,冷却液源管路连通冷却液进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新颖,能快速有效使电机散热,从而改善电机性能,最终提高电机效率及寿命,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构造
,特别涉及电动汽车的电机冷却结构
,具体是一种电机定子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大部分均是采用了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因此电机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其工况受路况、车辆载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得汽车电机相比其它电机的工况更为复杂,其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电机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的损耗热包括①定子组件的铁损、铜损转化为热损耗;②轴承等部件机械损耗转化为热损耗。若不通过热管理技术将损耗热排出的话,会造成电机定子组件、转子组件温度过高,从而转子磁钢退磁、定子线包烧毁,影响电机的正常运转。因此,电机热管理技术在电动汽车中显的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在电机上设置一套有效的散热系统提高电机散热性能。因此,需要迫切提供一种电机定子散热结构,其能快速有效使电机散热,从而改善电机性能,最终提闻电机效率及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电机定子散热结构,该电机定子散热结构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新颖,能快速有效使电机散热,从而改善电机性能,最终提高电机效率及寿命,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电机定子散热结构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该电机定子散热结构,其特点是,包括冷却套体,所述冷却套体密封包覆在电机的定子组件上从而在所述冷却套体和所述定子组件的外圆面之间形成冷却通道,所述冷却套体上设置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进口通过所述冷却通道连通所述冷却液出口。较佳地,所述冷却通道中设置有若干挡板,所述挡板从所述冷却套体延伸出并抵靠接触所述的定子组件的外圆面从而导向冷却液的流向。较佳地,所述冷却套体包括前圈套层和后圈套层,所述前圈套层和所述后圈套层密封连接,所述前圈套层和所述后圈套层分别与所述定子组件密封连接。更佳地,所述前圈套层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散热筋。更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筋是条形散热筋。尤其,所述条形散热筋平行设置。更佳地,所述电机定子散热结构还包括前密封圈和后密封圈,所述前圈套层通过所述前密封圈与所述定子组件密封连接,所述后圈套层通过所述后密封圈与所述定子组件密封连接。更进一步地,所述如S封圈和所述后S封圈均为O型圈。更佳地,所述电机定子散热结构还包括中密封圈,所述前圈套层通过所述中密封圈与所述后圈套层密封焊接。更进一步地,所述中S封圈为O型圈。较佳地,所述的定子组件的外圆面上涂覆有导热密封防锈层。较佳地,所述电机定子散热结构还包括冷却液源,所述冷却液源管路连通所述冷却液进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具体如下I、本技术通过在所述冷却套体和所述定子组件的外圆面之间形成冷却通道,从而将定子组件的外圆面直接与冷却液体接触,利用铁芯直接将热量传递给冷却液体,设 计巧妙,结构简单新颖,能快速有效使电机散热,从而改善电机性能,最终提高电机效率及寿命,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2、本技术的所述前圈套层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散热筋,来增加冷却液体的接触面积,使电机产生的热量被充分带走,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新颖,能快速有效使电机散热,从而改善电机性能,最终提高电机效率及寿命,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3、本技术的所述前圈套层通过所述前密封圈与所述定子组件密封连接,所述后圈套层通过所述后密封圈与所述定子组件密封连接,所述前圈套层通过所述中密封圈与所述后圈套层密封焊接,密封性能好,有效避免冷却液体进入电机内部,影响电机性能,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新颖,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I是安装有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电机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所示的前圈套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I所示的后圈套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I中形成的冷却通道展开示意图。图5是图I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请参见图I 5所示,本技术的电机定子散热结构包括冷却套体6,所述冷却套体6密封包覆在电机的定子组件63上从而在所述冷却套体6和所述定子组件63的外圆面(也就是定子铁芯的外圆面)之间形成冷却通道,所述冷却套体6上设置有冷却液进口 74和冷却液出口 75,所述冷却液进口 74通过所述冷却通道连通所述冷却液出口 75。较佳地,所述冷却套体6包括前圈套层65和后圈套层61,所述前圈套层65和所述后圈套层61密封连接,所述前圈套层65和所述后圈套层61分别与所述定子组件63密封连接。更佳地,所述前圈套层65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散热筋69。更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筋69是条形散热筋。请参见图2和图5所示,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条形散热筋平行设置。条形散热筋用于增加冷却液体的接触面积,使电机产生的热量被充分带走。较佳地,所述冷却通道中设置有若干挡板70,所述挡板70从所述冷却套体6延伸出并抵靠接触所述的定子组件63的外圆面从而导向冷却液的流向。请参见图2和图5所示,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挡板70分别从前圈套层65和后圈套层61延伸出,且相互交错,所述冷却通道中还设置有一全筋71作为冷却液进口 74和冷却液出口 75之间的隔板,保证冷却液流的方向性(图5中箭头所指),结合挡板70的设置,使冷却液流波浪式曲折前进,使得冷却液流尽可能地流经所述定子组件63的外圆面,从而使冷却效果最大化。更佳地,所述电机定子散热结构还包括前密封圈67和后密封圈62,所述前圈套层65通过所述前密封圈67与所述定子组件63密封连接,所述后圈套层61通过所述后密封圈62与所述定子组件63密封连接。请参见图4所示,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前密封圈67和所述后密封圈62均为O型圈。在前圈套层65的限位筋部分72加工有沟槽,用于安装前密封O型圈;在后圈套层61的限位筋部分73加工有沟槽,用于安装后密封O型圈,当装配到位后起到避免冷却液体从下部渗近电机内部。而通过前圈套层65的限位筋部分72和后圈套层61的限位筋部分73,从而压住铁芯上下表面。更佳地,所述电机定子散热结构还包括中密封圈64,所述前圈套层65通过所述中密封圈64与所述后圈套层61密封焊接。请参见图4所示,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中密封圈64为O型圈,附图标记68为焊接填缝。较佳地,所述的定子组件63的外圆面上涂覆有导热密封防锈层66。请参见图4所示,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电机的定子组件63的铁芯外圆表面均匀地刷上一层密封导热胶形成导热密封防锈层66,该胶水刷上后,等干燥后与铁芯结合为一整体,且胶水具有绝缘H级、抗腐蚀、耐高温(200°C)性能,加强硅钢片与硅钢片之间的密封,并防止硅钢片被冷却液体腐蚀。较佳地,所述电机定子散热结构还包括冷却液源(未示出),所述冷却液源管路连通所述冷却液进口 74。从而为冷却提供冷却液。图I所示的结构采用工装定位,将定子组件63分工序热套进前圈套层65和后圈套层61,再经过气密性试验合格后进行焊接后完成。具体如下所述前圈套层65是采用热套的形式压入定子组件63,在前圈套层65的限位筋部分72的沟槽中安装前密封O型圈,所述后圈套层61是在前圈套层65压入冷却检测合格后,装上中密封O型圈,采用热套的方法压进定子铁芯,同样在后圈套层61限位筋部分73的沟槽中安装后密封O型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机定子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定子散热结构包括冷却套体,所述冷却套体密封包覆在电机的定子组件上从而在所述冷却套体和所述定子组件的外圆面之间形成冷却通道,所述冷却套体上设置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进口通过所述冷却通道连通所述冷却液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江明,罗建,袁一卿,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