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包括:本体,以及空气排出部,其设置于本体;空气排出部包括:发光部,其内侧形成有空间,以及空气排出口,其向上述空间排出空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包括:本体,以及空气排出部,其设置于本体;空气排出部包括:发光部,其内侧形成有空间,以及空气排出口,其向上述空间排出空气;还包括控制部,该控制部以与运行状态或者用户的输入相对应的方式改变发光部的设定。(*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的空气调节器。
技术介绍
通常,空气调节器由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来改变温度、湿度或者空气净化度等之后,通过空气排出口向室内排出该空气,从而能够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空气调节器可在内部设置热交换器,其使制冷剂和空气进行热交换;送风机,其吸入空气来向热交换器吹送之后向外部排出。空气调节器可根据空气吸入口和空气排出口的形状、开口方向及数量等而在室内 形成多样的气流。进来,为了提高安全性、实现高档化,趋于尽可能防止空气吸入口和空气排出口向外部暴露,同时尽可能向广大面积排出空气。空气调节器可调节空气来给室内的使用者提供舒适感,还可利用设计及照明来提供心理的舒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目的在于,通过考虑了运行状态及用户所选择的照明的控制,给用户提供身体的舒适感及心理的舒适感。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包括本体,以及空气排出部,其设置于本体;空气排出部包括发光部,其内侧形成有空间,以及空气排出口,其向上述空间排出空气。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包括本体,以及空气排出部,其设置于本体;空气排出部包括发光部,其内侧形成有空间,以及空气排出口,其向上述空间排出空气;还包括控制部,该控制部根据运行状态或者用户的输入,来改变发光部的设定。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将发光部形成为与空气排出口的形状相对应,从而能够容易地确认排出经过调节的空气的区域。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可根据用户所选择的颜色组来调节光,从而给用户带来心理的稳定感。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使发光部根据运行状态的变化而改变光的颜色,从而能够给用户提供视觉性的平安感。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在关闭(off)发光部时比开启(on)发光部时更迅速地减小光的强度,从而能够给用户提供心理的舒适感。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在改变光的颜色时,将光的强度维持规定时间,从而能够使用户的视觉疲劳度实现最小化。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根据运行状态使光的颜色不同,从而能够让用户确认运行状态。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可与运行状态独立而使用于照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使空气收容部和发光部形成为一体,从而能够将发光部的光源发出的热量有效地向外部排出。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纵向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结构的主视图。图4是图I所示的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空气排出部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空气排出部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多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空气排出部的多个形状的主视图。图7是表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发光部发光的样态的图。图8是表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发光部的变化的图。图9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框图。图10是表示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控制结构的图。图11是表示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发光部所发出的光的强度的曲线图。图12是表示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发光部所发出的光的强度及颜色变化的曲线图。图13是表示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发光部所发出的光的强度的曲线图。图14至图17是对多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动作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结构的主视图。参照图I至图3,空气调节器包括本体4,其形成有空气吸入口 2 ;热交换器6,其设置于本体4的内部;空气排出部8,其设置于本体4的上部,使通过热交换器6的空气排出;送风单元10,其由空气吸入口 2吸入空气,并使该空气通过热交换器6之后向空气排出部8吹送。在空气排出部8的内侧形成有空间G。空气排出部8可形成有空气排出口 L,该空气排出口 L向空间G排出空气。本体4外部的空气可通过空气吸入口 2而吸入到本体4的内部。空气吸入口 2可形成于本体4的后方。本体4外部的空气,可从本体4的后方位置通过空气吸入口 2而吸入到本体4的内部。本体4可形成有侧方空气排出口 12,该侧方空气排出口 12使本体4内部的空气独立于空气排出口 L而另行排出。由空气吸入口 2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可从本体4的内部向空气排出部8流动之后,向空气排出部8的空间G的前方排出。由空气吸入口 2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可从本体4的内部通过侧方空气排出口 12向本体4的外部排出。本体4可包括吸入面板13,其形成有空气吸入口 2,并净化吸入的空气;排出面板14,其配置于吸入面板13的前方,并形成有侧方空气排出口 12。吸入面板13和排出面板14的上表面可开放。侧方空气排出口 12可在排出面板14沿上下方向纵长地形成。空气调节器可构成为站立型空气调节器。本体4还可包括底座24,该底座24放置有吸入面板13和排出面板14。空气调节器可在底座24的后方部上侧设置有吸入面板13,且可在底座24的前方部上侧设置有排出面板14。底座24的前表面可开放。热交换器6可设置于空气吸入口 2的前方。热交换器6可与吸入面板13相邻配置。空气排出部8可设置于吸入面板13的上侧和排出面板14的上侧。空气排出部8可在底面形成有开口部30,该开口部30使从送风单元10向上侧吹送的空气流入空气排出部8。空间G可向空气排出部8的前方开放。根据实施例,空间G可以是使空气排出部8的前后方贯通的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空气排出部8可包括发光部32,其内侧形成有空间G ;内本体34,其向空间G插入前端,并形成空气排出口 L。空气排出部8还可包括外壳38,该外壳38设置于本体4的上侧,并且收容发光部32和内本体34。内本体34的前端可位于发光部32的空间G的内侧。内本体34可向空间G的方向形成空气排出口 L,但结合关系可以是多样的,而并不限定于此。外壳38可形成空气排出部8的外观。外壳38可保护内本体34和发光部32。外壳38可形成为六面体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外壳38可设置于本体4的上侧。外壳38可在底面形成有开口部30。从本体4吹送的空气,可通过形成于外壳38的底面的开口部30,而流入外壳38的内侧。外壳38可设置于吸入面板13的上侧和排出面板14的上侧。开口部30可形成为与吸入面板13和排出面板14之间相连通。外壳38可包括后外壳39和配置于后外壳39的前方的前外壳40。后外壳39可构成外壳38的后方部。后外壳39可设置于吸入面板13的上侧。后外壳39可放置于吸入面板13的上部,并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紧固于吸入面板13的上部。前外壳40可构成外壳38的前方部。前外壳40可设置于排出面板14的上侧。前外壳40可放置于排出面板14的上部,并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紧固于排出面板14的上部。.送风单元10可设置于热交换器6的前方。送风单元10可构成为吸入后方的空气来向周围方向吹送的离心式送风单元。送风单元10可设置于排出面板14,将空气向侧方空气排出口 12和空气排出部8吹送。送风单元10可包括上部送风单元41,其由空气吸入口 2吸入空气,来向侧方空气排出口 12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以及空气排出部,其设置于上述本体;上述空气排出部包括:发光部,其内侧形成有空间,以及空气排出口,其向上述空间排出空气。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泰亨,尹柱协,宋星宇,林栽用,
申请(专利权)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