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装转移系统,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包括转移床(1)、移动床面(2)、CT适配器(3),其特征在于:转移床(1)上方通过锁紧装置(4)水平活动连接移动床面(2),在转移床(1)左侧或右侧可通过定位插销活动连接CT适配器(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后装转移系统结构简单,实现病人在不动的情况下在后装机房、CT室之间任意移动,既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又能保证后装施源器的准确性,还能降低医务人员的劳动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装转移系统,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后装治疗的定位和TPS计划多数是在模拟定位机或者是C臂下面进行拍片,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和CT的普及应用,在CT图像引导下实施的后装放疗成为近距离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就需要患者在固定好后在后装治疗机房、CT室之间来回移动,同时还要患者轻松的转移到CT床上面去,在移动的过程中要不能使病人产生痛苦,施源器放置好后位置又要保持不变。这些问题都是传统的人力搬运方式所无法克服的,这就需要一套后装转移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后装转移系统。该后装转移系统可实现患者在不动的情况下在后装机房、CT室之间任意移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一种后装转移系统,包括转移床、移动床面、CT适配器,其特征在于转移床上方通过锁紧装置水平活动连接移动床面,在转移床左侧或右侧可通过定位插销活动连接CT适配器。所述的转移床的顶面为转移床床面,转移床床面上表面水平固定有2 8条平行的导向板,转移床床面后端固定安装有托架和锁紧装置,转移床床面左右两侧各转动轴连接一个活动把手,转移床前后两端的底座上装有竖直设置、可带动转移床床面升降的电动升降推杆,转移床底部四角安装有带刹车装置的医疗轮。所述的活动把手包括3 10个平行的搭接板和连接杆,搭接板之间通过连接杆串联固定,活动把手可0 90°旋转。所述的移动床面采用碳纤维材料制作,移动床面底面上设有导向槽,导向槽与其下方的导向板形成滑动副。所述的移动床面顶面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条拖带。所述的移动床面顶面的前端设有两个高度可调整的支腿架,支腿架之间设有万向施源器支架。所述的CT适配器上设有3飞个端板滑道,各个端板滑道之间采用碳纤维板联接,CT适配器底面两侧各设有向下设置的CT床挡块,CT适配器中部左侧设有向上设置的移动床面档块。所述的CT适配器与CT机的CT填平板活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一种后装转移系统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后装转移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是一种理想的患者移动装置。本技术的后装转移系统可实现病人在不动的情况下在后装机房、CT室之间任意移动。利用导向槽和导向板所形成的滑动副、端板滑道、拖带来实现患者的水平移动,减小了移动过程中患者的痛苦,也避了患者在运送过程中发生危险,又能保证后装施源器的准确性,还能降低医务人员的劳动量。在不使用时本技术的后装转移系统可拆分为移动床、移动床面、CT适配器,减小了后装转移系统的存放空间;使用时本技术的后装转移系统又可以快速牢固的组装,节约了治疗时间。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后装转移系统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后装转移系统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后装转移系统中转移床的右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后装转移系统中转移床的主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后装转移系统中转移床的俯视图。 图6是本技术的后装转移系统中移动床面的主视图。图7是本技术的后装转移系统中移动床面的俯视图。图8是本技术的后装转移系统中移动床面的左视图。图9是本技术的后装转移系统中CT适配器的主视图。图10是本技术的后装转移系统中CT适配器的左视图。图11是本技术的后装转移系统中CT适配器的俯视图。其中1、转移床;2、移动床面;3、CT适配器;4、锁紧装置;5、支腿架;6、施源器支架;7、医疗轮;8、电动升降推杆;9、转移床床面;10、适配器顶面;11、活动把手;12、挡块;13、拖带;14、导向槽;15、导向板;16、床面挡块;17、托架;18、连接杆;19、搭接板;20、端板滑道;21、碳纤维板。图f 11是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以下结合附图f 11对本技术一种后装转移系统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f 11 :该后装转移系统由转移床I、移动床面2和CT适配器3组成。转移床I上方通过锁紧装置4水平活动连接移动床面2,在转移床I左侧或右侧可通过定位插销活动连接CT适配器3。转移床I的顶面为转移床床面9,转移床床面9上表面水平固定有4条平行的导向板15,转移床床面9后端固定安装有托架17和锁紧装置4,转移床床面9左右两侧各转动轴连接一个活动把手11,转移床I前后两端的底座上装有竖直设置、可带动转移床床面9升降的电动升降推杆8,转移床I底部四角安装有带刹车装置的医疗轮7。活动把手11包括3个平行的搭接板19和连接杆18,搭接板19之间通过连接杆18串联固定,活动把手11可(Γ90°旋转。移动床面2采用碳纤维材料制作,移动床面2底面上设有导向槽14,导向槽14与其下方的导向板15形成滑动副。移动床面2顶面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条拖带13。移动床面2顶面的前端设有两个高度可调整的支腿架5,支腿架5之间设有万向施源器支架6。CT适配器3上设有4个端板滑道20,各个端板滑道之间采用碳纤维板21联接,CT适配器3底面两侧各设有向下设置的CT床挡块12,CT适配器3中部左侧设有向上设置的移动床面档块16。CT适配器3与CT机的CT填平板活动连接。工作过程如下患者躺于移动床面2上,调整支腿架5使患者处于舒服的位置,放置施源器后,调整移动床面2上面的施源器支架6,固定好施源器。利用医疗轮7将转移床I从后装机机房移动到CT室,将CT适配器3放置在CT填平板上面,由挡块12定位CT适配器3在CT填平板上的位置,调整电动升降推杆8,使转移床床面9与适配器顶面10处在同一水平面。将转移床I上的活动把手11旋转90°,将搭接板19搭接在适配器顶面10上,形成桥接结构。通过定位插销将转移床I和CT适配器连接,用手拖动移动床面2上的拖带13,利用移动床面2下端的导向槽14和转移床I上面的导向板15所形成的滑动副,将移动床面2滑动到CT适配器3上面,一直到移动床面2被床面挡块16挡住,此时移动床面2位于CT适配器3的正中间,此时可以进行CT扫描。扫描完成后,反向重复上面的工作就可以将病人移动到后装机房进行后装治疗。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技术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 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后装转移系统,包括转移床(I)、移动床面(2)、CT适配器(3),其特征在于转移床(I)上方通过锁紧装置(4 )水平活动连接移动床面(2 ),在转移床(I)左侧或右侧可通过定位插销活动连接CT适配器(3)。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后装转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移床(I)的顶面为转移床床面(9 ),转移床床面(9 )上表面水平固定有2 8条平行的导向板(15 ),转移床床面(9 )后端固定安装有托架(17 )和锁紧装置(4 ),转移床床面(9 )左右两侧各转动轴连接一个活动把手(11 ),转移床(I)前后两端的底座上装有竖直设置、可带动转移床床面(9)升降的电动升降推杆(8),转移床(I)底部四角安装有带刹车装置的医疗轮(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后装转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装转移系统,包括转移床(1)、移动床面(2)、CT适配器(3),其特征在于:转移床(1)上方通过锁紧装置(4)水平活动连接移动床面(2),在转移床(1)左侧或右侧可通过定位插销活动连接CT适配器(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坤,成希革,黄吉发,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