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由支撑棒和至少2个椎弓根钉构成,所述支撑棒,由能产生弹性变形的弹性棒和刚性较好的限位鞘管组成。弹性棒能随着人体的运动发生适度的微动,而刚性较好的限位鞘管则限制了弹性棒的微动幅度,这样,就达到了在不牺牲脊柱固定稳定性的前提下,增加载荷分享,减少应力遮挡和应力集中的临床要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植入式外科手术器械腰椎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特别是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
技术介绍
腰椎退行性失稳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因,腰椎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这类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是否融合仍然是判断其疗效的金标准,尽管目前普遍采用的传统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简称双侧弹性固定),可获得超过90%的术后融合率,但却并未能相应地提高其总体疗效,疗效不满意率甚至高达35%。造成疗效不满意的原因除了与椎管内手术操作对硬膜囊及神经根的牵拉刺激造成术后硬膜外粘连疤痕化、椎旁肌肉广泛剥离牵拉损伤有关夕卜,在双侧刚性固定节段内还易出现骨质疏松、骨萎缩、骨融合质量下降与假关节形成,且 由于应力集中于内固定物易导致断钉与断棒发生。由于传统双侧刚性固定承受了绝大部分载荷,固定节段分享载荷大大减少,从而产生应力遮挡效应,使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小关节的载荷改变、椎间盘压力增高、活动度增加,继而在术后中远期发生邻近节段退变,其发生率高达30% 45%,且融合范围越长、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越高,这其中部分可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因此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理想的腰椎内固定方法是在不牺牲脊柱固定稳定性的前提下,增加载荷分享,减少应力遮挡和应力集中。因此,现有技术的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需要进行改进,以满足在不牺牲脊柱固定稳定性的前提下,增加载荷分享,减少应力遮挡和应力集中的临床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在不牺牲脊柱固定稳定性的前提下,能增加载荷分享,减少应力遮挡和应力集中。本技术之一种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由支撑棒2和至少2个椎弓根钉I构成,椎弓根钉I安装在支撑棒2上,其特征在于A.所述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的支撑棒2含有弹性棒21和限位鞘管22 ;B.所述弹性棒21是在外力作用下能发生弹性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能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弹性体;C.所述限位鞘管22含有套筒202以及能限制弹性棒21的运动幅度的限位机构201 ;所述套筒202上设有限位机构201 ;D.所述弹性棒21固定在限位鞘管22的套筒202的中心孔203内。进一步,所述限位机构201是由一对相互配合的限位块2011和槽孔207构成。所述弹性棒21是医用弹性材料制造,所述弹性棒21的横截面的形状选自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带圆弧的长方形等几何形状。所述弹性棒21是医用弹性材料板制造的层状叠加方式构成的弹簧板。所述套筒202的中心孔203的形状与弹性棒21相匹配,所述中心孔203的横截面的形状选自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带圆弧的长方形等几何形状。所述弹性棒21安装在套筒的中心孔203内;在对应于所述支撑棒的套筒上的限位块2011的邻近区间L2内,弹性棒21与套筒202之间设有运动间隙δ ;在对应于所述支撑棒2的套筒上安装椎弓根钉I的邻近区间LI内,弹性棒21与套筒202之间为紧配合。进一步,所述弹性棒21与套筒202之间设有运动间隙δ小于O. 6_。所述限位鞘管的套筒202至少含有一对相互配合的上套筒204和下套筒205构成;上套筒204和下套筒205通过销钉206与弹性棒21连接,上套筒204与下套筒205在沿限位鞘管22的轴向的运动间隙H小于O. 5mm。进一步制造所述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的材料选自医用钛合金、医用钛镍形状记忆合金、医用高弹性β钛合金、医用钛锆铌合金、医用钛基非晶态合金、医用铌基非晶态合金、医用铁基非晶态合金、医用不锈钢等医用金属材料。本技术之技术方案的核心在于构成本技术之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的支撑棒2,由能产生弹性变形的弹性棒21和刚性较好的限位鞘管22组成。弹性棒21能随着人体的运动发生适度的微动,而刚性较好的限位鞘管22则限制了弹性棒21的微动幅度,这样,就达到了在不牺牲脊柱固定稳定性的前提下,增加载荷分享,减少应力遮挡和应力集中的临床要求。近年来,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其目的在减少创伤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能降低内植物的刚度,其疗效及稳定性已为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所证实,但目前,所采用的均为传统椎弓根钉棒,即刚性固定系统。本技术之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不仅可应用于腰椎双侧弹性固定,更有望于应用于单侧弹性固定,从而实现理想的腰椎内固定。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之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之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的支撑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的正视图。图5是图2的侧视图。图6是图2的A-A剖视图。图7是图2的B-B剖视图。图8是图7的R处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图2的俯视图。图10是本技术之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在伸位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之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在曲位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之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弹性棒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C-C处的剖视图。图14是本技术之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的椭圆形弹性棒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之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的方形弹性棒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本技术之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的长方形弹性棒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本技术之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的带圆弧的长方形弹性棒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技术之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的层状结构的椭圆形弹性棒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9是本技术之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的层状长方形弹性棒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20是本技术之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的层状带圆弧的长方形弹性棒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21是本技术之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的层状弹性棒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棒21用3层医用弹性金属板209叠加而成。层状结构的弹性棒21安装固定在支撑棒的限位鞘管22内,在靠近椎弓根钉I的部位,层状结构的弹性棒21与限位鞘管22形成紧配合。而在弹性变形区,即在限位机构201附近,层状结构的弹性棒21与限位鞘管22之间存在运动间隙δ,通常所述运动间隙δ小于0.6_。图22是本技术之含一对相互配合的上套筒和下套筒的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3是本技术之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的工作原理图。上述图中I为椎弓根钉,2为支撑棒,21为支撑棒的弹性棒,22为支撑棒的限位鞘管,201为限位机构,202为套筒,203为套筒的中心孔,204为上套筒,205为下套筒,206为销钉,207为限位机构的槽孔,208为铆钉孔,209为医用弹性金属板,2011为限位机构上的限位块,LI为椎弓根钉邻近的区间,L2为限位机构邻近的区间,L3为限位机构的限位间隙,H为上套筒与下套筒之间的轴向运动间隙,δ为弹性棒与套筒之间的运动间隙,dl为弹性棒对应于连接椎弓根钉的区间LI处的直径,d2为弹性棒对应于在弹性变形区间L2处的直径,d3为限位鞘管的套筒的内径,β为支撑棒预置的弯曲角度。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I :本技术之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由支撑棒(2)和至少2个椎弓根钉(1)构成,椎弓根钉(1)安装在支撑棒(2)上,其特征在于:A.所述微动腰椎椎弓根钉棒弹性固定系统的支撑棒(2)含有弹性棒(21)和限位鞘管(22);B.所述弹性棒(21)是在外力作用下能发生弹性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能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弹性体;C.所述限位鞘管(22)含有套筒(202)以及能限制弹性棒(21)的运动幅度的限位机构(201);所述套筒(202)上设有限位机构(201);D.所述弹性棒(21)固定在限位鞘管(22)的套筒(202)的中心孔(203)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健文,戎利民,周星,刘磷海,罗丽飞,
申请(专利权)人:董健文,戎利民,周星,罗丽飞,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