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吸式生物质燃料气化炉的炉膛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11523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7 04:19
一种下吸式生物质燃料气化炉的炉膛结构,属于炉具技术领域。所述的下吸式生物质燃料气化炉包括气化炉炉体,气化炉炉体包括有一炉膛,炉膛自上而下构成为彼此贯通的干燥区、裂解区、氧化区和还原区,特征在于:所述炉膛的内壁在对应于所述氧化区的部位向内膨出而构成既比所述裂解区的内径小又比所述还原区的内径小的构造。优点:由于使炉膛的内壁在对应于氧化区的部位向内膨出而形成了既比裂解区的内径小又比还原区的内径小的构造,因而能够保证氧化区的温度比裂解区及还原区高,有助于二氧化碳气体在还原区还原为一氧化碳气体,使生产一氧化碳气体的效果显著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炉具
,具体涉及一种下吸式生物质燃料气化炉的炉膛结构
技术介绍
公知的状况是一方面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日趋紧缺而致使价格不断提高,人类因暂无理想的应对之策致使依赖天然资源的紧张心理及危机感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大量的可利用生物质能源被严重浪费。这里所讲的可利用的生物质能源主要但并不限于的如砻糠、稻草、麦秸、玉米秸杆、大豆秸杆、高梁秸杆和木屑等等。尤其是在农村,人们不时地看到农民焚烧秸杆的现象,不仅损及环境,而且浪费资源。尽管政府和农业专家致力倡导农民将秸杆还田,但收效甚微。毋容置疑,农村的农民历来具有节俭勤奋吃苦之传统美德,而之所以将薪柴付之 一炬实属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原因大致有四一是农家生物燃料的燃烧值低,使用这种燃料无疑会延长做餐时间,并且燃料消耗量过剩,不足以为做餐所消耗;二是缺乏合理的炉具;三是难以直接用作工业和商业作为燃料;四是收集运输成本大并且售价微薄。虽然水能、风能和太阳能之类的能源开发利用可以起到保护天然资源的效果,但是因受地理位置之制约,这种能源仅能在有限的地区奏效。在上面提及的四个原因中,合适的炉具是解决生物质能源出路的重要因素,因为,如果有一种能够将生物质燃料转化为适于工业和商业使用的能源,那么毫无疑问可起到既节约和保护不可再生的资源,又能为农民增收为工商业降本的一箭双雕之效果。生物质燃料气化炉可以将生物质燃料如植物秸杆经干燥、裂解(热解)、氧化和还原后生成CO (—氧化碳)气体供给诸如锅炉之类的装置使用。此类装置可以在中国专利文献中见诸,典型的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号CN101531925A推荐的生物气化炉(由本申请人的专利技术人提出的申请),该专利申请方案具有说明书第2页第20至22行所称的技术效果,但是存在以下缺憾气化炉本体的炉膛结构有失合理性,具体表现为由于氧化区与还原区的表面积相同,即相等,从而造成还原区温度高,而氧化区温度不理想(偏低),不利于CO2充分还原成CO,CO气体产生的效果差,又,氧化区及裂解区基本趋于面积相等,致使裂解区、氧化区和还原区三者界限不明显,从而由干燥区与裂解区产生的焦油物质不能在氧化区充分氧化,因为,作为生物气化炉,裂解区的温度应在600-800°C左右,氧化区的温度应在1200°C左右,还原区的温度应在400-600°C左右,氧化区的温度最高,而形成这种温度曲线关系必须凭借炉膛的结构来保障,并且这种温度曲线关系对氧化效果至关重要,也就是说能够理想地使焦油物质充分氧化,然而该专利申请的炉膛设计成使裂解区、氧化区和还原区三者的面积趋于相等,显然不足以保障氧化区的温度满足1200°C左右的要求。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的专利技术人作了长达两年多的艰苦探索,终于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保障气化炉本体的炉膛的氧化区的温度而藉以提高生成一氧化碳气体的效果的下吸式生物质燃料气化炉的炉膛结构。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下吸式生物质燃料气化炉的炉膛结构,所述的下吸式生物质燃料气化炉包括气化炉炉体,气化炉炉体包括有一炉膛,炉膛自上而下构成为彼此贯通的干燥区、裂解区、氧化区和还原区,特征在于所述炉膛的内壁在对应于所述氧化区的部位向内膨出而构成既比所述裂解区的内径小又比所述还原区的内径小的构造。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使炉膛的内壁在对应于氧化区的部位向内膨出而形成了既比裂解区的内径小又比还原区的内径小的构造,因而能够保证氧化区的温度比裂解区及还原区高,有助于二氧化碳气体在还原区还原为一氧化碳气体,使生产一氧化碳气体的效果显著提高。附图说明 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结构图。图2为图I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专利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专利技术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范畴。请见图I和图2,在进入对附图的说明之前,申请人作如下澄清性说明凡是涉及左、右、上、下、前和后等的方位性概念均是以目前图I和图2所示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此不能以位置的变化限制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给出了几何形状呈圆筒体的具有炉膛11并且在炉膛11的底部搁置有炉排13的气化炉炉体1,该气化炉炉体I的内壁与炉膛11的外壁之间保持有空腔,藉由该空腔构成为出气腔12,炉膛11中生成的一氧化碳气体(CO)进入出气腔12。炉膛11自上而上的空间依次为用于将生物质燃料干燥的干燥区111、将干燥区111干燥后的生物质燃料裂解的裂解区112、起到将裂解后的生物质燃料氧化的氧化区113和起到将由氧化区113氧化而生成的二氧化碳(CO2)还原成CO的还原区(图2示)。其中对炉膛11的内壁并且在对应于氧化区113的部位向内膨出而形成既比裂解区112的内径小又比还原区114的内径小的构造,也就是说整个炉膛11的内径形成上部和下部大,而中间偏下方小的结构,即氧化区113处的内径小,如此结构可以确保氧化区113处温度与还原区114的温度以及与裂解区112的温度界限分明,即保障氧化区113的区域的温度达到1200°C左右,具体道理可参见申请人在
技术介绍
栏中的说明。优选地,在前述炉膛11的外壁设置保温层115,由于保温层115的增设,因此,前述的出气腔12构成于保温层115的外壁与气化炉炉体I的内壁之间。由图所示,在气化炉炉体I的顶部即气化炉炉体I的顶板15上配设有一用于向前述的炉膛11内喂入生物质燃料的喂料机构7,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喂料机构7包括喂料电机71、第三、第四、第五传动轮72、73、74、提升箱75、位于提升箱75内的提升链76、搅料斗77和第二、第三传动带78、79,喂料电机71固定在前述的顶板15上,第三传动轮72固定在喂料电机71的喂料电机轴的轴头上,第四传动轮73转动地设置在提升箱75的上端,第五传动轮74转动地设置在提升箱75上并且对应于第四传动轮73的上方,第二传动带78的一端套置在第三传动轮72上,另一端套置在第四传动轮73上,第三传动带79的一端套置在第四传动轮73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五传动轮74上,其中第三、第四和第五传动轮72、73、74均为链轮,并且第四传动轮73为双排链轮,第二、第三传动带78、79均为传动链条。提升箱75的上端与顶板15上的喂料接口 151配接,喂料接口 151与炉膛11相通,提升箱75的下端支承于地坪上并且具有一盛料斗751,搅料斗77以间隔状态固定在提升链76上,而提升链76的一端套置在第五传动轮74的传动轴741上(传动轴741上配有供提升链76套置的传动链轮),另一端套置在枢轴设置于提升箱75的下部的提升链轴761上(该提升链轴761上设有供提升链76套置的传动链轮)。在喂料电机71的工作下,由喂料电机71依次经第三传动轮72、第二传动带78、第四传动轮73、第三传动带79和第五传动轮74带动与第五传动轮74的传动轴741连接的提 升链76运动,由搅料斗77将喂入到盛料斗751内的生物质燃料输送到炉膛11内。为了避免由喂料机构7喂入到炉膛11内的生物质燃料在炉膛11的上部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下吸式生物质燃料气化炉的炉膛结构,所述的下吸式生物质燃料气化炉包括气化炉炉体(1),气化炉炉体(1)包括有一炉膛(11),炉膛(11)自上而下构成为彼此贯通的干燥区(111)、裂解区(112)、氧化区(113)和还原区(114),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膛(11)的内壁在对应于所述氧化区(113)的部位向内膨出而构成既比所述裂解区(112)的内径小又比所述还原区(114)的内径小的构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多能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辛庄镇前进五金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