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亚平专利>正文

医用安全注射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07646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6 21:20
医用安全注射器由注射针组件及针尖自动回收装置和注射器组成。其特征是:拉杆、弹簧与前塞串连旋接,装入推杆内腔,前塞紧固在推杆前端内孔中,拉杆穿过推杆侧缝并悬挂在外筒手柄的侧壁开缝中;注射时按推杆使前塞移动,可将弹簧延长;注射结束,再次按推杆使推杆前端环壁将阻尼圈前移,使针座脱离嵌固,同时,前塞膨大部与针座内孔环突嵌合,压力使前塞脱离推杆前端内孔限制,弹簧收缩带动前塞、针座、针尖回到推杆内腔,因拉杆、弹簧、前塞、针座、针管总长度小于推杆内腔的长度,注射针被完全屏蔽、不能脱出外露;由于推杆后端的开缝的燕尾狭窄部越过拉杆横突,使推杆限位在该处,不能再次拉出;以及针座被毁型,均限制注射器的重复使用。因针座与针尖自动回收装置分离的结构,使得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在使用前随需要更换注射针;为临床使用带来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对人体组织的穿刺过程及其在穿刺后向组织给药或抽取组织标本的医用安全注射器。(二 )
技术介绍
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现了塑料制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以来,由于不能限制其被重复使用,由此造成了血源性疾病的大量传播,尤以艾滋病、丙肝、乙肝为严重;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倡使用“一次性使用自毁注射器”,技术人员与企业就在如何防止、禁止注射器的重复使用方面做了大量探索;但是,由于造成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根本原因是注射针头在医疗过程对医护人员及病人(交叉使用注射针)再次穿刺或刺伤导致的,而非注射器本身;所以,WHO于1998年就重新提出“一次性使用安全注射针头”的要求,要求技 术人员与企业研究生产“安全注射针头”,以彻底解决针刺伤害造成的疾病传播;但是限于注射针是注射器的辅助工具,须与注射器配合(同时)使用,且由于注射针结构过于简单,实现安全自毁技术难度较大,技术人员多把它们(注射针和注射器)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使其在共同使用后,相互作用,实现自毁和安全防护的目的。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各种结构(主动自毁式或被动自毁式)的自毁注射器,能实现注射器的毁形,使其不能再次使用,却不能对注射针进行安全防护和毁形;我们知道,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和一次性使用注射针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产品,各有(国际)国家标准来规范;注射器是一个容器及计量工具;而注射针则需专业人员使用或操作,穿刺人体组织、由体外向组织内建立一个给药或提取标本的通道,并通过通道进行药液的输送或组织标本的采集;所以。注射针是一个穿刺器具、其风险程度很高。能够将注射针完全屏蔽的、目前在国际和国内比较成熟的技术方案多是通过人工或机械(弹簧)力的作用,将使用后的注射针收入注射器或推杆内腔,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I、以人工拉注射针头进入外筒的方式,需双手实现,在操作中存在自身刺伤的风险,不符合现代预防规范与要求在实现注射器安全防护过程中,只允许单手操作。2、以弹簧自动回收注射针头的方式弹簧套装于针座外周(国内外主流的弹簧前置方案)的结构,使得回收装置与(注射针)针座呈一体化结构,注射器一旦出厂,就不能再次更换针头,在临床使用环境的不同时对注射针的要求也不同,对使用者带来不便;还有由于注射针不能更换,在紧急状态如急救环境中,就不能使用这种注射器采集血液标本,因为血液血凝机制的存在,抽血时容易,但要转移标本到试管中时,血液已经启动凝血机制,这时若强制从注射针中把血液标本转移出的话,就会造成血细胞的大量破碎,使检测结果偏差失真。所以,目前市场上的针头自动或手工回收的安全注射器都存在严重不足,制约了其在临床中的推广与应用。中国专利CN92109192. 3公布了 “一种一次性使用的安全注射器”,其技术特征是采用压缩弹簧与针座分离的回收针头的结构,其不足是利用胶塞的不同结构与针座的相互啮合,达到对注射器推杆的闭锁及安全特性的启动,如今,其方案也未能很好实施,因为弹性活塞主要是密封件,要其承担嵌合触发、限位固定件,实属困难,专利技术人如今也未能很好实现。中国专利CN200710031083.0(及相关同类技术方案)公开了一种在推杆内腔前端设置前塞并在其外表套装压缩弹簧的方式,基本技术特征与上述雷同,有一定改进,针头可以更换,但存在的不足是针尖刃口不能固定,处于任意状态。不能很好满足临床使用需求,给操作者带来不安全隐患。再者、其注射针针座与外箍之间依靠阻尼圈的密封及与锥孔直径的相互支撑,才能保证针座有一定的止回力(保持针尖在穿刺过程中,不会自由退回松脱),该力国际(临床)设计要求要大于ION以上,这就使得,弹簧触发使得瞬间回弹力要大大超过该止回力,也就要求对弹簧的锁止力(保持推杆、压缩弹簧处于上弦后的静态时效要保持2年以上)要大大高于弹簧力。以上的技术参数最后都会以一千个非常大的触发力,才能克服推杆对弹簧力的锁止力,才能使得注射器得到确切的触发,启动安全特性注射针自动回缩。该触发(启动)力很大(不小于40N),使 得该注射器存在不舒适的感觉。以上所述的各种安全注射器的技术方案,都存在一定不足,使产品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局限性,不能得到普及。目前,国内外还没有见到能够完全解决上述不足的医用安全注射器的技术方案被公开。本专利技术的医用安全注射器采用了注射针自动回收保护、推杆在注射后自动嵌位的多重复合安全结构,使得本方案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符合我国临床医疗操作规范与治疗过程要求,适应临床各种复杂使用环境,没有使用的局限性、实施简单,利于普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不足的医用安全注射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医用安全注射器,由注射针组件、注射器组件、注射针自动回收保护装置共同组成;其特征在于注射针自动回收保护装置由前塞、弹簧与拉杆组成;注射针组件由外箍、针管、针座、阻尼圈共同组成;注射器组件由外筒、推杆、活塞组成。弹簧为一拉簧,两端端部疏展绕制,两端的节距与前塞后端和拉杆前端的螺纹节距相同,弹簧的内径与前塞后端和拉杆前端螺纹的齿根外径相同;弹簧的直径小于推杆内腔的直径;拉簧的拉力大于前塞与针座及针管的质量总和,在O. I I. ON ;拉簧的外直径小于前塞和拉杆的直径。外筒前端内孔有螺纹,外筒的后端卷边形成手柄,与手柄相接的外筒下段的内径扩张,在扩张的外筒侧壁有一个纵向开缝,该开缝宽度略大于拉杆的横突的厚度,该开缝的高度略大于拉杆的横突的高度。外筒中空,外筒的前端的端部有缩径的端头,端头的前壁有开孔,该孔径略大于针座上段的外径;外筒前段的内径略小于外筒中段和后段的内径。前塞的前端呈楔形膨大突出部,前塞的体部圆形,可与针座的下端内孔环形突起嵌合,前塞的后端有外螺纹,其节距与弹簧两端节距相同,可以形成旋接紧固。拉杆为L结构,其前端有一外螺纹,其节距与弹簧两端节距相同,相互可以旋接紧固;拉杆的尾端为回折的L状,其端部为横突,其厚度略小于推杆的侧壁开缝的宽度,也略小于外筒下段扩张的侧壁开缝的宽度;横突的高度,也略小于外筒下段扩张的侧壁开缝的高度。拉杆与弹簧、前塞串联旋接紧固,前塞安装在推杆前端内孔中,被推杆内孔中的环形突起紧固,拉杆的横突穿过推杆侧壁的开缝,嵌装在外筒后端扩张的侧壁开缝内。阻尼圈是一弹性材料制成的环状物,其内径略小于针座下段的外径;阻尼圈的外径略大于外筒前段的内径,也略大于外箍的内孔径。弹簧的拉力大于前塞、针座、针管质量的总和;拉杆、弹簧、前塞、针座、针管串接后的总长度小于推杆内腔的长度;注射结束时,推杆完成触发后,弹簧被拉伸的距离大于注射针管的长度。 推杆为管状结构,其前端外表有一环形沟槽,其前端内孔径最小,且前端孔内壁有一环形突起,推杆后端管壁外卷形成手柄;在推杆的中段和后段的侧壁有对称的两条纵向开缝,开缝在接近卷边处、呈燕尾状变化,与横突组成限位结构。所说的医用安全注射器,外筒前段的内孔(壁)直径略小于外筒中段和后段的内径,外箍的内孔(壁)直径也略小于外筒的内径;阻尼圈嵌装与外筒前段内孔(壁)中或者嵌装在外箍的内孔(壁)中,针座下段嵌装在阻尼圈的内孔中,阻尼圈在外筒内壁/或外箍内孔(壁)与注射针座外表之间形成密封和嵌固,该嵌固力(摩擦阻力)大于10N,以满足对注射针的止回力要求;所说的安全注射器,在未使用时,其注射针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医用安全注射器,由注射针组件、注射器组件、注射针自动回收保护装置共同组成;其特征在于:注射针自动回收保护装置由前塞(7)、弹簧(8)与拉杆(9)组成;又注射针组件由外箍(10)、针管(1)、针座(2)、密封圈(3)共同组成;又注射器组件由外筒(4)、推杆(6)、活塞(5)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亚平吕作文刘壮
申请(专利权)人:张亚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