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熊斌专利>正文

一种热风循环烘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02166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0 18: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风循环烘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循环风机、加热器和烘干室,所述烘干室由顶板、底板、左导流板和右导流板围合而成,所述左导流板为出风导流板,所述右导流板为进风导流板,所述左导流板和右导流板分别由多个水平设置的隔板纵向排列组成,相邻两隔板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右导流板上的间隙从上到下逐渐变宽,所述左导流板上的间隙从上到下逐渐变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烘干效率高且烘干均匀,尤其适合于高含水固体物料的烘干。(*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热风循环烘箱,尤其是一种适合高含水固体物料烘干的热风循环烘箱。
技术介绍
一般有加热管,有循环风机,不论送风方式是水平还是垂直的,只要是热风在箱体里面循环的烘箱都可称为热风循环烘箱。由于烘箱有热分布均匀的技术要求,垂直送风方式存在固有的结构性缺陷,因此,热风循环烘箱基本都采用水平送风方式,水平送出的热风与物料表面热交换加热物料并带走水分,用干物料的干热灭菌或干燥。如图I与图2所示,现有的水平送风方式的热风循环 烘箱,包括箱体I,所述箱体I内设有循环风机2、加热器3和烘干室4,所述烘干室4由顶板 40、底板41、左导流板42和右导流板43围合而成,所述左导流板42为出风导流板,所述右导流板43为进风导流板,所述左导流板42和右导流板43分别由多个水平设置的隔板100纵向排列组成,相邻两隔板100之间留有间隙101,左右两边的间隙101 —一对应且所有间隙101的宽度都一祥,烘干室4内放置有物料支承架5,所述物料支承架5上放置有物料装载盘6。其烘干过程大致如下循环风机2通过箱体I顶部的进风ロ 20将干燥风导入箱体I内,然后加热器3将导入的干燥风加热形成热风,热风由右导流板43上的间隙101进入烘干室4内并对物料装载盘6内的物料进行烘干形成蒸汽,然后再通过左导流板42上的间隙101排出烘干室4,最終通过箱体I顶部的出风ロ 21排出箱体I外。这种结构的热风循环烘箱存在以下缺陷由于热气流有上升的特性,因此易聚集在烘干室4内的上部,趋向于形成饱和蒸汽,影响上层物料的烘干,而由于间隙101的宽度都一祥,导致上层蒸汽难以排除,容易形成饱和蒸汽压,上层物料与下层物料的烘干效果和烘干速率相差很大,从而大大延长了烘干时间,増加烘干能耗。这种结构的热风循环烘箱仅适用于低含水量的物料,设备可以满足在空载或满载低含水固体物料(约水分20%)情况下的热分布要求,水分蒸发量少,热风即使少量上升,也能将水分完全带走,不影响干燥;但在烘干高含水物料(水分含量大于20%)吋,随烘箱升温至一定程度(约70°C),水分开始大量蒸发,热风不能完全带走并排出箱体,这些热蒸汽蒸腾并聚集在箱体上部,形成饱和蒸汽,影响上层物料的干燥,造成上湿下干,物料干燥不均匀的缺陷,并且为保证上层物料的干燥而延长干燥时间,降低了烘干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烘干效率高且烘干均匀的热风循环烘箱,尤其适合于高含水固体物料的烘干。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热风循环烘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循环风机、加热器和烘干室,所述烘干室由顶板、底板、左导流板和右导流板围合而成,所述左导流板为出风导流板,所述右导流板为进风导流板,所述左导流板和右导流板分别由多个水平设置的隔板纵向排列组成,相邻两隔板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右导流板上的间隙从上到下逐渐变宽,所述左导流板上的间隙从上到下逐渐变窄。其中,所述左导流板与右导流板上的间隙分别为12个,所述左导流板上的最底端的间隙宽度为最顶端的间隙宽度的1/3,所述右导流板上的最顶端的间隙宽度为最底端的间隙宽度的1/3。其中,还包括物料支承架和物料装载盘,所述物料装载盘置于所述物料支承架上,所述物料装载盘的底部呈网状,所述物料支承架置于所述烘干室内,所述物料支承架的底部设有滚轮。本技术通过改变左、右导流板上的间隙宽度,使进风流量呈从上到下依次增大的梯度分布,出风流量呈从上到下依次减小的梯度分布,烘干室内底部的进风流量大而出风流量少,促使烘干室内底部的热风向顶部流动,从而使烘干室内的热风分布均匀,物料烘干也更为均匀,热风的流动也加快了物料的烘干速率,而由于热蒸汽越接近烘干室的顶部,左导流板(出风导流板)上的间隙也越大,热蒸汽的排出量(出风流量)也越大,使得热蒸汽不易在烘干室内的顶部集聚形成饱和蒸汽压,烘干室顶部和底部的物料烘干速率更ー致,烘干效果更接近。以干燥含水量50%的物料为例,通过实验证明,本技术的热风循环烘箱与现有的热风循环烘箱相比,至少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不易形成饱和蒸汽压本技术形成饱和蒸汽压的温度为80°C左右,而现有的热风循环烘箱形成饱和蒸汽压的温度为70°C左右;2、烘干更为均匀干燥至含水量13%时,本技术的上下层物料水分最大相差约4%,即下层水分最低为11%,上层水分最高不超过15%,而现有的热风循环烘箱的上下层物料水分最大相差可达10%,即下层水分最低为8%,上层最高达18% ;3、烘干效率更高,更节能干燥至含水量13%时,采用本技术可缩短干燥时间约15%,节约能耗10%。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现有的热风循环烘箱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现有的热风循环烘箱的左导流板或右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热风循环烘箱的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热风循环烘箱的左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为本技术的热风循环烘箱的右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箱体; 2、循环风机; 3、加热器; 4、烘干室;5、物料支承架; 6、物料装载盘; 20、进风ロ;21、出风ロ; 40、顶板; 41、底板; 42、左导流板;43、右导流板; 100、隔板; 101、间隙;1 ’、箱体; 2 ’、循环风机; 3 ’、加热器; 4 ’、烘干室;5 ’、物料支承架; 6 ’、物料装载盘; 20 ’、进风ロ ;21 ;、出风ロ; 40 '、顶板; 41 '、底板; 42 '、左导流板;43 ;、右导流板; 100 '、隔板; 101 '、间隙。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 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參照图3至图5所示,本技术的热风循环烘箱,包括箱体I ',所述箱体P内设有循环风机2 ^、加热器3'和烘干室4',所述烘干室4'由顶板40'、底板41'、左导流板42'和右导流板43'围合而成,所述左导流板42 '为出风导流板,所述右导流板43'为进风导流板,所述左导流板42 '和右导流板43'分别由多个水平设置的隔板100 ;纵向排列组成,相邻两隔板100 '之间留有间隙101 ',所述右导流板43'上的间隙101 ’从上到下逐渐变宽,所述左导流板42 ’上的间隙101 ’从上到下逐渐变窄,烘干室4 ^内放置有物料支承架5 ^,所述物料支承架5 ^上放置有物料装载盘6 ^。继续參照图2至图5所示,本技术的烘干过程大致如下循环风机2 '通过箱体I 7顶部的进风ロ 20 '将干燥风导入箱体I 7内,然后加热器3 '将导入的干燥风加热形成热风,热风由右导流板43 '上的间隙101 '进入烘干室4'内并对物料装载盘6'内的物料进行烘干形成热蒸汽,然后再通过左导流板42 '上的间隙101'排出烘干室4',最終通过箱体P顶部的出风ロ 21'排出箱体I 'タト。由于右导流板43'上的间隙101 '从上到下逐渐变宽,因此进风流量呈从上到下依次増大的梯度分布,而左导流板42丨上的间隙101丨从上到下逐渐变窄,因此出风流量呈从上到下依次减小的梯度分布,烘干室4'内底部的进风流量大而出风流量少,促使烘干室4 '内底部的热风向顶部流动,从而使烘干室4丨内的热风分布均匀,物料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风循环烘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循环风机、加热器和烘干室,所述烘干室由顶板、底板、左导流板和右导流板围合而成,所述左导流板为出风导流板,所述右导流板为进风导流板,所述左导流板和右导流板分别由多个水平设置的隔板纵向排列组成,相邻两隔板之间留有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右导流板上的间隙从上到下逐渐变宽,所述左导流板上的间隙从上到下逐渐变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斌伍军
申请(专利权)人:熊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