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器的分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02127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0 18:56
一种蒸发器的分流装置,包括依次相接的压缩机、四通阀、冷凝器、节流机构和蒸发器,节流机构和蒸发器之间设置有分流机构,该分流机构包括分配器。分流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单向阀;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蒸发器的储液流路的出口相接,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经过单向阀后接入分配器与节流机构之间;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蒸发器的储液流路的出口相接,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分配器的一个以上的出口相接。或者,所述分流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蒸发器的储液流路的出口相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合理、送风温度均匀、舒适性好的特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蒸发器的分流装置
技术介绍
在传统的冷暖空调系统中,制冷时,由压缩机排出的高压高温的制冷剂气体经过冷凝器冷凝后变成高压的制冷剂液体,再经过节流机构节流,由分配器进行均匀分配,再由分流毛细管分流至蒸发器的各个流路,制冷剂蒸发后由集气管收集回流至压缩机;制热时,制冷剂的流向恰好相反。由于流路的设计主要是基于制冷最佳均流状态来设计,即主要考虑制冷时分流的均匀性,制热时制冷剂仍按原来的流路状态反向流动,这样,在一些片形的蒸发器,特别是管数较多、高度较高、竖直放置的蒸发器中,制热时制冷剂容易在蒸发器的 下部囤积,产生储液现象,造成几个流路出现上热下冷的状态,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出风温度的不均匀,其换热效果和舒适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g在提供ー种结构简单合理、送风温度均匀、舒适性好的蒸发器的分流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蒸发器的分流装置,包括依次相接的压缩机、四通阀、冷凝器、节流机构和蒸发器,其结构特征是节流机构和蒸发器之间设置有分流机构,该分流机构包括分配器。所述分流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单向阀;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蒸发器的储液流路的出口相接,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经过单向阀后接入分配器与节流机构之间;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蒸发器的储液流路的出口相接,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分配器的ー个以上的出口相接。所述分流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第ー连接管的一端与蒸发器的储液流路的出口相接,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经过第一电磁阀后接入分配器与节流机构之间;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蒸发器的储液流路的出ロ相接,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经过第二电磁阀后与分配器的ー个以上的出口相接。所述分流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第ー连接管的一端与蒸发器的储液流路的出口相接,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经过第一截止阀后接入分配器与节流机构之间;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蒸发器的储液流路的出ロ相接,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经过第二截止阀后与分配器的ー个以上的出口相接。所述分流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单向阀;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蒸发器的储液流路的出口相接,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经过单向阀后与分配器的ー个以上的出ロ相接,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蒸发器的储液流路的出口相接,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分配器的ー个以上的出ロ相接。本技术在传统的冷暖空调系统的蒸发器的分流装置中増加旁通流路,使部分流路在制冷和制热时分别通过不同阻力的分流管路,也就是通过不同阻力的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于是,在制冷时阻カ大,在制热时阻力小,从而,在制冷时可以按最佳均流流路设置,在制热时又可以减小有储液程度现象(即出口温度较低的现象)的这一路或几路出ロ的阻力,加大制冷剂流量,减轻储液现象,这样一方面是蒸发器的管路里面的储液量小了,流速増大,换热面积增大,更有利于蒸发器的换热,可以提高制热量,另ー方面是蒸发器下方的这一路或几路的蒸发器管路的中部温度和出口温度都能大幅提高,使得制热时蒸发器的分流更均匀,这样得到的送风温度也将更均匀,减轻送风上热下冷的现象,提高舒适性。本技术也可以适用于冷凝器。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合理、送风温度均匀、舒适性好的特点。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压缩机,2为四通阀,3为冷凝器,4为节流机构,5为第一电磁阀,6为第ニ电磁阀,7为分配器,8为蒸发器,9为单向阀,10为第一截止阀,11为第二截止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ー步描述。第一实施例參见图1,本蒸发器的分流装置,包括依次相接的压缩机I、四通阀2、冷凝器3、节流机构4和蒸发器8,节流机构4和蒸发器8之间设置有分流机构,该分流机构包括分配器7。由于制冷时,制冷剂由压缩机I排出,经过四通阀2,进入冷凝器3,再由节流机构4节流,然后进入分配器7分流,经过分配器7的多路分流毛细管后进入蒸发器8,再由集气管收集后进过四通阀2返回压缩机。制热时,制冷剂由压缩机I排出,经过四通阀2,经由集气管分配进入蒸发器8,再由分配器7的分流毛细管收集,此时,如果按原来制冷时的流路由分流毛细管收集后经由分配器7,经过节流机构4、冷凝器3、四通阀2返回压缩机,那么蒸发器下部的一路或多路流路可能会出现储液现象,即出口温度较低。本技术在这一路或多路的蒸发器出口处增加了一路或多路旁通流路,使得制冷剂由旁通流路通过,直接到分配器后的连接管中,不经过原来的分流毛细管和分配器,再经过节流机构4节流,然后进入冷凝器3,再经过四通阀2后返回压缩机。这里的旁通流路由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单向阀9共同构成。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分流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单向阀9 ;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蒸发器8的储液流路的出口相接,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经过单向阀9后接入分配器7与节流机构4之间;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蒸发器8的储液流路的出ロ相接,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分配器7的ー个以上的出口相接。蒸发器8的储液流路的出口是按制热时的流向来设定的。单向阀的方向为制热时连通,制冷时截至。这样,就实现了制冷和制热时的制冷剂因流向不同,制冷时制冷剂从原来的分配器7的分流毛细管流过,而不经过旁通流路,制热时因旁通流路阻カ小得多,从而使得蒸发器这一路的制冷剂大部分从旁通流路经过。旁通流路中的连接管可以采取较大管径的管道,以减小其阻力。在有多路旁通流路的情况下,也可在不同旁通流路中采用不用管径或长度的连接管,以调节其阻力,从而调节其流量。因为增加了旁通流路,使部分流路在制冷和制热时分别通过不同阻力的分流管路,制冷时阻カ大,制热时阻力小,从而,制冷时可以按最佳均流流路设置,制热时又可以减小有储液现象(即出口温度较低)的这一路或几路出口的阻力(甚至可以调节),加大制冷剂流量,减轻储液现象,这样一方面蒸发器的管道里面的储液量小了,流速増大,换热 面积增大,更有利于蒸发器的换热,可以提高制热量,另ー方面蒸发器下方的这一路或几路的蒸发器中部温度和出口温度都能大幅提高,使得制热时蒸发器的分流更均匀,这样送风温度也将更均匀,减轻送风上热下冷的现象,提高舒适性。第二实施例參见图2,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旁通流路由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一电磁阀5和第二电磁阀6来共同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分流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一电磁阀5和第二电磁阀6 ;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蒸发器8的储液流路的出口相接,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经过第一电磁阀5后接入分配器7与节流机构4之间;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蒸发器8的储液流路的出口相接,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经过第二电磁阀6后与分配器7的ー个以上的出口相接。制冷时关闭第一电磁阀5,打开第二电磁阀6 ;制热时关闭第二电磁阀6,打开第一电磁阀5,从而实现制冷和制热时制冷剂因流向不同,制冷时制冷剂从原来的分配器7的分流毛细管流过,而不经过旁通流路,制热时制冷剂全部从旁通流路经过。其余未述部分见第一实施例,不再赘述。第三实施例參见图3,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旁通流路由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一截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蒸发器的分流装置,包括依次相接的压缩机(1)、四通阀(2)、冷凝器(3)、节流机构(4)和蒸发器(8),其特征是节流机构(4)和蒸发器(8)之间设置有分流机构,该分流机构包括分配器(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瑞林黄剑云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