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座椅功能的置物车,包含支架单元、设置于支架单元上的座椅单元及二个滚轮单元,支架单元包括第一框架、与第一框架相枢接的第二框架,及连接第一框架底部和第二框架顶部的拖曳架,座椅单元包括一个可收折地设置于支架单元的平板,二个滚轮单元分别设置于第一框架相反两侧,每一滚轮单元包括滚轮件,及与第一框架连接并恒推滚轮件往第一框架底部位移的弹性件,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置物车可利用滚轮拖拉以达省力的目的,并在当作椅子暂时休息时利用所施予第一框架的作用力压缩弹性件而使滚轮件相对第一框架向上移动,而不虞因滚轮滚动而产生危险,达到安全平稳的目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置物车,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座椅功能的置物车。
技术介绍
一般卖场或百货商场通常会提供前往购物的消费者在选购时可方便盛装商品的购物篮,若卖场范围较大,或再进一步考量消费 者在提已盛装商品的购物篮需耗费许多体力,还会提供购物车供消费者盛装商品,让消费者在省力的情况下挑选商品。此外,现代人的生活提倡环保节能,所以愈来愈多的消费者渐渐改变生活以走路代替开车出门购物,故消费者在计划走路出门购物时,除了携带可多次使用的购物袋外,为不费力地一次购足所以需采买的商品,及避免在购物的过程中需提许多大包小包的购物袋的狼狈不堪,也渐发展出自行先在家中备妥置物车再前往购物的习惯。然而,虽然一般置物车已方便消费者使用,并供人们不必再花费多余的力气提着重物走路,但对于年纪较长或行动上稍不变的使用者而言,长距离或长时间的行走及站立也造成体力上的沉重的负担,亟需在走路或是于卖场购物的过程中稍事休息。因此,业者们继续研发在使用上可更方便及更为贴心的置物车,舒缓推着置物车的使用者们站着购物时或行走间的劳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供使用者可安全地稍作休息的具有座椅功能的置物车。于是,本技术具有座椅功能的置物车,包含一个支架单元,包括一个第一框架、一个与该第一框架相枢接的第二框架,及一个连接该第一框架底部和该第二框架顶部的拖曳架;一个座椅单元,包括一个可收折地设置于该支架单元上的平板;及二个滚轮单元,分别设置于该第一框架相反两侧,每一滚轮单元包括一个枢设于该第一框架的滚轮件,及该第一框架连接并恒推持该滚轮件向该第一框架底部位移的弹性件。较佳地,当施给予该第一框架往该第一框架底部的预定作用力时,该弹性件受力压缩形变而使该滚轮件相对该第一框架向上移动至该第一框架底部与该滚轮件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较佳地,该第一框架具有一个底支架、二个分别自该底支架两端往上延伸的侧支架,及一个连接二侧支架顶部的顶支架,每一侧支架具有二个长条孔,每一滚轮单元的滚轮件具有一根穿设该侧支架的长条孔的轴杆,及一个连接于该轴杆的一个端部的滚轮。较佳地,该第一框架还具有二个与该底支架连接的脚垫,该第二框架具有一个主体,及二个位于该主体底部的脚垫。较佳地,该支架单元还具有一个连接该第一框架顶部及该第二框架顶部并供该第一框架顶部及该第二框架顶部具有一预定间距的限位架。较佳地,该座椅单元还包括一个与该支架单元连结并界定出一个具有开口的容置空间的置物结构,且该座椅单元的平板可开启地封闭该开口。较佳地,该座椅单元的平板的一侧连接于该第二框架顶部,且当该平板相反于连接在该第二框架顶部的一侧连接在该第一框架顶部时,该平板成一个供使用者乘坐的平展状态。较佳地,该置物结构具有一个袋本体,及二个连接该袋本体顶部及底部,且与该拖曳架同侧的背带。较佳地,该支架单元的拖曳架具有至少一根连结该第一框架底部及该第二框架顶部且为空心的固定杆,及至少一根可拉出地对应穿设于该固定杆中的活动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当乘坐时,该第一框架受到往该底部方向所施加的 作用力,利用这些滚轮单元的弹性件而使该第一框架往下移动,该滚轮件相对该第一框架往上移动,进而使购物车整体可暂时固定于同一位置,让使用者可安心地坐在该座椅单元上作适当的休息。附图说明图I是说明本技术一个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座椅功能的置物车的立体图;图2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轮滚单元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一个剖视图,显示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框架不受重力时一个弹性件推持一个滚轮件向该第一框架底部位移;图4是一个剖视图,显示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受重力时,该滚轮件相对该第一框架往上移动;图5是说明本技术一个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座椅功能的置物车的立体图;图6是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置物结构为一个束口袋的立体图;及图7是说明本技术一个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座椅功能的置物车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下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从下述实施方式所体现的精神来理解本技术,各技术术语可以基于本技术的精神实质来作最宽泛的理解。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构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以下结合附图及三个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I和图2,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座椅功能的置物车包含一个支架单元I、一个座椅单元2,及二个滚轮单元3。该支架单元I包括一个成长方框形的第一框架11、一个成长方框形的第二框架12,及一个拖曳架13。该第一框架11、该第二框架12,与该拖曳架13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截面皆为圆形;也就是说,该第一框架11沿着延伸方向于外观而言是大致成圆柱型。该第一框架11具有一个底支架111、一个自该底支架111两侧端往上延伸的侧支架112、及一个连结二侧支架112顶部的顶支架113,及二个设置于该底支架111底部的脚垫114。该底支架111、侧支架112,及顶支架113为空心状。每一侧支架112具有二个邻近该底支架111的长条孔115,且这些长条孔115沿该侧支架112的长度方向延伸。配合参阅图3,该脚垫114可增加该第一框架11与接触面50间的摩擦力。该第二框架12包括一个成方框形的本体121,及二个设置于该本体121底面而与接触面50接触的脚垫122。该本体121为空心状,且宽度略小于该第一框架11整体的宽度,则该第二框架12倾斜而与该第一框架11间成一角度时,该第二框架12穿过该第一框架11且彼此枢接于高度约为二分之一处。以枢接处为中心转动该第一框架11时或该第二框 架12其中之一时,该第一框架11与该第二框架12间可夹设一个预定角度而成”X”形(似剪刀状),此时该第一框架11的顶部与该第二框架12的顶部间的距离为最大而为一个开启状态;当再以枢接处为中心往反方向转动该第一框架11或该第二框架12其中之一时,该第一框架11的顶部与该第二框架12的顶部间的距离为最小而为一个闭合状态。该拖曳架13具有二根空心且彼此间隔的固定杆131及一根活动杆132。每一固定杆131具有一个与该第一框架11的底支架111连接的底端部,及一个与该第二框架12的顶部连接的顶端部,该活动杆132具有二根分别穿设于该二根固定杆131且外径小于该二根固定杆131的内径的拉杆部135,及一个与该二根拉杆部135的顶端部连结的把手136 ;由于该二根拉杆部135的外径宽小于该二根固定杆131的内径宽,则该活动杆132可相对这些固定杆131在一个收纳位置及一个拉伸位置间移动。当该活动杆132于该收纳位置时,该二根拉杆部135分别位于该二根中空的固定杆131所形成空间中,当该活动杆132于该拉伸位置时,该活动杆132相对该固定杆131往该固定杆131的顶端部移动,而可将该拖曳架13整体的长度延伸至预定长度。该限位架14的两端部分别连接该第一框架11的顶部,及该第二框架12顶部,在该开启状态时,该限位架14利用其长度而使该第一框架11顶部及该第二框架12顶部具有一个预定间距,而可将第一框架11顶部和第二框架12顶部的距离限制在该预定间距;当在闭合状态时,该限位架14可折迭并供该支架单元I顺利地收合。该座椅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座椅功能的置物车,其特征在于,该置物车包含:一个支架单元,包括一个第一框架、一个与该第一框架相枢接的第二框架,及一个连接该第一框架底部和该第二框架顶部的拖曳架;一个座椅单元,包括一个可收折地设置于该支架单元上的平板;及二个滚轮单元,分别设置于该第一框架相反两侧,每一滚轮单元包括一个枢设于该第一框架的滚轮件,及该第一框架连接并恒推持该滚轮件向该第一框架底部位移的弹性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亮如,郑喜明,
申请(专利权)人:熊亮如,郑喜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