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地震资料远程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190386 阅读:3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0 0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地震资料远程处理系统,包括: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多个远程终端、数据传输服务器组、云计算服务器组以及多个远程数据存储磁盘阵列,其中,所述的远程终端,用于输入、输出采集的地震资料和进行人机交互操作;所述的数据传输服务器组具体包括:管理服务器、负载监控服务器、数据传输服务器;所述的云计算服务器组具体包括:任务分发与回收服务器、并行集群以及串行计算服务器;所述的数据传输服务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的权限将所述的处理后的地震资料传输至对应的远程终端。云计算服务器组根据服务需求及负载监控信息分配计算节点和存储位置,从而实现地震资料远程协同处理的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地震勘探
,特别是关于石油及矿产勘探中的地震资料的并行处理领域,具体的讲是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地震资料远程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石油及矿产勘探中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需要经过室内处理才能用于后续的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随着地震数据的采集技术的不断提高,野外采集到的地震数据量成倍增长,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对地震资料的处理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技术中由于地震资料的处理数据量较大,因而需要大规模并行计算和海量数据的磁盘存储,面临疑难问题时需要多方科研机构协同解决。当前主流石油公司大多建有内部专用网络,不同的油田有内部局域网,油田之间通过内部服务器相连接,数据传输速度 快,但多是利用内部网络传输数据和连接互联网,并没有充分发挥内部网络计算和存储资源丰富、连接速度快和安全性高的优势。当前进行地震资料处理的部门硬件架构通常是独立的计算集群和相应的磁盘阵列,当地震资料处理任务较多时计算集群与磁盘空间不能满足任务要求,而地震资料处理任务较少时部分计算集群会闲置无法充分发挥集群的计算能力,遇到复杂问题需要多方协同分析处理时往往通过屏幕抓图、共享流程或者会议交流的形式进行,皆无法进行同一工区同一任务的实时协同处理,对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造成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地震资料远程处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数据传输服务器组负责管理网络终端与计算节点之间数据和相关信息的传输与共享,并管理地震资料处理计算负荷。云计算服务器组根据服务需求及负载监控信息分配计算节点和存储位置,从而实现地震资料远程协同处理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地震资料远程处理系统,所述的系统包括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多个远程终端、数据传输服务器组、云计算服务器组以及多个远程数据存储磁盘阵列,其中,所述的远程终端,用于输入、输出采集的地震资料和进行人机交互操作;所述的数据传输服务器组具体包括管理服务器、负载监控服务器、数据传输服务器,管理服务器,用于向所述的多个远程终端分配相应的权限,并将所述的权限进行存储;负载监控服务器,用于根据所述的权限为所述的多个远程终端分配对应的专用端口、建立网络连接,并根据所述的远程终端的实时网络情况生成监控信息;数据传输服务器,用于根据所述的权限将所述的地震资料传输至所述的远程数据存储磁盘阵列;所述的管理服务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的地震资料以及所述的监控信息生成任务参数卡;所述的云计算服务器组具体包括任务分发与回收服务器、并行集群以及串行计算服务器,所述的任务分发与回收服务器,用于存储所述的并行集群以及所述的串行计算服务器的网络地址,从所述的远程数据存储磁盘阵列获取所述的地震数据,从所述的数据传输服务器组获取任务参数卡,根据所述的地震数据、所述的任务参数卡以及所述的网络地址分别向所述的并行集群以及所述的串行计算服务器发送任务包;所述的并行集群,由多个计算节点组成,用于对所述的任务包进行并行处理;所述的串行计算服务器,用于对所述的任务包进行串行处理;所述的任务分发与回收服务器,还用于将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传输至所述的远程数据存储磁盘阵列;所述的数据传输服务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的权限将所述的处理后的地震资料传输至对应的远程终端。可选的,所述的系统还包括Web信息共享服务器。可选的,所述的数据传输服务器组还包括软件更新服务器,用于发布和更新所述的数据传输服务器组、所述的云计算服务器组上的软件。可选的,所述的云计算服务器组还包括数据同步服务器,用于将所述的并行集群、所述的串行计算服务器上的任务包进行信息同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方案皆无法进行同一工区同一任务的实时协同处理,对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造成了不便的问题,通过数据传输服务器组负责管理网络终端与计算节点之间数据和相关信息的传输与共享,并管理地震资料处理计算负荷。云计算服务器组根据服务需求及负载监控信息分配计算节点和存储位置,从而实现地震资料远程协同处理的应用。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地震资料远程处理系统的实施方式一的结构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地震资料远程处理系统的实施方式二的结构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地震资料远程处理系统的实施方式三的结构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地震资料远程处理系统的实施方式四的结构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地震资料远程处理系统中各个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地震资料远程处理系统的实施方式一的结构框图,由图I可知,所述的系统具体包括 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多个远程终端100、数据传输服务器组300、云计算服务器组400以及多个远程数据存储磁盘阵列200,上述共同组成一个基于云计算的远程地震资料协同处理网络,该网络通过数据传输服务器组负责管理网络终端与计算节点之间数据和相关信息的传输与共享,并实时监控各计算节点及磁盘阵列负荷信息,通过并行云计算服务器组分发任务并回收计算结果,从而实现地震资料远程协同处理的应用。其中,所述的远程终端200,用于输入、输出采集的地震资料和进行人机交互操作。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远程终端包括参与地震资料远程协同处理的授权用户所使用的终端节点,远程终端主要用于采集地震资料。所述的数据传输服务器组300具体包括管理服务器301、负载监控服务器302、数据传输服务器303,管理服务器301,用于向所述的多个远程终端分配相应的权限,并将所述的权限进行存储。远程终端由经过授权并分布在不同地域的远程终端组成,远程终端的权限由管理服务器301进行管理,确保地震资料的使用安全。管理服务器存储远程终端的权限信息,本专利技术中远程终端的特定权限分为创建用户工区权限、读写工区目录权限、应用软件模块权限、发布软件模块权限、web发布模块参数权限、检索web内容权限。每个远程终端对应的用户账号由管理员账户分配相应的权限,用户操作受到权限限制保证数据和系统的安全。负载监控服务器302,用于根据所述的权限为所述的多个远程终端分配对应的专用端口、建立网络连接,并根据所述的远程终端的实时网络情况生成监控信息。本专利技术远程终端登录目标服务器的网络连接端口由负载监控服务器进行分配,以保证远程终端与目标服务器网络连接正常。负载监控服务器特征如下负载监控服务器读取管理服务器中的权限后,为远程终端分配专用端口保证网络连接速度,并根据远程终端的实时网络情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地震资料远程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系统包括: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多个远程终端、数据传输服务器组、云计算服务器组以及多个远程数据存储磁盘阵列,其中,所述的远程终端,用于输入、输出采集的地震资料和进行人机交互操作;所述的数据传输服务器组具体包括:管理服务器、负载监控服务器、数据传输服务器,管理服务器,用于向所述的多个远程终端分配相应的权限,并将所述的权限进行存储;负载监控服务器,用于根据所述的权限为所述的多个远程终端分配对应的专用端口、建立网络连接,并根据所述的远程终端的实时网络情况生成监控信息;数据传输服务器,用于根据所述的权限将所述的地震资料传输至所述的远程数据存储磁盘阵列;所述的管理服务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的地震资料以及所述的监控信息生成任务参数卡;所述的云计算服务器组具体包括:任务分发与回收服务器、并行集群以及串行计算服务器,所述的任务分发与回收服务器,用于存储所述的并行集群以及所述的串行计算服务器的网络地址,从所述的远程数据存储磁盘阵列获取所述的地震数据,从所述的数据传输服务器组获取任务参数卡,根据所述的地震数据、所述的任务参数卡以及所述的网络地址分别向所述的并行集群以及所述的串行计算服务器发送任务包;所述的并行集群,由多个计算节点组成,用于对所述的任务包进行并行 处理;所述的串行计算服务器,用于对所述的任务包进行串行处理;所述的任务分发与回收服务器,还用于将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传输至所述的远程数据存储磁盘阵列;所述的数据传输服务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的权限将所述的处理后的地震资料传输至对应的远程终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首皓张才王春明胡英徐凌韩永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