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赞东专利>正文

反射波广义拉东谱法绕射波场分离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60823 阅读:2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7 19:09
地震勘探通过地震波对地下介质的响应来推知地下信息,当地下存在介质突变时,往往响应为绕射波。在塔里木碳酸盐岩地区,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是次生的溶蚀空洞和裂缝,这些孔洞和裂缝的地震响应以绕射为主。因此有必要研究这些绕射波,但绕射波与反射波特征近似,往往难以识别。因此有人提出了通过倾角域偏移成像的方法,在倾角域实现绕射波场的分离。我们沿着这一思路,通过绕射波和反射波在倾角域的不同响应,提出一种新的倾角域绕射波场分离方法——反射波广义拉东谱的绕射波场分离方法,成功地在倾角道集中将绕射波和反射波进行分离,并对分离后的绕射波场单独成像。并通过实际资料上的应用,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田勘探
,属于地震资料处理范畴,具体的说是在倾角域实现绕射波与反射波分离的技术。
技术介绍
对于复杂介质,如塔里木盆地,油气储集在古老的寒武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中,这些地层的埋深在5000米以下,原生孔隙早已被压实、充填殆尽,如今的储集空间是靠溶蚀、断裂等作用后天形成的次生孔隙。这些孔隙的分布不受沉积相带的控制,且分布的规模及其的不均匀。因此,想要寻找这些洞缝型储层只能通过地震的手段。溶蚀孔洞的尺寸往往较之地震波的波长要小得多,可以认为是岩性的突变点。在岩性的突变点上地震波就会发生绕射,只要探测到这些绕射波,通过地震偏移技术,绕射波收敛,就可以确定溶蚀孔洞的位置。然而事实并不这么简单,在偏移后的剖面上,绕射波往往被收敛成一个点,从而淹没在众多的反射同相轴之间,不易分辨。在通常的叠前偏移后的共反射点道集(CRP)中,绕射点和反射点又同样表现为同相轴的拉平,因此,通过叠前偏移的共反射点道集(CRP)也不能区分反射波与绕射波。目前国内外在绕射波场分离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成型的研究成果。在勘探现场,绕射波仍是处理的难题。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没有有效的分离手段,只能将绕射波当成一种干扰进行压制。但这样一来,地下的介质突变信息就丢失了,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也随之下降。因此,石油勘探行业尤其是在面对具有溶蚀孔洞的复杂储层时迫切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绕射波场分离方法。因此国外有学者提出应该将绕射波从反射波中分离出来,单独成像研究。传统的绕射波场分离只是在叠后剖面上分离“串珠状”反射,精度和准度受到很大制约。Landa等人于1998年提出了 D-section的概念,提出用绕射波来检测局部非均质性。Vermeulen等人于2006提出通过相干异常的方法来分离断点的绕射波。于此同时,Taner等人提出在平面波震源下绕射波场与平面波场的差别,并主张用拉东变换分离绕射波。Landa等人于2008年正式提出了倾角域绕射波场分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白英哲等人又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推导了不同维数下绕射波与反射波的倾角域响应,将倾角域成像推广到三维。在此同时Klokov等人提出了一套新的类拉东变换的倾角域绕射波场分离方法,并开始了对断棱绕射的讨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意在通过提供一种新的倾角域绕射波场分离技术,通过反演的方法预测反射波,在预测反射波的过程中通过拾取反射波广义拉东谱对反射波方程进行线性化,从而求取倾角道集中的反射波,以便更好的分区倾角道集中的绕射波和反射波。本专利使用倾角域偏移得到的倾角域共反射点道集作为输入,实现上述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步骤I :对输入的倾角域共反射角道集按不同倾角不同深度的反射曲线进行叠力口,将叠加的数据按叠加使用的倾角和深度排布,形成一张谱,称作反射波广义拉东谱。将数据按反射波规律进行叠加,权利要求1.本专利技术意在通过提供ー种新的倾角域绕射波场分离技术,通过反演的方法预测反射波,在预测反射波的过程中通过拾取反射波广义拉东谱对反射波方程进行线性化,从而求取倾角道集中的反射波,以便更好的分区倾角道集中的绕射波和反射波。本专利使用倾角域偏移得到的倾角域共反射点道集作为输入,实现上述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步骤I:对输入的倾角域共反射角道集按不同倾角不同深度的反射曲线进行叠加,将叠加的数据按叠加使用的倾角和深度排布,形成ー张谱,称作反射波广义拉东谱。步骤2 :拾取步骤I得到的反射波广义拉东谱上的能量团,获得反射界面的深度和倾角。步骤3 :通过褶积理论和由步骤2求得的反射界面的深度和倾角预测反射波。步骤4 :将步骤3预测的反射波从总场中减去,就得到绕射波。2.根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反射波广义拉东谱法绕射波场分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I中的生成反射波广义拉东谱的方法为 将数据按反射波规律进行叠加,3.根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反射波广义拉东谱法绕射波场分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中预测反射波使用下述方程全文摘要地震勘探通过地震波对地下介质的响应来推知地下信息,当地下存在介质突变时,往往响应为绕射波。在塔里木碳酸盐岩地区,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是次生的溶蚀空洞和裂缝,这些孔洞和裂缝的地震响应以绕射为主。因此有必要研究这些绕射波,但绕射波与反射波特征近似,往往难以识别。因此有人提出了通过倾角域偏移成像的方法,在倾角域实现绕射波场的分离。我们沿着这一思路,通过绕射波和反射波在倾角域的不同响应,提出一种新的倾角域绕射波场分离方法——反射波广义拉东谱的绕射波场分离方法,成功地在倾角道集中将绕射波和反射波进行分离,并对分离后的绕射波场单独成像。并通过实际资料上的应用,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文档编号G01V1/28GK102854529SQ20121024178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3日专利技术者孙赞东, 白英哲 申请人:孙赞东, 白英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本专利技术意在通过提供一种新的倾角域绕射波场分离技术,通过反演的方法预测反射波,在预测反射波的过程中通过拾取反射波广义拉东谱对反射波方程进行线性化,从而求取倾角道集中的反射波,以便更好的分区倾角道集中的绕射波和反射波。本专利使用倾角域偏移得到的倾角域共反射点道集作为输入,实现上述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步骤1:对输入的倾角域共反射角道集按不同倾角不同深度的反射曲线进行叠加,将叠加的数据按叠加使用的倾角和深度排布,形成一张谱,称作反射波广义拉东谱。步骤2:拾取步骤1得到的反射波广义拉东谱上的能量团,获得反射界面的深度和倾角。步骤3:通过褶积理论和由步骤2求得的反射界面的深度和倾角预测反射波。步骤4:将步骤3预测的反射波从总场中减去,就得到绕射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赞东白英哲
申请(专利权)人:孙赞东白英哲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