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北大学专利>正文

确定异步轧制极薄带最小可轧厚度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185737 阅读:4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9 2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确定异步轧制极薄带最小可轧厚度的方法,属于材料成形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首先采集快速辊的线速度值、慢速辊的线速度值、轧件出口的速度值和轧件入口的速度值;再根据步骤1采集得到的四个速度值计算出搓轧区比例ε;最后结合搓轧区比例确定异步轧制极薄带最小可轧厚度值;本发明专利技术基于最小可轧厚度理论提出,将确定最小可轧厚度的方法扩展至异步轧制的范畴;考虑了轧辊与轧件的弹性压扁,更接近异步轧制的实际情况,提高结果的精确度;并引入搓轧区比例简化确定最小可轧厚度方法的步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材料成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实际生产中,在冷轧薄带材(厚度小 于4mm)或者超薄带(厚度小于O. Imm)时,带材减薄到某一厚度后再继续轧薄会遇到困难,即使增大轧机的轧制力使其达到设备最大能力,产品依然没有明显的减薄。这会使薄规格的产品轧制道次增加很多,不仅仅增加生产能耗,而且设备长时间满负荷工作的同时产品产量反而下降,以致许多薄规格产品的生产困难。很多学者对此现象进行过细致的研究,并提出了最小可轧厚度的概念。他们认为在一定轧机上轧制某种产品时,随着轧件的逐渐减薄,压下愈来愈困难,当带钢厚度薄到某一限度后,不管如何旋紧压下螺丝或加大液压压下的压力,不管反复轧制多少道,也不可能再使产品轧薄,这时带钢的极限厚度称为最小可轧厚度。最小可轧厚度产生的原因与轧辊与轧件的塑性变形、轧制变形区的应力状态及轧机弹跳有关。如图I所示,在轧制过程中,轧件与轧辊相互作用,轧件在轧辊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当然,轧件也伴有微小的弹性变形,通过轧辊后有一极小的弹性变形量恢复,增加了轧件厚度。轧机、轧辊等受轧件的反力产生弹性变形。厚度为H的轧件经过轧辊压下Λ h,6,但轧辊弹性变形使轧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确定异步轧制极薄带最小可轧厚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采集快速辊的线速度值、慢速辊的线速度值、轧件出口的速度值和轧件入口的速度值;步骤2、根据步骤1采集得到的四个速度值计算出搓轧区比例ε;所述的搓轧区是指轧件上下表面摩擦力方向相反的区域,搓轧区比例的计算公式如下:ϵ=Vf-VsVh-VH其中,Vf为快速辊的线速度值;Vs为慢速辊的线速度值;Vh为轧件出口的速度值;VH为轧件入口的速度值;步骤3、结合搓轧区比例确定异步轧制极薄带最小可轧厚度值。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相华汤德林李翔宇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