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组分药物复合微粒给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184945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9 2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多组分药物组合传输的复合微粒给药系统。它根据各成分的理化性质差异,采用两次包封方法制备复合微粒。该复合微粒的结构特征是由两种具有不同成型机理、结构特征和/或药动学特征的微粒相互复合而成,内部微粒称为核微粒,外部微粒称为壳微粒。复合微粒粒径在5nm-2000nm之间,外部壳微粒包裹和/或包覆核微粒。复合微粒给药系统可使各药物组分包封率趋于一致,从而使各成分按比例协同产生生物学效应。其应用包括化学药物组合、中药有效部位或成分组合或化学药物与中药成分组合的复合微粒制剂的注射、口服、腔道、皮肤等途径给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
,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给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伴随着药物治疗的快速发展,药物组合使用逐渐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尤其对于中药制剂来说,多组分是其基本特征,各成分可按比例协同产生生物学效应。通过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调控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以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这就是给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利用给药系统的作用,可改善药物的吸收、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药物在病变组织的分布量,实现减毒增效目的。药剂学通常将纳米粒的尺寸定位Inm-IOOOnm,分为两大类纳米药物和纳米载体。纳米药物是指直接将原料药通过微粉化等技术加工成纳米粒。纳米载体是药物包裹、溶解、分散的各种纳米粒子。本专利技术所述复合微粒由两种具有不同成型机理、结构特征和/或药动学特征的微粒相互复合而成,因此复合微粒的粒径有所增长,最大粒径范围为5nm-2000nmo应用纳米微粒作为载体,在化学合成药制剂领域研究及应用较为深入,如固体分散技术、乳化技术、包合技术、脂质体制备技术、聚合体纳米制备技术等。纳米微粒载体可大致分为两类,以脂质为基础的脂质体以及以聚合物为基础的纳米粒。脂质体生物相容性良好、靶向性高、药动学行为可控,并可通过表面修饰改善体内行为,然而脂质体载药量低,磷脂材料容易氧化变质,贮存及运输过程中易产生药物泄露,稳定性较差。纳米粒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脂肪族聚酯型材料构成,如聚乳酸(PL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己内酯(PCL),以及它们与亲水类物质壳聚糖或亲水链段聚乙二醇(PEG)及其衍生物的双嵌段、多嵌段共聚物。近来用两亲性聚合物(如mPEG-PLGA、PLGA-Lethcin-PEG等)自组装形成“核-壳”结构的纳米胶束,其亲水端向外亲脂端向内,核内可装载各种药物、DNA、蛋白等。纳米粒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兴给药技术,已应用于多肽蛋白类、抗原类及其它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具有如下优点①体积超微小,能够穿过组织间隙可以有效地保护药物,避免降解和泄露,提高药物的体内稳定性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延长体内半衰期易实现靶向和定位。尤其是纳米粒口服后可经普通肠细胞旁路以及Payer氏结的M细胞转运而穿过胃肠道,选择性地靶向于集合淋巴结组织,进入全身循环,采用亲水性材料对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可提高其表面亲水性、增大空间位阻,延长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提闻生物利用度。对于多成分组合用药,尤其中药制剂,由于其成分复杂,各活性成分物理化学性质不一,如PH值、油水分配系数、分子量、光照稳定性、温度稳定性等,因此在制备微粒载体时,各活性成分的包封率无法趋于一致,然而最优生物学效应的产生依赖于各活性成分按一定配比协同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药物组合药理作用的发挥
技术实现思路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使各活性成分的包封率达到同步提高,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毒性,综合脂质体、纳米粒、胶束、微囊、乳剂等任意两种药物载体的优势,本专利技术旨在采用不同成型机理、结构特征和/或药动学特征的微粒相互复合,提供一种给药系统,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该给药系统的制备方法。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是提供一种给药系统,其中壳微粒对核微粒制备过程中未包封率的游离成分,进行再次包封,可实现理化性质不同的各组成成分包封率趋于一致的目的。该给药系统的结构特征为一个壳微粒内可以包裹至少一个核微粒;或数个壳微粒包覆至少一个核微粒;或壳微粒对已经被包覆/包裹的核微粒进行再次包裹/包覆,其结构如下图I所/Jn ο 定义 “复合微粒”:根据本专利技术,术语“复合微粒”是指药剂学领域可接受的微粒载体被包裹和/或包覆于另一种载体内形成的微粒,也可以说是粒径较大的微粒包裹和/或包覆粒径较小的微粒,该复合微粒的结构特征是由两种具有不同成型机理、结构特征和/或药动学特征的微粒相互复合而成。两种微粒的区别在于具体方位不同。复合微粒可包含至少两种活性成分。 “核微粒”:根据本专利技术,术语“核微粒”是指位于药剂学领域可接受的微粒载体内部的一种微粒载体,也可以说是粒径较小的微粒。“壳微粒”:根据本专利技术,术语“壳微粒”是指位于药剂学领域可接受的微粒载体外部的一种微粒载体,也可以说是粒径较大的微粒。“包裹”:至少一个核微粒内含于一个壳微粒内。“包覆”:数个壳微粒通过物理或化学键合,均匀分布于至少一个核微粒的周围。本专利技术人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在现有技术的纳米载体制备基础上,将得到的纳米载体(核微粒)进行再一次的包裹和/或包覆,形成适用于多组分药物组合的新型给药系统。对核微粒的两次包封可起到两种作用,一是针对理化性质有较大差异的药物组合,可通过对核微粒中未包封的游离药物进行二次包封,提高药物包封率,达到使组合中各药物成分的包封率趋于一致的目的;二是两种不同成型机理、结构特征和/或药动学特征的微粒载体的存在,使所包封的各个不同成分可获得统一包封率,可实现对不同成分释放速率和程度同步性的控制。核微粒的最大粒径范围为Inm-lOOOnm,并被包裹和/或包覆在壳微粒中。核微粒由聚合物(如PLGA、聚酯、聚酰胺、聚脲等)、脂类、蛋白质、多糖的任何材料和本领域已知的方法制备。药物可以通过包裹在微粒中或吸附在微粒表面进行载药。为形成复合微粒给药体系,核微粒可通过被壳微粒的特定聚合物、脂类等材料形成的囊泡包裹和/或包覆而形成。壳微粒由聚合物(如PLGA、聚酯、聚酰胺、聚脲等)、脂类、蛋白质、多糖的任何材料和本领域已知的方法制备。本专利技术的给药系统中所述的脂类包括天然、半合成、全合成磷脂及其衍生物。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磷脂选自但并不限于下述的大豆磷脂、蛋黄卵磷脂、卵磷脂酰甘油、多烯磷脂酰胆碱、磷脂酸、心肌磷脂、鞘磷脂、磷脂酸丝氨酸、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乙醇胺、氢化大豆卵磷脂、氢化蛋黄卵磷脂、全合成磷脂,如C3-C30的各种合成磷脂,如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DS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二油酰磷脂酰胆碱(DOPC)、二肉豆蘧酰磷脂酰胆碱(DMPC)、二月桂酰磷脂酰胆碱(DLPC)、二硬脂酰磷脂酰甘油(钠盐DSPG)、二棕榈酰磷脂酰甘油(钠盐DPPG)、L-a-二肉豆蘧酰磷脂酰甘油(钠盐DMPG)、二月桂酰磷脂酰甘油(DLPG)、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DSPE)、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DPPE)、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DOPE)、二肉豆蘧酰磷脂酰乙醇胺(DMPE)、二月桂酰磷脂酰乙醇胺(DLPE)、双二硬脂酰磷脂酰甘油(钠盐)、双二棕榈酰磷脂酰甘油(钠盐)、双二肉豆蘧酰磷脂酰甘油(钠盐),双二月桂酰磷脂酰甘油、二硬脂酰磷脂酰肌醇、二棕榈酰磷脂酰肌醇、二油酰磷脂酰肌醇、二肉豆蘧酰磷脂酰肌醇、二月桂酰磷脂酰肌醇、棕榈酰油酰磷脂酰胆碱、棕榈酰亚油酰磷脂酰胆碱、硬脂酰亚油酰磷脂酰胆碱、硬脂酰油酰磷脂酰胆碱、硬脂酰花生四烯酰磷脂酰胆碱、1,2- 二己酰卵磷脂、1,2- 二月桂酰卵磷脂、1,2- 二月桂酰磷脂酰乙醇胺、1,2-十四酰基卵磷脂、1,2-十四酰基磷脂酰乙醇胺、1,2-十四烷基卵磷脂等。由于磷脂在水中或者油相中分散能力以及溶解药物的能力有限,本专利技术的给药系统可以加入适宜的油脂类物质或者其它脂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在此处键入权利要求项1,?一种多组分药物复合微粒给药系统,其特征在于,复合微粒是由两种具有不同成型机理、结构特征和/或药动学特征的微粒相互复合而成,内部微粒称为核微粒,外部微粒称为壳微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正根张婧杨明赵海平韩锡镇赵国巍罗云梁新丽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中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