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LED的恒流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1、滑线变阻器RW、光耦器PC817、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电压补偿电容C2、第三电压补偿电容C3、第四电流补偿电容C4、第五滤波电容C5、第六滤波电容C6、第七滤波电容C7、第八滤波电容C8。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在额定条件下实现恒流驱动,输出功率较低时自动切换到恒压驱动,解决了LED应用中由于其自身的不一致性而造成的缺陷,促进LED光效、寿命、可靠性等指标的提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子
,涉及ー种LED的恒流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LED是ニ极管元件,通电的时候有个基本电阻,但是由于它的ニ极管效应,通电后LED本身就会发热,又因为LED特性敏感,又具有负温度特性,因此随着温度的升高,其自身电阻就会变小,电阻变小,电流就会持续增大,递增下去就会使LED烧毁。LED驱动器是ー种特殊的电源,它的负载即是LED。小功率LED可采用恒压(稳压电源)供电或恒流驱动,但大功率LED无ー例外都采用恒流驱动。这是因为大功率LED在大电流下工作(几百晕安到几晕安),若米用稳压电源供电,由于大功率LED在大电流工作状态时其伏安特性的斜率很陡,电压稍有变化,其电流则有较大变化。恒流控制的原理是设置在一定电压范围内施加在LED上的电流始终以相对恒定的方式通过,这样一来即使LED自身阻值的变化也不影响通过的电流,从而保证了 LED的正常工作,另外采用恒流驱动可以实现期望的亮度方面的要求,并可以对LED的色度、亮度的一致性有个保证。当然,不是说恒流就能长寿命,还要解决热量的平衡消散,不然的话LED过温就会加速度老化。因此ー种适用的LED的恒流电路,成为开关电源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ー种新型的适用的LED恒流电路。本技术包括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1、滑线变阻器RW、光耦器PC817、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一滤波电容Cl、第二电压补偿电容C2、第三电压补偿电容C3、第四电流补偿电容C4、第五滤波电容C5、第六滤波电容C6、第七滤波电容C7、第八滤波电容C8、第一反向ニ极管D1、第二反向ニ极管D2。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l的I脚与第三电压补偿电容C3的一端、第八电阻R8的一端、第一反向ニ极管Dl的阴极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压补偿电容C2的一端连接;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l的2脚与第三电压补偿电容C3的另一端、第二电压补偿电容C2的另一端、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采样输入电压V2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l的3脚与第五滤波电容C5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六滤波电容C6的一端、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米样输入电压V2连接;第五电阻R5的一端与第一滑线变阻器RW的I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滑线变阻器RW的2端、采样电压VI、第ー电阻Rl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l的4脚与第五滤波电容C5的另一端、第九电阻R9 —端、接地端连接;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l的5脚与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第六滤波电容C6的另一端、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l的6脚与第九电阻R9另一端、第四电流补偿电容C4的一端连接;第四电流补偿电容C4的另一端与第十电阻RlO的一端连接;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l的7脚与第十电阻RlO的另一端、第二反向ニ极管D2的阴极连接;第二反向ニ极管D2的阳极与第一反向ニ极管Dl的阳极、第一滤波电容Cl的一端、光稱器中的发光二极管阴极连接;光稱器中的发光二极管阳极与第十一电阻Rll的一端、第八滤波电容CS的一端连接;第十一电阻Rll的另ー端与采样输入电压V2连接;第八滤波电容C8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第一滤波电容Cl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l的8脚与第七滤波电容C7的一端、采样输入电压V2连接;第七滤波电容C7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本技术能在额定条件下实现恒流驱动,输出功率较低时自动切換到恒压驱动,解决了 LED应用中由于其自身的不一致性而造成的缺陷,促进LED光效、寿命、可靠性等指标的提升。附图说明 图I是本技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ー步说明。如图I所示,本技术包括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1、滑线变阻器RW、光耦器PC817、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i^一电阻R11、第一滤波电容Cl、第ニ电压补偿电容C2、第三电压补偿电容C3、第四电流补偿电容C4、第五滤波电容C5、第六滤波电容C6、第七滤波电容C7、第八滤波电容C8、第一反向ニ极管D1、第二反向ニ极管D2。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l的I脚与第三电压补偿电容C3的一端、第八电阻R8的一端、第一反向ニ极管Dl的阴极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压补偿电容C2的一端连接;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l的2脚与第三电压补偿电容C3的另一端、第二电压补偿电容C2的另一端、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ニ电阻R2的另一端与采样输入电压V2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l的3脚与第五滤波电容C5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六滤波电容C6的一端、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米样输入电压V2连接;第五电阻R5的一端与第一滑线变阻器RW的I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滑线变阻器RW的2端、采样电压VI、第ー电阻Rl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滑线变阻器RW的3端为调电阻端。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l的4脚与第五滤波电容C5的另一端、第九电阻R9 —端、接地端连接;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l的5脚与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第六滤波电容C6的另一端、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l的6脚与第九电阻R9另一端、第四电流补偿电容C4的一端连接;第四电流补偿电容C4的另一端与第十电阻RlO的一端连接;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l的7脚与第十电阻RlO的另一端、第二反向ニ极管D2的阴极连接;第二反向ニ极管D2的阳极与第一反向ニ极管Dl的阳极、第一滤波电容Cl的一端、光稱器中的发光二极管阴极连接;光稱器中的发光二极管阳极与第十一电阻Rll的一端、第八滤波电容CS的一端连接;第十一电阻Rll的另ー端与采样输入电压V2连接;第八滤波电容C8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第一滤波电容Cl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l的8脚与第七滤波电容C7的一端、采样输入电压V2连接;第七滤波电容C7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l为AP4310,第一滤波电容Cl,第五滤波电容C5和第六滤波电容C6容量值为O. luF,第二滤波电容C2的容量值为220nF,第三滤波电容C3的容量值为47nF,第四滤波电容C4的容量值为luF,第一电阻Rl的阻值为O. 05 Ω、第二电阻R2的阻值为150ΚΩ、第三电阻R3阻值为IOK Ω,第四电阻R4阻值为12ΚΩ,第五电阻R5的阻值为20ΚΩ,第六电阻R6的阻值为6. 8ΚΩ,第七电阻R7的阻值为47ΚΩ,第八电阻R8的阻值为10ΚΩ,第九电阻R9的阻值为IOK Ω,第十电阻RlO的阻值为100 Ω,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LED的恒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1、滑线变阻器RW、光耦器PC817、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电压补偿电容C2、第三电压补偿电容C3、第四电流补偿电容C4、第五滤波电容C5、第六滤波电容C6、第七滤波电容C7、第八滤波电容C8、第一反向二极管D1和第二反向二极管D2,所述的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1的型号为AP4310;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1的1脚与第三电压补偿电容C3的一端、第八电阻R8的一端、第一反向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压补偿电容C2的一端连接;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1的2脚与第三电压补偿电容C3的另一端、第二电压补偿电容C2的另一端、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采样输入电压V2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1的3脚与第五滤波电容C5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六滤波电容C6的一端、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采样输入电压V2连接;第五电阻R5的一端与第一滑线变阻器RW的1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滑线变阻器RW的2端、采样电压V1、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1的4脚与第五滤波电容C5的另一端、第九电阻R9一端、接地端连接;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1的5脚与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第六滤波电容C6的另一端、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1的6脚与第九电阻R9另一端、第四电流补偿电容C4的一端连接;第四电流补偿电容C4的另一端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连接;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1的7脚与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第二反向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第二反向二极管D2的阳极与第一反向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滤波电容C1的一端、光耦器中的发光二极管阴极连接;光耦器中的发光二极管阳极与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第八滤波电容C8的一端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与采样输入电压V2连接;第八滤波电容C8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第一滤波电容C1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双运放恒流控制IC芯片U1的8脚与第七滤波电容C7的一端、采样输入电压V2连接;第七滤波电容C7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会斌,王良,王东波,任玉茂,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