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83282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9 0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其主要包括机座、设置于机座内的转子、固定于转子上的风扇、及固定于机座两端的前端盖和后端盖,还包括:位于机座内的用于电机内外空气流通散热的前通风体及后通风体,前通风体及后通风体分别固定于前端盖和后端盖上,前通风体及后通风体靠近机座的端面上均设置有使电机内外空气相通的通风孔,且通风孔上设置有用于阻止外界杂物的通气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机既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性能,也提高了电机的防护性能,其可降低电机对使用环境的要求,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驱动系统,尤其涉及ー种电机
技术介绍
电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其被广泛的应用于エ业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见电机对于人们的重要性。电机的功率通常比较大,其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如果电机所产生的热量不能够通过机壳及时散去,其很容易导致电机的零部件受损并减少电机的使用寿命。一般情况下,电机的端盖或外売上会设置有通风孔以便于电机散热,但是増加通风孔以后,电机的防护性能大大降低,由于大多数电机的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差,其周围经常有大量的例如水、粉尘等杂物,如果杂物通过通风孔进入电机则会大大降低电机的使用寿命。所以,人们需要一种既能有效的散热又能具有较好的防护性能的电机。可以理解的是,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提供与本技术相关的背景信息,可能构成 或不构成所谓的现有技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电机缺乏同时具有较好的散热性及防护性能的缺陷,提供一种同时具有良好的散热及防护性能的电机。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ー种电机,其主要包括机座、设置于机座内的转子、固定于转子上的风扇、及固定于机座两端的前端盖和后端盖,还包括位于机座内的用于电机内外空气流通散热的前通风体及后通风体,前通风体及后通风体分别固定于前端盖和后端盖上,前通风体及后通风体靠近机座的端面上均设置有使电机内外空气相通的通风孔,且通风孔上设置有用于阻止外界杂物的通气帽。在上述电机中,所述前通风体及后通风体均呈圆环状。在上述电机中,所述前通风体及后通风体分别沿与前端盖和后端盖平行的方向固定于机座内。在上述电机中,所述通风孔沿上述端面均匀分布。在上述电机中,所述通风孔呈圆形。在上述电机中,所述通气帽上设置有用于阻止外界杂物的通气隔膜。本技术提供的电机通过在前端盖及后端盖上分別固定设置前通风体及后通风体,且前通风体及后通风体靠近机座的端面上均设置有使电机内外空气相通的通风孔,使机座内外的空气能够对流散热;同时,其在通风孔上设置有用于阻止外界杂物的通气帽,通气帽只允许通过空气,能有效阻止水和粉尘等杂物的通过,其提高了电机的防护等级,且电机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其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提供的一实施例中电机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一实施例中电机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一实施例中前通风体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电机的优选实施例中通气帽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歩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參见图I至图4所示的优选实施例,本技术提供的电机包括机座4、设置于机座4内的转子5、固定于转子5上的风扇7、及固定于机座4两端的前端盖I和后端盖6,还包括前通风体2、后通风体8、及通气帽3。前通风体2固定于前端盖I上,后通风体8固定于后端盖6上,前通风体2及后通风体8的靠近机座4的端面上均设置有使电机内外空气相通的通风孔9,以加强电机内外空气对流及电机内热气散出。同时,通风孔9上设置有用于阻止外界杂物进入的通气帽3。当电机工作发热时,外界的冷却空气通过安装于电机前端盖I处的前通风体2进入电机,同时,通气帽3有效的阻止粉尘和水等杂物进入电机内部,工作中的电机里的风扇7随电机转子5 —起旋转,其使进入电机内部的冷却空气由前端盖I向后端盖6流动,冷却空气流过机座4和转子5之间的气隙带走电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吸收了电机热量的冷却空气由紧贴后端盖6的后通风体8排出,从而实现了电机有效的散热的同时隔离了外界杂物的干扰,提高了电机的防护性能及使用寿命。优选地,提供电机内外空气对流的前通风体2及后通风体8的结构类似或相同,以便电机的进气通道及出气通道类似或相同,进而加强电机的空气对流效果及散热效果。再次结合图2及图3所示,优选地,前通风体2及后通风体8均呈圆环状,这样可以加强两者与前端盖I与后端盖6连接的可靠性,还可以減少空气遇到转角时产生涡流及噪音,进而可以减少电机振动的噪音。值得说明的是,前通风体2及后通风体8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分别固定在前端盖I及后端盖6上,优选地,前通风体2及后通风体8的平面上均设置有安装孔10,以便通过螺钉将其分别固定在前端盖I及后端盖6上。由于电机在高度上的界限要求及制作エ艺上的限制,电机机座4上及其周围不便于布置通风的孔,所以电机的壳体上存在散热不均匀的缺陷。更优选地,圆环状的前通风体2及后通风体8分别沿与前端盖I和后端盖6平行的方向固定于机座4内。由于电机的机座4通常为滚筒状,故这样可以使圆环状的前通风体2及后通风体8的曲面与弧形的机座4的外形匹配,使机座4各个方向均可以与通风体相通,以实现机座4各个区域均可以有冷却空气进入对流带走热量。同吋,圆环状的通风体的平面部分能与前端盖I及后端盖6更好的贴合固定。更优选地,前通风体2及后通风体8的弧面上(即上述端面上)的通风孔9均匀分布,以便散热更均匀;更优选地,通风孔9呈圆形,以利于空气的流通,減少空气的涡流及紊流,进而減少噪音并提高散热效果。通气帽3可以为多种实现隔离杂物及通气的结构,优选地,通气帽3上设置有用于阻止外界杂物的通气隔膜11,以实现通气的同时更好的防杂物,通气帽3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电机只需在前端盖及后端盖处增加前通风道及后通风道,并在其上分別设置通风孔及通气帽,即可同时提高电机的散热性能及防护性能,而且其能实现电机内的热气均匀流通,实现电机的外壳及内部的部件上的温度均匀。所以,本技术提供的电机既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性能,也提高了电机的防护性能,其可降低电机对使用环境的要求,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同时其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优点。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 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座、设置于机座内的转子、固定于转子上的风扇、及固定于机座两端的前端盖和后端盖,还包括 位于机座内的用于电机内外空气流通散热的前通风体及后通风体,前通风体及后通风体分别固定于前端盖和后端盖上,前通风体及后通风体靠近机座的端面上均设置有使电机内外空气相通的通风孔,且通风孔上设置有用于阻止外界杂物的通气帽。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座、设置于机座内的转子、固定于转子上的风扇、及固定于机座两端的前端盖和后端盖,还包括:位于机座内的用于电机内外空气流通散热的前通风体及后通风体,前通风体及后通风体分别固定于前端盖和后端盖上,前通风体及后通风体靠近机座的端面上均设置有使电机内外空气相通的通风孔,且通风孔上设置有用于阻止外界杂物的通气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文会刘赵子陈良伟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