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82724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9 0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及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之间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都设有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相连接的接触部及伸出所述绝缘本体后缘的焊接部。所述第一端子自所述绝缘本体一端插入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内,所述第二端子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内。(*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USB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USB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遮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其中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与对接插头连接器对接的舌 板,所述导电端子部分突出于所述舌板平面从而与所述对接插头连接器电性连接。在组装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时,往往利用硬干涉的原理将导电端子相对于绝缘本体固定。利用硬干涉的方式组装导电端子不但节约成本,而且节省制程,因而在大量USB连接器中得以应用。然而,在USB连接器与对接插头连接器对接时,导电端子会因经常的插接动作而易在绝缘本体中偏离原有位置,使得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之间的稳固性较差,进而影响到与对接插头连接器电性连接的可靠性。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USB连接器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之间能够稳固连接。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及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之间的第二端子,其中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都设有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相连接的接触部及伸出所述绝缘本体后缘的焊接部,且所述第一端子自所述绝缘本体一端插入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内,所述第二端子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一端向前延伸的舌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接触部位于所述舌板的同一侧且都暴露于空气中。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呈凸起状且具有弹性,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呈平板状且相较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更加远离所述绝缘本体的主体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还分别设有连接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焊接部的连接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的连接部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端子的连接部所在平面沿所述绝缘本体的厚度方向上下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都包括接地端子和差分信号端子对。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收容槽及用以收容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收容槽,所述舌板上还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收容槽及所述第二收容槽相连通的若干孔洞,且所述若干孔洞贯穿所述舌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焊接部于同一平面内延伸。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外侧的外壳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电 连接器通过将所述第一端子自所述绝缘本体一端插入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内、将所述第二端子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使得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绝缘本体能够稳固连接,从而使得本技术的电连接器与对接插头连接器之间的电性连接稳定。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图5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与导电端子的配合组装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7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外壳体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I与图2所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0及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0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0外侧的外壳体30。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0包括第一端子201及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201之间的第二端子202,且所述第一端子201自所述绝缘本体10 —端插入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所述第二端子202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请参阅图3与图4并结合图2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主体部11及自所述主体部11 一端向前延伸的舌板12。所述绝缘本体10还设有用以收容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0的若干收容槽13、14,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第一端子201与所述第二端子202的形状不尽相同,因而用以收容所述第一端子201的第一收容槽13与用以收容所述第二端子202的第二收容槽14的形状也不尽相同。所述第一收容槽13沿所述第一端子201的插入方向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0的主体部11,所述第二收容槽14自所述主体部11的后缘沿所述第二端子202插入方向延伸至所述舌板12上,且所述舌板12的前端还设有与所述第二收容槽14相连通的槽道15。所述槽道15自所述舌板12前端向后、向内凹陷形成,并沿对接插头连接器(未图标)的插接方向延伸。所述舌板12上还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3及所述第二收容槽14相连通的若干孔洞16,且所述若干孔洞16贯穿所述舌板12。借由所述孔洞16与所述第一端子201及第二端子202的配合,可使得所述第一端子201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3内产生的热量及所述第二端子202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4内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同时还能够通过所述孔洞16观察所述第一端子201与所述第二端子202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11的顶面111向内凹设有用以与所述外壳体30相配合的凹槽112 ;与所述顶面111相对应的底面17上设有用以与所述外壳体30相配合的凸块171。请参阅图5与图6所示,所述第一端子201与所述第二端子202都包括接地端子和差分信号端子对。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0的排布符合USB3. O的界面规范。所述第一端子201包括用以与对接插头连接器相连接的第一接触部21、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0后缘的第一焊接部2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第一焊接部22的第一连接部23 ;所述第二端子202包括用以与对接插头连接器相连接的第二接触部24、自所述第二接触部24向下弯折延伸的接触指241、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0后缘的第二焊接部25及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24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5的第二连接部26。 所述第一接触部21呈凸起状且具有弹性,所述第二接触部24呈平板状且相较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更加远离所述绝缘本体10的主体部11。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24均位于所述舌板12的同一侧且都暴露于空气中。所述第一连接部23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6所在平面沿所述绝缘本体10的厚度方向上下设置。所述接触指241收容于所述槽道15中。所述第一焊接部22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5于同一平面内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23的两侧边分别向外延伸形成有倒刺231,借由所述倒刺231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3的配合,从而可将所述第一端子201稳固插置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3中。特别地,所述第二端子202先与所述绝缘本体10 —体镶埋后,再将所述第一端子201插入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第一收容槽13内。请参阅图7并结合图2所示,所述外壳体30包括顶壁31、与所述顶壁31对应设置的底壁32以及连接所述顶壁31与底壁32的两侧壁33。所述顶壁31、底壁32及两侧壁33围设成用以收容对接插头连接器的收容空间34。所述顶壁31与底壁32上分别设有两个扣持孔35用以与对接插头连接器相配合。所述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及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之间的第二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都设有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相连接的接触部及伸出所述绝缘本体后缘的焊接部,且所述第一端子自所述绝缘本体一端插入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内,所述第二端子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宏骐张勇刚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