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旋转电性连接器的电极连接结构及插座单元,电极连接结构包括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分别包括固定安装在一起的圆形电性连接环和绝缘体,插座单元包括前外壳、后外壳、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前外壳和后外壳安装在一起形成外壳,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分别固定安装在外壳内,公端连接器安装在外壳一端,母端连接器安装在外壳另一端,前外壳上开有插孔,插孔内固定安装有簧片,簧片分别通过导线与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上相应的芯轴、芯套、电性连接环电连接。(*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公开一种电极连接结构及采用该电极连接器的插座单元,特别是一种用于旋转电性连接器的电极连接结构及插座单元。
技术介绍
插座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电器连接装置,早已家喻户晓,目前的插座大都是采用固定形式,设有三个、五个、六个、八个插座位,将用电器插座插在插座位上即可,其出厂时插座位的数量是固定的,不是造成闲置就是会造成不够用的现象。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很多电子产品都是采用内置锂电池作为电源,使用时需要采用充电器进行,充电器一般是直接插接在插座上的,当一个插座上同时插接几个充电器时,相邻的充电器之间会产 生冲突,造成无法插接的现象,尤其是大型充电器或大型变压器,一个充电器会占用几个插座位,严重的造成资源的浪费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提到的现有技术中的插座在使用充电器时,会造成插座位闲置,产生资源浪费现象,本技术提供一种新的用于旋转电性连接器的电极连接结构及插座单元,其采用特殊的电极连接结构可将多个插座单元连接成一个插座,不仅插座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分配,同时,插座单元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360°旋转,极大的方便了使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旋转电性连接器的电极连接结构,电极连接结构包括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包括芯轴和一个以上的公端电性连接环,芯轴与公端电性连接环同轴设置,芯轴与公端电性连接环之间以及公端电性连接环与公端电性连接环之间设有公端绝缘体;母端连接器包括芯套和一个以上与公端电性连接环对应设置的母端电性连接环,芯套内径与芯轴相吻合,芯套与母端电性连接环同轴设置,母端电性连接环内侧或外侧与相应的公端电性连接环外侧或内侧相吻合,芯套与母端电性连接环之间以及母端电性连接环与母端电性连接环之间设有母端绝缘体。一种采用上述的用于旋转电性连接器的电极连接结构的插座单元,插座单元包括前外壳、后外壳、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前外壳和后外壳安装在一起形成外壳,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分别固定安装在外壳内,公端连接器安装在外壳一端,母端连接器安装在外壳另一端,前外壳上开有插孔,插孔内固定安装有簧片,簧片分别通过导线与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上相应的的芯轴、芯套、电性连接环电连接。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还包括所述的公端绝缘体和/或母端绝缘体采用两部分对合形成。所述的芯轴外侧设有第一公端绝缘体,芯轴上固定设有凸环,第一公端绝缘体内侧对应位置开有与凸环相吻合的环形槽。所述的芯套外侧设有第一母端绝缘体,芯套上固定设有凸缘,第一母端绝缘体内侧对应位置开有与凸缘相吻合的环形槽。所述的外层公端绝缘体内侧固定设有凸块,公端电性连接环上对应位置开有固定孔。所述的外层母端绝缘体内侧固定设有凸块,母端电性连接环上对应位置开有固定孔。所述的公端连接器中的芯轴和电性连接环突出于公端绝缘体。所述的外壳一端固定设有限位凸缘,限位凸缘上固定设有卡接头,外壳另一端开有与限位凸缘形状相吻合的圆孔,外壳内侧对应于卡接头位置处开有限位槽。所述的前外壳上的插孔位置处固定设有夜光材料或荧光材料制成的面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采用特殊的电极连接结构设计,可将多个插座单元连接成插座,具体的插座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具体设定,不会造成浪费,而且可根据需要随时增加插座单元的数量,而且本专利技术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360°旋转,使不同插孔朝向不同的方向,极大的方便了使用。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插座(包括两个插座单元)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插座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视角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I-插座基体,2-面板,3-电源线,4-插孔,5-公端连接器,6_母端连接器,7-导线,8-焊盘,9-前外壳,10-后外壳,11-簧片,12-簧片安装孔,13-安装柱,14-限位槽,15-限位凸缘,16-卡接头,17-芯轴,18-凸环,19-第一公端绝缘体,20-第一凸缘,21-第一公端电性连接环,22-第二公端绝缘体,23-第二凸缘,24-第一凸块,25-第一容槽,26-第二公端电性连接环,27-第三公端绝缘体,28-第一固定安装孔,29-第二凸块,30-导线,31-第三母端绝缘体,32-第二固定安装孔,33-第二母端电性连接环,34-固定孔,35-焊接位,36-第二母端绝缘体,37-第三凸缘,38-第三凸块,39-第一母端电性连接环,40-第二容槽,41-第一母端绝缘体,42-第四凸缘,43-第三容槽,44-芯套,45-第五凸缘,46-第一环形槽,47-第二环形槽。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为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其他凡其原理和基本结构与本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均在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请参看附图I和附图2,本技术中的插座单元主要包括插座基体I和设置在插座基体I上的插孔4,插座基体I包括前外壳9和后外壳10以及设置在外壳内的电极连接结构,本实施例中,前外壳9和后外壳10通过螺钉对应固定安装在一起,本实施例中,为了晚上使用方便,在插座基体I上的插孔4处固定安装有面板2,面板2可采用夜光材料或荧光材料制成,晚上使用时,面板2会发出光亮,让使用者可以清晰的看到插孔4的位置,方便使用,具体实施时,也可以在插座基体I上的插孔4处安装LED等照明装置。插座基体I内部固定安装有电极连接结构,本实施例中的电极连接结构包括公端连接器5和母端连接器6,公端连接器5固定安装在插座基体I内部一端,母端连接器6固定安装在插座基体I内部另一端,具体实施时,也可以在插座基体I两侧均设置公端连接器5或在插座基体I两侧均设置母端连接器6。公端连接器5和母端连接器6上的电性连接环及芯轴、芯套分别通过导线30与插孔4内的簧片11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在插座基体I 一端外侧固定设有限位凸缘15,限位凸缘15呈环形,限位凸缘15前端固定设有卡接头16,插座基体I另一端为与限位凸缘15相吻合的圆孔,插座基体I内部对应于卡接头16位置处开设有限位槽14,两个插座单元拼接时,一个插座单元上的限位凸缘15插入另一个插座单元上的圆孔内,卡接头16卡接在限位槽14内,公端连接器5和母端连接器6相互插接在一起,即完成插座单元的拼接。请结合参看附图3和附图4,本技术中电极连接结构包括公端连接器5和母端连接器6,其中,公端连接器5主要包括芯轴17、公端电性连接环和公端绝缘体,本实施例中,由于公端连接器5应用在插座内,所以设有两层公端电性连接环,具体实施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有一层公端电性连接环或多层公端电性连接环,本实施例中,以两层公端电性连接环为例进行具体说明;母端连接器6主要包括芯套44、母端电性连接环和母端绝缘体,本实施例中,由于母端连接器6应用在插座内,所以设有两层母端电性连接环,具体 实施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有一层母端电性连接环或多层母端电性连接环,本实施例中,以两层母端电性连接环为例进行具体说明。本实施例中,公端连接器5最内层为芯轴17,芯轴17上设有凸环18,凸环18设置在芯轴17中间位置处,芯轴17外侧设有第一公端绝缘体19,本实施例中,第一公端绝缘体19由两部分对合而成,第一公端绝缘体19内部对应于芯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旋转电性连接器的电极连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电极连接结构包括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所述的公端连接器包括芯轴和一个以上的公端电性连接环,芯轴与公端电性连接环同轴设置,芯轴与公端电性连接环之间以及公端电性连接环与公端电性连接环之间设有公端绝缘体;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包括芯套和一个以上与公端电性连接环对应设置的母端电性连接环,芯套内径与芯轴相吻合,芯套与母端电性连接环同轴设置,母端电性连接环内侧或外侧与相应的公端电性连接环外侧或内侧相吻合,芯套与母端电性连接环之间以及母端电性连接环与母端电性连接环之间设有母端绝缘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峥,
申请(专利权)人:魏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