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断器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82331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9 0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熔断器筒,包括:筒体(10),其第一端具有开口端(11),第二端具有接地端(12);进线部(20),与筒体(10)的第一侧相连接;出线部(30),与筒体(10)的第二侧相连接;接地部(40),与筒体(10)的第二端相连接,接地部(40)包括:油杯(41),与接地端(12)电连接,用于装绝缘油;接地杆(42),活动插接于油杯(41)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熔断器筒尺寸减小,结构更为紧凑,进而减小了环网柜的体积,满足了环网柜小型化的尺寸要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熔断器筒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熔断器筒体积较大,不利于环网柜小型化的尺寸要求。而且组合电器回路由于熔断器筒出线套管与标准断路器柜、负荷开关柜不统一,致使电缆头配置较为复杂,带电显示器只能安装于熔断器筒的进线部,无法满足客户的带电显示器安装于熔断器筒的出线部的要求,且组合电器回路无法安装T接避雷器,对于安全运行存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熔断器筒。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熔断器筒,包括筒体,其第一端具有开口端,第二端具有接地端;进线部,与筒体的第一侧相连接;出线部,与筒体的第二侧相连接;接地部,与筒体的第二端相连接,接地部包括油杯,与接地端电连接,用于装绝缘油;接地杆,活动插接于油杯中。进一步地,接地部还包括第一嵌件,油杯通过第一嵌件与接地端电连接。进一步地,出线部包括前出线套管,其一端与筒体的第二侧相连接,其另一端沿筒体的轴向延伸并且其开口与开口端朝向一致;第二嵌件,嵌入在前出线套管中,并通过第一导电铜排与接地端电连接。进一步地,第二嵌件为铜棒。进一步地,出线部还包括感应圈,嵌入在前出线套管的管壁中。进一步地,出线部还包括第三嵌件,其一端嵌入在前出线套管的管壁中,并与感应圈电连接,其另一端伸出前出线套管用于外接显示器。进一步地,前出线套管包括垂直地连接到筒体的侧壁上的第一出线套管段和与第一出线套管段连接并平行于筒体向筒体的开口端方向延伸的第二出线套管段,感应圈设置在第一出线套管段,第三嵌件的外伸端朝向筒体的开口端方向。进一步地,进线部包括进线套管,其一端与筒体的第一侧相连接;导电杆,设置在进线套管内,其下端通过第二导电铜排与开口端电连接。进一步地,导电杆与进线套管同轴设置。进一步地,进线套管的外周上具有凸台,凸台上设置有第四嵌件,用于使熔断器筒外接绝缘桶。进一步地,第二侧为第一侧的相反侧,并且出线部的出线端朝向筒体的开口端方向延伸,油杯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一侧。进一步地,接地部相对于筒体的中心轴线朝向第二侧偏置。根据本技术的熔断器筒,包括筒体、接地部、用于导通电流的进线部和出线部,接地部还包括油杯和接地杆。通过活动插接在油杯中的接地杆完成熔断器筒的接地工作,整个过程中接地杆行程距离较短,从而使得熔断器筒的设计尺寸减小,结构更为紧凑,进而减小了环网柜的体积,满足了环网柜小型化的尺寸要求。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是根据本技术的熔断器筒的主视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熔断器筒的俯视图;以及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熔断器筒的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熔断器筒,包括筒体10、进线部20、出线部30和接地部40。具体地,如图I所示,本技术提供的熔断器筒可以是一个近似为圆柱形的筒,该筒体10的第一端具有开口端11,筒体10的第二端具有接地端12。进线部20与筒体10的第一侧相连接,用于导通电流。出线部30与筒体10的第二侧相连接,出线部30优选地位于进线部20的相对侧,用于导通电流和安装出线电缆。接地部40与筒体10的第二端相连接,接地部40包括油杯41和接地杆42。其中油杯41与接地端12电连接,油杯用于装绝缘油,优选地,绝缘油可以选择用变压器油。接地杆42活动插接于油杯41中。本实施例中,熔断器筒的接地杆42与外接设备配合工作的过程如下在油杯41中间竖直安装一根接地杆42,接地杆42周围充满变压器油,接地杆42的上端用于与外接的拐臂轴焊接相连,拐臂轴焊接又通过一根拉杆与外接机构相连,当该外接机构合闸时,通过拉杆带动拐臂轴与接地杆42,实现接地杆42向下运动,进而完成本实施例的熔断器筒的合接地动作;当外接机构分闸时,通过拉杆带动拐臂轴与接地杆42,实现接地杆42向上运动,进而完成本技术提供的熔断器筒分接地动作。整个过程中接地杆42行程为50mm,如果不使用本技术提供的这种结构,使用传统的空气绝缘接地杆行程会大大增加,行程为125mm0本技术的熔断器筒,通过活动插接在油杯41中的接地杆42完成熔断器筒的合接地和分接地动作,整个过程中接地杆42行程距离明显缩短,从而使得熔断器筒的设计尺寸减小,结构更为紧凑,进而减小了环网柜的体积,满足了环网柜小型化的尺寸要求。如图2所不,在油杯41开口一侧的方向设置有第五嵌件44,该第五嵌件44用于固定油杯盖。优选地,如图I所示,接地部40还包括第一嵌件43,油杯41通过第一嵌件43与接地端12电连接。接地部40用于完成熔断器筒的接地工作。如图I所示,出线部30包括前出线套管31和第二嵌件32。前出线套管31属于出线套管的前出线设计,前出线套管31的一端与筒体10的第二侧相连接,前出线套管31的另一端沿筒体10的轴向延伸并且其开口与开口端11朝向一致。第二嵌件32嵌入在前出线套管31中,可用于导通电流,第二嵌件32通过第一导电铜排50与接地端12电连接。第二嵌件32的一端露出前出线套管31,用于外接电缆。优选地,第二嵌件32与前出线套管31同轴,且可以选用铜棒制成。前出线套管31的前出线设计,是为了便于安装和观察外接显示器,符合了市场需求中对于带电显示器安装于熔断器筒的出线部的要求。传统的熔断器筒的出线套管与断路器、负荷开关的出线套管的尺寸不统一,不便于安装操作和安装T接避雷器。本技术提供的熔断器筒的出线套管是前出线设计,即前出线套管3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前出线套管31的设计尺寸,要求与断路器、负荷开关的出线套管的尺寸统一,便于安装操作。并且前出线套管31的设计尺寸标准化后,实现了安装T接避雷器,工作更加安全可靠。如图I所示,出线部30还包括感应圈33,感应圈33嵌入在前出线套管31的管壁中。出线部30还包括第三嵌件34,第三嵌件34的一端嵌入在前出线套管31的管壁中,并与感应圈33电连接,其另一端伸出前出线套管31用于外接显示器。如图I所示,在出线套管31里设置有第二嵌件32、感应圈33和第三嵌件34。具 体地,前出线套管31包括第一出线套管段和第二出线套管段。第一出线套管段垂直地连接到筒体10的侧壁上;第二出线套管段与第一出线套管段连接,并平行于筒体10,且向筒体10的开口端11方向延伸。感应圈33设置在第一出线套管段中,第三嵌件34的外伸端朝向筒体10的开口端11方向。上述结构便于在前出线套管31上外接带电显示器,符合市场需求中对于带电显示器安装于熔断器下口的要求,而且前出线套管31是前出线设计的出线套管,前出线套管31的套管高度较传统的熔断器筒有很大的增加,极大的方便了电缆及电缆附件的安装。如图I所示,进线部20包括进线套管21,进线套管21的一端与筒体10的第一侧相连接,优选地,进线套管21设置在出线套管31的相对侧。进线套管21内设置有导电杆22,导电杆22的下端通过第二导电铜排60与开口端11电连接,用于导通电流。导电杆22的上端用于外接隔离刀片。优选地,导电杆22与进线套管21同轴设置。如图3所示,进线套管21的外周上具有凸台,凸台上设置有第四嵌件23,用于使熔断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熔断器筒,包括:筒体(10),其第一端具有开口端(11),第二端具有接地端(12);进线部(20),与所述筒体(10)的第一侧相连接;出线部(30),与所述筒体(10)的第二侧相连接;接地部(40),与所述筒体(10)的第二端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部(40)包括:油杯(41),与所述接地端(12)电连接,用于装绝缘油;接地杆(42),活动插接于所述油杯(41)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焦宫立超佟诚苏金亮韩雪莲李宗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双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