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体快速防漏的结构,该结构包覆于一管体的外表面,包含有一直接贴附于该管体的外表面并具有一第一硬度的内包覆软层、一包覆于该内包覆软层远离该管体的一侧表面并具有一第二硬度的外包覆硬层以及一夹制组件。其中该第一硬度小于萧氏硬度60度,而该第二硬度大于该第一硬度。该夹制组件设置于该外包覆硬层远离该管体的一侧,并通过该外包覆硬层与该内包覆软层夹制该管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较软的内包覆软层先覆盖于该管体的表面而具有高密合度;再利用较硬的该外包覆硬层避免因止漏压力不足造成泄漏的问题,而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高密合度以及高强度的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ー种防漏结构,尤指一种管体快速防漏的结构。
技术介绍
居家生活不可缺少的水、电、天然气,甚至目前人们所不可或缺的网路等,皆是由主要供应的自来水公司、电カ公司、天然气公司以及电信业者所提供,而为了将这些资源由统一生产的エ厂或原料地供应到每个家庭的居所,变需要利用管道传输,管道的地下化已为目前所普遍使用的方式,为了避免管道破裂,埋藏于地下的管体品质必须严格控管,必须能承受高压、高重力负荷等要件。但不免仍然会有意外状况使管体发生破裂或损毁,造成严重的损失。 管道的修复除了将破损的管体重新置換的方式以外,亦有利用注入化学药剂的方式填补破损的管体,以节省置換管体所必须耗费的人力、物力及时间。但注入化学药剂的方式仍然必须等待化学药剂完成填补破裂管体并且干燥固定之后,才能回复管道的运输,仍需浪费许多时间。因此,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375166号的《止漏装置(四)》,其公开了利用相互配合的一第一夹体以及一第二夹体夹制于管体的外周围,并且利用设置于该第一夹体与该第二夹体之外端缘的垫圈达到止漏的效果。但止漏的位置仅止于在垫圈与管体的接触位置而已,止漏效果有限。并且,管体之外表面的锈蚀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不平整容易使得该垫圈无法紧密的与该管体密合,仍有可能造成漏气或漏液的问题。因此,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420625号的《管路止漏装置》,其利用ー设置于该第一夹体与该第二夹体内部的一衬垫而紧密的与管体的外周围连接,藉由该衬垫大面积的与该管体接触,而进ー步提高止漏效果。但衬垫如果太软,容易因为破裂管体内的流体往外冲出的压カ太大,而造成衬垫破损或变形,无法达到止漏的效果。若该衬垫太硬,则仍无法与不平整的管体表面产生密合效果,使其止漏效果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衬垫的软硬度若过硬无法达到紧密贴合的效果,若过软则无法达到压カ紧迫防漏或止漏的问题。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管体快速防漏的的结构,其包覆于一管体的外表面,包含有一具有一第一硬度的内包覆软层、一具有一第二硬度的外包覆硬层以及一夹制组件。该内包覆软层直接贴附于该管体的外表面,该第一硬度小于萧氏硬度(ShoreHardness, HS) 60度。该外包覆硬层包覆于该内包覆软层远离该管体的ー侧的表面,且该第ニ硬度大于该第一硬度。该夹制组件设置于该外包覆硬层远离该管体的ー侧,并通过该外包覆硬层与该内包覆软层夹制该管体。该内包覆软层与该外包覆硬层为管状结构,井分别具有一平行该管体的轴向的内组装切ロ及外组装切ロ。该内组装切ロ与该外组装切ロ分别位于该内包覆软层与该外包覆硬层的对应位置。该夹制组件包含一第一夹制件,包含有两对应的第一组接端壁以及一形成于两个该第一组接端壁之间的第一弧形包覆壁;以及一相对该第一夹制件的第二夹制件,包含有两对应的第二组接端壁以及一形成于两个该第二组接端壁之间的第二弧形包覆壁;两个该第一组接端壁对应组接于该第二组接端壁,而使该第一弧形包覆壁与该第ニ弧形包覆壁连接形成一包覆该外包覆硬层、该内包覆软层与该管体的容置空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夹制件相对两个该第一组接端壁各具有至少ー第一结合孔,该 第二夹制件相对两个该第二组接端壁各具有至少ー对应该第一结合孔的第二结合孔,ー螺锁元件穿过该第一结合孔与该第二结合孔锁合并固定该第一夹制件与该第二夹制件。由上述说明可知,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下列特点一、藉由较软的内包覆软层直接包覆该管体,避免管体因锈蚀或焊接所造成的不平整外表面影响连接密合度,而影响止漏效果。ニ、藉由较硬的外包覆硬层包覆于该内包覆软层远离该管体的ー侧,而提供较佳的结构稳固性,也避免因夹制组件内的紧迫压力不足而无法达到止漏或防漏的问题。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现就配合附图说明如下请參阅图I、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为ー种管体快速防漏的结构,其包覆于一管体40的外表面,包含有一具有一第一硬度的内包覆软层10、一具有一第二硬度的外包覆硬层20以及ー夹制组件30。该内包覆软层10直接贴附于该管体40的外表面,该第一硬度小于萧氏硬度(Shore Hardness,HS)60度。该外包覆硬层20包覆于该内包覆软层10远离该管体40的ー侧的表面,且该第二硬度大于该第一硬度。该夹制组件30设置于该外包覆硬层20远离该管体40的ー侧,并通过该外包覆硬层20与该内包覆软层10夹制该管体40。该内包覆软层10与该外包覆硬层20具有弾性,而可为具有抗酸碱性质的橡胶材质,且为管状结构,并分别具有一平行该管体40的轴向的内组装切ロ 11及外组装切ロ 21,于本实施例中,该内包覆软层10与该外包覆硬层20为利用二次加工的方式制作连接为一体,因而该内组装切ロ 11与该外组装切ロ 21分别位于该内包覆软层10、与该外包覆硬层20的对应位置。藉此,该内包覆软层10以及该外包覆硬层20可藉由撑开该内组装切ロ 11与该外组装切ロ 21,而将该管体40包覆于其特征在于。当然地,该内包覆软层10与该外包覆硬层20亦可设计为完全分离的两件式结构,而由两侧组合并包覆该管体40。而该夹制组件30包含有一第一夹制件31以及ー相对该第一夹制件31的第二夹制件32。该第一夹制件31包含有两对应的第一组接端壁311以及一形成于两个该第一组接端壁311之间的第一弧形包覆壁312,该第二夹制件32包含有两对应的第二组接端壁321以及一形成于两个该第二组接端壁321之间的第二弧形包覆壁322。两个该第一组接端壁311对应组接于该第二组接端壁321,而使该第一弧形包覆壁312与该第二弧形包覆壁322连接形成一包覆该外包覆硬层20、该内包覆软层10与该管 体40的容置空间33。另外,该第一夹制件31相对两个该第一组接端壁311各具有至少ー第一结合孔313,该第二夹制件32相对两个该第二组接端壁321各具有至少ー对应该第一结合孔313的第二结合孔323,一螺锁元件34穿过该第一结合孔313与该第二结合孔323锁合并固定该第一夹制件31与该第二夹制件32。请配合參阅图4所示,本技术除了可适用于直管型的管体40结构之外,亦可使用于弯管41结构,同样可利用该外包覆硬层20a以及该内包覆软层IOa配合该夹制组件30a进行弯管41的包覆,并且可藉由设置组装切ロ的方式进行弯管41的容置与包覆,由于弯管41结构更容易发生毁损及破裂的状況,因而通过本技术的设置,除了可在发生泄漏的同时,进行止漏的动作,亦可在发生泄漏之前,直接以本技术的结构包覆弯管41,而进ー步达到防漏的效果。另外请配合參阅图5所示,其用以配合T型管42之内包覆软层10b、外包覆硬层20b以及夹制组件30b,由于T型管42的结构具有至少ー焊接处,因而结构強度便比直管管体40或弯管41都来的差,利用本技术之内包覆软层10b、外包覆硬层20b以及该夹制组件30b的设置,可达到防漏、止漏的效果。综上所述,由于本技术藉由较软的内包覆软层直接包覆该管体,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体快速防漏的结构,其包覆于一管体的外表面,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具有一第一硬度的内包覆软层,其直接贴附于该管体的外表面,该第一硬度小于萧氏硬度60度;一具有一第二硬度的外包覆硬层,其包覆于该内包覆软层远离该管体的一侧的表面,且该第二硬度大于该第一硬度;以及一夹制组件,其设置于该外包覆硬层远离该管体的一侧,并通过该外包覆硬层与该内包覆软层夹制该管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腾翔,陈世晏,
申请(专利权)人:何腾翔,陈世晏,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