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缸结构和具有该油缸结构的伸缩臂及起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77519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2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缸结构和具有该油缸结构的伸缩臂及起重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油缸结构,包括一级油缸和二级油缸,所述一级油缸的活塞杆为空心杆状结构,且所述一级油缸的活塞杆内设有一端与所述一级油缸的第一油口相连接的第一内管和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一级油缸的缸体内的套管,所述套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一级油缸的活塞体且与所述第一内管的另一端可滑动地相套接;所述二级油缸的活塞杆为空心杆状结构,且所述二级油缸的活塞杆内设有一端与所述套管通过管路相连接的第二内管,且所述第二内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二级油缸的无杆腔相通。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油缸结构,其能够有效避免伸缩油缸的油管布置不便和液压损失过大的技术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更具体的涉及ー种油缸结构和具有该油缸结构的伸缩臂及起重机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工程机械领域取得了不断创新与进步。工程机械的发展过程中,高效节能已成为其发展趋势。下面内容将对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起重机进行详细介绍。目前,为了适应大規模工程建设的需求,起重机的起重臂需由多级伸缩臂组装而成,例如,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起重机具有四级伸缩臂,通过ー级油缸连接于起重机基本臂的 为第四级伸缩臂,第三级伸缩臂通过ニ级油缸连接于第四级伸缩臂。现有技术中的伸缩臂,由于其安装位置的限制,ニ级油缸的油管布置较困难,通常情况下,ニ级油缸的无杆腔进油通过跟踪软管供给,如此,起重机回转台上必须安装软管卷筒,方可保证第三级伸缩臂伸缩时软管正常工作。然而,如此设置,伸缩油缸的油管布置不方便,且由于软管需卷绕至软管卷筒上,其直径较小,受软管管径限制,液压损失大,难以满足伸缩臂快速伸縮的要求,工作效率低。因此,如何避免现有技术中伸缩油缸的油管布置不便及液压损失过大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ー种油缸结构,其能够有效避免伸縮油缸的油管布置不便和液压损失过大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又提供了ー种包括上述油缸结构的伸缩臂,本技术还提供了ー种包括上述伸缩臂的起重机。本技术提供了ー种油缸结构,包括一级油缸和ニ级油缸,所述ー级油缸的活塞杆为空心杆状结构,且所述ー级油缸的活塞杆内设有一端与所述ー级油缸的第一油ロ相连接的第一内管和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ー级油缸的缸体内的套管,所述套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ー级油缸的活塞体且与所述第一内管的另一端可滑动地相套接;所述ニ级油缸的活塞杆为空心杆状结构,且所述ニ级油缸的活塞杆内设有一端与所述套管通过管路相连接的第ニ内管,且所述第二内管的另一端与所述ニ级油缸的无杆腔相通。优选地,所述ー级油缸的活塞杆内还设有第三内管和第四内管,所述第三内管一端与所述ー级油缸的第二油ロ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ー级油缸的无杆腔相连通,所述第四油管的一端与所述ー级油缸的有杆腔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ー级油缸的第三油ロ相连接。优选地,所述ニ级油缸的活塞杆内设有第五内管,所述第五内管的一端与所述ニ级油缸的有杆腔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ニ级油缸的第四油ロ相连接。优选地,所述套管与所述第一内管之间设有密封件。优选地,所述套管与所述ー级油缸的活塞体之间设有密封件。本技术还提供了ー种伸缩臂,包括基本臂、设置于所述基本臂的ー级伸缩臂及设置于所述ー级伸缩臂的ニ级伸缩臂,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油缸结构,所述ー级油缸的活塞杆与所述基本臂相连接,所述ー级油缸的缸体与所述ー级伸縮臂相连接;所述ニ级油缸的活塞杆与所述ー级伸縮臂相连接,所述ニ级油缸的缸体与所述ニ级伸縮臂相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起重机,包括如上述所述的伸缩臂。本技术提供的ー种油缸结构,包括一级油缸和ニ级油缸,所述ー级油缸的活塞杆为空心杆状结构,且所述ー级油缸的活塞杆内设有一端与所述ー级油缸的第一油ロ相连接的第一内管和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ー级油缸的缸体内的套管,所述套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ー级油缸的活塞体且与所述第一内管的另一端可滑动地相套接;所述ニ级油缸的活塞杆为空心杆状结构,且所述ニ级油缸的活塞杆内设有一端与所述套管通过管路相连接的第ニ内管,且所述第二内管的另一端与所述ニ级油缸的无杆腔相通。如此设置,本技术提供的油缸结构,由于ー级油缸的活塞杆内设有第一内管,且第一内管与一级油缸的第一油ロ相连接,同时,第一内管与套管可滑动地相套接,即使ー级油缸的活塞杆伸出或缩回吋,第一内管与套管始終保持相套接的关系,套管与ニ级油缸的第二内管通过管路相连接,且 第二内管与ニ级油缸的无杆腔相连通。故ニ级油缸无杆腔内的液压油可流经第二内管、套管、第一内管由ニ级油缸输送至一级油缸,或者液压油通过第一内管、套管、第二内管输送至ニ级油缸的无杆腔。显然,本技术提供的油缸结构无需在油缸的外部布置软管,其能够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伸缩油缸的油管布置不便和液压损失过大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优选方案中,所述ー级油缸的活塞杆内还设有第三内管和第四内管,所述第三内管一端与所述ー级油缸的第二油ロ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ー级油缸的无杆腔相连通,所述第四油管的一端与所述ー级油缸的有杆腔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ー级油缸的第三油ロ相连接。如此设置,本技术提供的优选方案,可通过内置的第三内管和第四内管实现ー级油缸的供油或回油,例如,一级油缸伸出时,可通过与第二油ロ相连接的第三内管向一级油缸的无杆腔供油,一级油缸有杆腔内的液压油通过第四内管输出;同理,当一级油缸的活塞杆回缩时,可通过与ー级油缸的有杆腔相连通的第四内管供油,而后由第三内管输出油即可。显然,如此设置,本技术提供的优选方案中,一级油缸的外部无需连接供油软管和回油软管即可实现其活塞杆的伸縮,进ー步避免了因采用软管而造成的排布不便和液压损失的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了ー种伸缩臂,包括基本臂、设置于所述基本臂的ー级伸缩臂及设置于所述ー级伸缩臂的ニ级伸缩臂,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油缸结构,所述ー级油缸的活塞杆与所述基本臂相连接,所述ー级油缸的缸体与所述ー级伸縮臂相连接;所述ニ级油缸的活塞杆与所述ー级伸縮臂相连接,所述ニ级油缸的缸体与所述ニ级伸縮臂相连接。如此设置,当ニ级伸缩臂进行伸缩时,同样无需在一级油缸和ニ级油缸的外部进行布置软管,进而能够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伸缩油缸的油管布置不便和液压损失过大的技术问题,该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与上述油缸结构所帯来的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大体类似,故本文不再赘述。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起重机,包括如上述所述的伸缩臂。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伸縮臂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油缸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ー种油缸结构,其能够有效避免伸縮油缸的油管布置不便和液压损失过大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又提供了ー种包括上述油缸结构的伸缩臂,本技术还提供了ー种包括上述伸缩臂的起重机。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參考图I和图2,图I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伸缩臂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油缸结构示意图。本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油缸结构,包括一级油缸11和ニ级油缸12。其中,ー级油缸11的活塞杆111为空心杆状结构,且ー级油缸11的活塞杆111内设有一端与一级油缸11的第一油ロ相连接的第一内管112和一端固定设置于一级油缸11的缸体内的套管113。需要说明的是,套管113的另一端穿过ー级油缸11的活塞体且与第一内管112的另一端可滑动地相套接;ニ级油缸12的活塞杆为空心杆状结构,且ニ级油缸的活塞杆内设有一端与套管113通过管路相连接的第二内管121,且第二内管121的另一端与ニ级油缸12的无杆腔相通。如此设置,本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缸结构,包括一级油缸和二级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油缸的活塞杆为空心杆状结构,且所述一级油缸的活塞杆内设有一端与所述一级油缸的第一油口相连接的第一内管和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一级油缸的缸体内的套管,所述套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一级油缸的活塞体且与所述第一内管的另一端可滑动地相套接;所述二级油缸的活塞杆为空心杆状结构,且所述二级油缸的活塞杆内设有一端与所述套管通过管路相连接的第二内管,且所述第二内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二级油缸的无杆腔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光明黄其高洪志强姜忠宝袁隆秀张志兵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神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