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内悬浮抱杆铁塔组立施工过程中的不限制抱杆杆身自由旋转的抱杆腰箍,包括外圈和附着在外圈内缘上可相对转动的内圈;所述外圈包括两个相同的半外圈,两个半外圈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外圈的内缘沿周向均匀安装有四个第一销轴,第一销轴的轴线与外圈的轴线平行,所述四个第一销轴上分别安装有平导轮,所述外圈的外缘上均匀设有四个拉耳;所述内圈包括两个相同的半内圈,两个半内圈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内圈的内缘沿周向均匀安装有四个第二销轴,所述第二销轴的轴线平行于内圈径线,所述四个第二销轴上分别安装有竖导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安装在腰箍内的抱杆可在周向和纵向自由移动,给内悬浮抱杆铁塔组立施工带来便利。(*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输变电工程施工使用的工器具,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内悬浮抱杆铁塔组立施工过程中的不限制抱杆杆身自由旋转的抱杆腰箍。
技术介绍
输变电行业组塔施工中普遍使用内悬浮抱杆,所谓内悬浮抱杆就是指组塔时抱杆位于铁塔内部,抱杆不是依靠底部座于地面上,而是通过其底部与铁塔塔身之间的拉索悬浮于空中。 随着铁塔不断长高,内悬浮抱杆也需要随着被不停向上提升,提升抱杆是内悬浮抱杆特有的不可避免施工工序。升抱杆前需要先在抱杆杆身上安装腰箍,腰箍通过四角的拉索固定到铁塔四角的主材上。然后通过钢丝绳抬拉抱杆的底部,使抱杆杆身在腰箍内滑动上行,在腰箍的扶持下实现抱杆的提升。抱杆提升到预定位置后,一般需要松开腰箍与塔身之间的拉索,避免抱杆组塔受力时腰箍给抱杆杆身施加附加载荷。有些抱杆在组塔时杆身不光需要上下移动,还需要旋转转动,然而现有的腰箍将抱杆固定住之后,很难实现绕杆身轴线转动,施工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的缺陷,提供一种使抱杆安装后可自由地在纵向及周向移动、操作十分便利的不限制抱杆杆身自由旋转的抱杆腰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不限制抱杆杆身自由旋转的抱杆腰箍,包括外圈和附着在外圈内缘上可相对转动的内圈;所述外圈包括两个相同的半外圈,所述两个半外圈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外圈的内缘沿周向均匀安装有四个第一销轴,所述第一销轴的轴线与外圈的轴线平行,所述四个第一销轴上分别安装有平导轮,所述外圈的外缘上均匀设有四个拉耳;所述内圈包括两个相同的半内圈,所述两个半内圈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内圈的内缘沿周向均匀安装有四个第二销轴,所述第二销轴的轴线平行于内圈径线,所述四个第二销轴上分别安装有竖导轮。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圈为槽钢制成的正八边形槽钢架。所述两个半外圈的两端分别通过法兰和螺栓连接。所述外圈的外侧有外筋板,所述外圈的内部两侧设有内筋板。所述平导轮两端固定在两侧内筋板内,所述平导轮的轮槽截面为梯形。所述内圈为圆环形状的钢板。所述两个半内圈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板和螺栓连接。所述内圈的内缘沿周向均匀焊接有四个支架,所述四个第二销轴分别安装在四个支架上。所述竖导轮的轮槽为90°开口,槽底还开有小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具有以下积极效果I、整个腰箍分为外圈和内圈,内圈可相对于外圈周向转动,在施工过程中,使得安装在腰箍内的抱杆可在周向内自由旋转,给内悬浮抱杆铁塔组立施工带来便利;2、腰箍的外圈和内圈均可分为两半,整体上可分解为四个部分,不仅方便运输和高空操作,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预先组装为整体,然后套到抱杆杆身上,也可以分解后在空中组合到抱杆杆身上,进一步给内悬浮抱杆铁塔组立施工带来便利;3、平导轮减小腰箍与抱杆杆身之间上下滑动的摩擦阻力,竖导轮减小内外圈之间相互旋转的摩擦阻力,便于施工;4、外圈为正八边形形状,内圈为圆环形状,使得整体结构紧凑,没有冗余,且自身重量较轻;5、受拉索作用,腰箍主要承受径向载荷,外圈主框架采用槽钢,合理布置筋板,大大增加了腰箍的径向承载能力;内圈为板状圆环,既可实现自由旋转,也有很强的径向承载能力,并且整体结构牢固可靠。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外圈(I)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半外圈(I. I)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平导轮(3)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内圈(2)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半内圈(2. I)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竖导轮(4)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圈,I. I-半外圈,I. 2-第一销轴,I. 3-拉耳,I. 4-法兰,I. 5—外筋板,I.6-内筋板,2-内圈,2. I-半内圈,2. 2-第二销轴,2. 3-连接板,2. 4-支架,3-平导轮,4-竖导轮,5-抱杆,6-拉索,7-塔身主材四角,8-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I所示的不限制抱杆杆身自由旋转的抱杆腰箍,包括外圈I和附着在外圈I内缘上可相对转动的内圈2 ;外圈I包括两个相同的半外圈I. 1,两个半外圈I. I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外圈I的内缘沿周向均匀安装有四个第一销轴I. 2,第一销轴I. 2的轴线与外圈I的轴线平行,四个第一销轴I. 2上分别安装有平导轮3,外圈I的外缘上均匀设有四个拉耳I. 3 ;内圈2包括两个相同的半内圈2. I,两个半内圈2. I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内圈2的内缘沿周向均匀安装有四个第二销轴2. 2,第二销轴2. 2的轴线平行于内圈2径线,四个第二销轴2. 2上分别安装有竖导轮4。外圈I为槽钢制成的正八边形槽钢架,两个半外圈I. I的两端分别通过法兰I. 4和螺栓连接。外圈I的外侧有外筋板I. 5,外圈I的内部两侧设有内筋板I. 6,外筋板I. 5和内筋板I. 6加强了槽钢架的载荷能力。平导轮3两端固定在两侧内筋板I. 6内,平导轮3的轮槽截面为梯形。内圈2为圆环形状的钢板,两个半内圈2. I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板2. 3和螺栓连接。内圈2的内缘沿周向均匀焊接有四个支架2. 4,四个第二销轴2. 2分别安装在四个支架2.4上。竖导轮4的轮槽为90°开口,确保方形的抱杆主材能紧贴竖导轮4的轮槽。本技术的内圈2通过竖导轮4卡在抱杆5的杆身四角上,外圈I通过四根拉索6固定在塔身主材四角7上,内圈2与外圈I之间的平导轮3使得内圈2能相对外圈I自由转动。外圈I上均布四个平导轮3,平导轮3通过内筋板I. 6和第一销轴I. 2固定在外圈I槽钢架内侧,平导轮3开口与内圈2内表面相对,通过平导轮3内的轴承8可以大大减小平导轮3与内圈2圆板之间滑动摩擦力,平导轮3槽口为梯形,使内圈2易于插入,也利于减少平导轮3与内圈2之间的摩擦力。在外圈I上每个平导轮3对应的位置外侧,均焊接有一个拉耳I. 3,拉耳I. 3上有两个施工孔,一个施工孔用于腰箍自身的吊装,另一个施工孔用于连接腰箍和塔身之间的拉索6。安装腰箍时,先将内圈2和外圈I分别分解成两半,将两个半内圈2. I卡到抱杆5杆身上,用连接板2. 3将两个半内圈2. I组成整体,再将两个半外圈I. I卡到内圈2圆板上,用螺栓和法兰将两个半外圈I. I连起来形成整体。最后将四根拉索6与外圈I上的四个拉耳I. 3连接后,将腰箍固定到塔身主材四角7上。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不限制抱杆杆身自由旋转的抱杆腰箍,其特征在干包括外圈(I)和附着在外圈(I)内缘上可相对转动的内圈(2); 所述外圈(I)包括两个相同的半外圈(I. I),所述两个半外圈(I. D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外圈⑴的内缘沿周向均匀安装有四个第一销轴(I. 2),所述第一销轴(1.2)的轴线与外圈(I)的轴线平行,所述四个第一销轴(1.2)上分別安装有平导轮(3),所述外圈(I)的外缘上均匀设有四个拉耳(1.3); 所述内圈(2)包括两个相同的半内圈(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不限制抱杆杆身自由旋转的抱杆腰箍,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圈(1)和附着在外圈(1)内缘上可相对转动的内圈(2);所述外圈(1)包括两个相同的半外圈(1.1),所述两个半外圈(1.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外圈(1)的内缘沿周向均匀安装有四个第一销轴(1.2),所述第一销轴(1.2)的轴线与外圈(1)的轴线平行,所述四个第一销轴(1.2)上分别安装有平导轮(3),所述外圈(1)的外缘上均匀设有四个拉耳(1.3);所述内圈(2)包括两个相同的半内圈(2.1),所述两个半内圈(2.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内圈(2)的内缘沿周向均匀安装有四个第二销轴(2.2),所述第二销轴(2.2)的轴线平行于内圈(2)的径线,所述四个第二销轴(2.2)上分别安装有竖导轮(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宗振,张松华,余秋安,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输变电工程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