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竖管节点结构,属于建筑结构领域,包括上、下竖管,四个L形护角连接板设于上、下竖管内腔四角,各护角连接板上设有两列第一通孔,螺母卡固板的开口槽内卡置有若干螺母,与各螺母孔位置对应的开口槽底板上设有一列第二通孔,每两个螺母卡固板贴设于一个护角连接板内侧面,各第二通孔与各第一通孔位置对应且相通,与各护角连接板上、下部的两列第一通孔位置对应的上竖管下部、下竖管上部分别设有两列第三、四通孔,若干个螺栓分别依次穿过各第三通孔或第四通孔、各第一通孔及各第二通孔后与相应一螺母螺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标准化程度高、互换性好、便于运输安装、可提高施工效率,满足不同横截面尺寸的两相同竖管的连接,适用性广泛,结构简单。(*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钢结构领域,具体说涉及一种竖管节点结构。
技术介绍
如图I所示,现有的竖管节点结构示意图,其专利号为201020173896. 0,其包括两个上、下布置的横截面相同的方型第一竖管I’和第二竖管2’。内套管3’的上端卡接于第一竖管I’的内腔下端,内套管3’的下端卡接于第二竖管2’的内腔上端,第一竖管I’的下部一圈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4’。第二竖管2’的上部一圈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5’。内套管3’的上部一圈和下部一圈分别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三通孔6’和第四通孔7’,各第一通孔4’与各第三通孔6’的位置对应,各第二通孔5’与各第四通孔7’的位置对应,第一竖管I’与内套管3’之间、第二竖管2’与内套管3’之间分别通过螺栓连接固定。该竖 管节点结构在第一竖管I’和第二竖管2’的长度都不是太长时适用,螺栓穿过第一通孔4’和第三通孔6’后或螺栓穿过第二通孔5’和第四通孔7’后,螺母从第一竖管I’的内腔上端伸入或第二竖管2’的内腔下端伸入与相应螺栓拧紧即可。而当第一竖管I’和第二竖管2’的长度都很大时,螺母没法螺接到螺栓。而且在钢结构连接中一般采用高强螺栓,可实现螺栓、螺母开包装后即刻使用。以避免在空气中出现长期氧化而改变摩擦系数导致影响紧固力。而实际钢结构中超过6米或更长时才存在接管问题,因此无法在接管时由操作人将螺母放入管内的内套管3’内侧,如预先将螺母焊在或其它方式至于内套管3’内侧,由于钢构件在运输放置等过程均无包装会长期暴露于空气中出现浮锈或污染,在使用时违背了高强螺栓的使用原则,因而上述背景结构使用一般的高强螺栓无法达到使用要求。而且现有的这种竖管节点结构只能适用一种尺寸结构的两个相同竖管的连接,而无法适用于其它尺寸结构的两个相同竖管的连接,其不具有通用性。如图2和图3所示,是本申请人于2011年I月17日申请的技术名称为“建筑钢竖管节点结构”,其包括矩形上竖管8’、下竖管9’、安装于上竖管8’、下竖管9’内腔之间的一个上连片10’、四个下连片11’和四个连接板12’。上竖管8’的下部四个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13’,下竖管9’的上部四个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14’。上连片10’由中空的套筒15’和套筒15’上端的若干个L形挂钩16’构成。连接板12’为矩形板,四个连接板12’分别贴设于上竖管8’和下竖管9’的内腔壁一圈,上连片10’上的挂钩16’分别挂在四个连接板12’的上端。且上连片10’的套筒15’贴设于各连接板12’的内侧面上。套筒15’的四个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一螺栓通孔17’,位于套筒15’内侧面的第一螺栓通孔17’外周缘设有若干个用于卡固六角螺母18’的螺母卡板19’。下连片11’为纵截面为U型的卡槽板。下连片11’的开口槽20’的宽度等于所安装的六角螺母18’对边距离。下连片11’的开口槽20’的底板设有若干个第二螺栓通孔21’。四个下连片11’分别贴设于四个连接板18’的内侧面下部。上竖管8’的下部通过螺栓22’与各连接板12’的上部及上连片10’螺接固定在一起。下竖管9’的上部通过螺栓22’与各连接板12’的下部及下连片11’螺接固定在一起。上述现有技术,参考图2、图3所示,其竖管节点结构虽解决了螺栓、螺母开包装后即刻使用的实际问题,但现有的竖管连接结构的结构复杂,更主要缺陷在于每种连接件只能用于一种横截面尺寸规格的两个竖管之间的连接,且使用范围窄,不具有通用性,因而无法适合标准化产品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竖管节点结构,其在满足标准化程度高、互换性好、便于运输和安装、可提高施工效率的这些优点外,还满足不同横截面尺寸的两种相同竖管之间的连接,通用性广泛,同时螺母卡固板体积小可单独包装便于保护、安装更方便,结构更加简单。为了实现上述方案,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竖管节点结构,包括横截面为矩形的上、下竖管,其中还包括四个L形护角连接板和八个螺母卡固板,四个所述护角连接板分别贴设于上、下竖管内腔的四个角上,各所述护角连接板的两个板上分别对称设有一列第一通孔,所述螺母卡固板的横截面为C型,所述螺母卡固板的开口槽内均匀卡置 有若干个螺母,与各所述螺母的孔位置对应的开口槽的底板上设有一列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螺母的孔径相等,每两个所述螺母卡固板的开口槽的底板分别贴设于一个护角连接板的两个内侧面上,所述螺母卡固板上的一列第二通孔与护角连接板贴合面上的一列第一通孔的位置对应且相通,与各所述护角连接板上部的两列第一通孔位置对应的上竖管的下部设有两列第三通孔,与各所述护角连接板下部的两列第一通孔位置对应的下竖管的上部设有两列第四通孔,若干个螺栓分别依次穿过各第三通孔、各第一通孔及各第二通孔后与相应一螺母螺接,若干个螺栓分别依次穿过各第四通孔、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后与相应螺母螺接。本技术竖管节点结构,其中所述螺母卡固板的开口槽的帮板外通过冷轧成型有若干个凹窝,与各所述凹窝位置对应的开口槽的内壁上相应形成凸点,每两个凸点之间的开口槽内设有一个所述螺母,各所述螺母与螺母卡固板之间为间隙配合。本技术竖管节点结构,其中所述护角连接板开口端分别朝内垂直弯折有第一、二加强板。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竖管节点结构将上、下竖管内腔之间设置四个L形护角连接板及八个分别装有若干个螺母的螺母卡固板,通过螺栓将其连接紧固成一体,其结构简单、并且四个L形护角连接板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横截面尺寸的两个相同竖管上连接;安装时,先将上竖管或下竖管与四个L形护角连接板的上部或下部连接好,再将下竖管或上竖管与四个L形护角连接板的下部或上部连接好即可,当该节点结构中的某一部件使用坏了很方便现场替换安装,互换性好,本技术竖管节点结构有利于标准化生产、便于运输和安装、并且可提高建筑施工效率。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竖管节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另一现有竖管节点结构的立体分解图一;图3是另一现有竖管节点结构的立体分解图二 ;图4是本技术竖管节点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竖管节点结构的螺母卡固板和螺母的连接结构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竖管节点结构的立体组合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本技术竖管节点结构,包括横截面为矩形的上竖管I、下竖管2、四个L形护角连接板3和八个螺母卡固板4。四个L形护角连接板3分别贴设于上竖管I和下竖管2的内腔四个角上。各L形护角连接板3的两个板上分别对称加工有一列第一通孔5,其数量为6个。当上竖管I和下竖管2的横截面尺寸不是很大、长度不是很长时,L形护角连接板3的承载强度可以满足上竖管I和下竖管2的连接,而当上竖管I和下竖管2的横截面尺寸比较大时,护角连接板3的承载强度不够时,为了提高护角连接板3的承载强度,在护角连接板3的开口端部分别朝内垂直弯折有第一加强板14和第二加强板15。螺母卡固板4的横截面为C型。螺母卡固板4的开口槽7内均勻卡置有6个螺母8。螺母卡固板4的开口槽7的帮板外通过冷轧成型有若干个凹窝13。与若干个凹窝13位置对应的开口槽7的内壁上形成若干个凸点。每两个凸点之间的开口槽7内安装有一个螺母8。各螺母8与螺母卡固板4之间为间隙配合。这样设计方便螺栓12与螺母8螺连接配合时的位置调整。与各螺母8的孔径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竖管节点结构,包括横截面为矩形的上、下竖管(1,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四个L形护角连接板(3)和八个螺母卡固板(4),四个所述护角连接板(3)分别贴设于上、下竖管(1,2)内腔的四个角上,各所述护角连接板(3)的两个板上分别对称设有一列第一通孔(5),所述螺母卡固板(4)的横截面为C型,所述螺母卡固板(4)的开口槽(7)内均匀卡置有若干个螺母(8),与各所述螺母(8)的孔位置对应的开口槽(7)的底板上设有一列第二通孔(9),所述第二通孔(9)与螺母(8)的孔径相等,每两个所述螺母卡固板(4)的开口槽(7)的底板分别贴设于一个护角连接板(3)的两个内侧面上,所述螺母卡固板(4)上的一列第二通孔(9)与护角连接板(3)贴合面上的一列第一通孔(5)的位置对应且相通,与各所述护角连接板(3)上部的两列第一通孔(5)位置对应的上竖管(1)的下部设有两列第三通孔(10),与各所述护角连接板(3)下部的两列第一通孔(5)位置对应的下竖管(2)的上部设有两列第四通孔(11),若干个螺栓(12)分别依次穿过各第三通孔(10)、各第一通孔(5)及各第二通孔(9)后与相应一螺母(8)螺接,若干个螺栓(12)分别依次穿过各第四通孔(11)、第一通孔(5)及第二通孔(9)后与相应螺母(8)螺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秀明,
申请(专利权)人:甘秀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