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74519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2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升降装置,包括底座、传动机构、丝杆、螺母、圆盘Ⅰ、圆盘Ⅱ、圆盘Ⅲ、圆盘Ⅳ、钢管Ⅰ和钢管Ⅱ;所述钢管Ⅰ固定连接在圆盘Ⅰ和圆盘Ⅲ之间形成固定架;所述钢管Ⅱ固定连接在圆盘Ⅱ和圆盘Ⅳ之间形成升降架;升降架相对固定架能滑动;所述螺母设置在圆盘Ⅱ上,所述丝杆与所述螺母配合;所述传动机构与丝杆配合,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使丝杆旋转,所述丝杆带动螺母使升降架升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升降装置设计巧妙,结构紧凑,承载载荷大,成本低廉,加工难度低,安装方便无需调试,可远程控制。(*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负载机构,具体涉及ー种升降装置
技术介绍
在方舱及特种车辆领域,升降杆经常作为重要的配置元件与天线、摄像头、强光灯等,需要实现一定举升高度的运动,有的被举升物较重且要求抗强风。现有的升降杆主要是套筒伸縮式,即ー个套筒套住另ー个略小的套筒,如此循环,如同起重机的起重臂,通过钢丝绳的拉カ实现多级伸缩运动。这种结构的套筒内腔需专门的机床才能加工,加工难度大,费用昂贵,合适批量生产,而且结构紧凑复杂,需专业人员维修。随着对负载要求的提高,套筒壁厚的増加,材料费和加工费急剧上升。对于单件大负载抗强风短行程的需求,从经济效益上比较,本技术具有极大优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ー种加工难度较低的升降装置。考虑到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根据本技术公开的ー个方面,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传动机构、丝杆、螺母、圆盘I、圆盘II、圆盘III、圆盘IV、钢管I和钢管II ;所述钢管I至少为三根,所述钢管I固定连接在圆盘I和圆盘III之间形成固定架;所述钢管II至少为三根,所述钢管II固定连接在圆盘II和圆盘IV之间形成升降架;所述钢管I穿过所述圆盘II,所述钢管II穿过所述圆盘III,使得升降架相对固定架能滑动;所述螺母设置在圆盘II上,所述丝杆与所述螺母配合;所述传动机构设置在底座上,所述传动机构与丝杆配合,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使丝杆旋转,所述丝杆带动螺母使升降架升降。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进ー步的技术方案是作为优选,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转轴,所述转轴上设置有ー个伞齿轮,所述丝杆上设置有另ー个伞齿轮,所述转轴上的伞齿轮与所述丝杆上的伞齿轮相配合,所述转轴通过所述的两个伞齿轮的配合带动丝杆旋转。作为优选,所述传动机构为齿轮传动装置或者蜗杆涡轮传动装置中的ー种。作为优选,所述钢管I为三根。作为优选,所述钢管II为三根。作为优选,所述圆盘II的背面上设置有用于阻止雨水流向丝杆的阶梯面。作为优选,所述圆盘III的背面上设置有用于阻止雨水流向丝杆的阶梯面。作为优选,所述圆盘I的正面设置有防止雨水进入底座内的阶梯面。作为优选,所述圆盘I上设置有方便雨水流出的排水孔。本技术还可以是作为优选,所述螺母与圆盘II的轴孔安装配合面留至少2_的配合间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之ー是本技术的升降装置设计巧妙,结构紧凑,承载载荷大,成本低廉,安装方便无需调试,可远程控制,加工难度低;根据需求能应用在各种方舱及非标设备中承担短行程、重负载、抗强风等エ况。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文件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对本申请文件中一些实施例的參考,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得到其它的附图。图I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另ー个实施例的传动机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另ー个实施例的升降装置的示意图;图4为參考图3所示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參考图3所示剖面线B-B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參考图3所不剂面线C-C的首I]面不意图;图7为參考图2所示剖面线E-E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图7的A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ー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图I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參考图I所示一种升降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底座I、传动机构、丝杆4、螺母9、圆盘I 2、圆盘II 5、圆盘III 7、圆盘IV 8、钢管I 3和钢管II 6。所述钢管I 3至少为三根,所述钢管I 3固定连接在圆盘I 3和圆盘III 7之间形成固定架;所述钢管II 6至少为三根,所述钢管II 6固定连接在圆盘II 6和圆盘IV 8之间形成升降架。所述钢管I 3穿过所述圆盘II 6,所述钢管II 6穿过所述圆盘III 7,使得升降架相对固定架能滑动;所述螺母9设置在圆盘II 6上,所述丝杆4与所述螺母9配合。所述传动机构设置在底座I上,所述传动机构与丝杆4配合,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使丝杆4旋转,所述丝杆4带动螺母9使升降架升降。螺母9可以是铜螺母。摇把13带动底座I中的转轴11,转轴11上的大伞齿轮带动丝杆上的小伞齿轮,小伞齿轮带动丝杆。此传动机构可以增加电机设计为电动,需改成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进行減速。工作时,摇把13转动后,通过传动机构带动丝杆4转动,丝杆4带动铜螺母做升降运动,铜螺母与圆盘II 5连接在一起,从而带动升降架做升降运动。本实施公开的升降装置可用于大负载的升降系统中。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另ー个实施例的传动机构示意图。參考图2所示升降装置的另ー个实施例,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转轴11和轴承座10,转轴11的一部分位于轴承座10内,轴承座10的一端与摇把13连接(图2未示出),所述转轴11上设置有ー个伞齿轮12,所述丝杆上设置有另ー个伞齿轮14 (图7中示出),所述转轴上的伞齿轮12与所述丝杆上的伞齿轮相配合,所述转轴通过所述的两个伞齿轮带动丝杆旋转。本实施例中的两个伞齿轮相配合的方式,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不再赘述。对于传动机构的方式,除了以上实施例公开方案为,底座I里的伞齿轮传动可以为涡轮蜗杆减速器的传动方式。继续參见图1,钢管I 3和钢管II 6视出了为三根的情况,依据三角架的稳定性原理设计的支撑机构,主要由底座I、固定架和升降架组成。底座I是该升降装置的动カ装置,通过将底座I和方舱等物件的连接固定升降装置。固定架与底座I相连,主要由三根钢管组成;升降架以固定架的三根钢管作为导轨实现升降运动,升降架由三根钢管组成ー个稳定结构作为负载平台。其中钢管I 3和钢管II 6的排列位置可參见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三根钢管I 3和三根钢管II 6中的每两根距离一祥,在图4中可以看出,三根钢管I和三根钢管II交错排列。当然钢管I和钢管II为其它数量吋,也是可以的,如4、5、6等。參考图I所示一种升降装置的另ー个实施例,材料方面该升降杆只有六根钢管采用不锈钢材料,其他均为普通碳钢。因丝杆4也是普通碳钢,又是主要传动件,其防锈是关键,为此先在丝杆4上涂抹润滑脂,同时巧妙的在所述圆盘II 5的背面上设置有用于阻止雨水流向丝杆的阶梯面,即背面的中部设计为凸出一部分。所述圆盘III 7的背面上设置有用于阻止雨水流向丝杆的阶梯面。所述圆盘I 2的正面设置有防止雨水进入底座内的阶梯面。本实施中描述的正面和背面是指參见图3所示,底座I位于最底端,那么各部件朝上的一个面为正面,朝下的一个面为背面。所述圆盘I上设置有让雨水流出的排水孔,可通过钻排水孔的方式方便让雨水流出。考虑到加工成本方面的另ー个实施例,该升降装置主要的加工难度是六根不锈钢钢管和丝杆,这两个零件的同轴度又是主要的技术參数,设计较低的同轴度必然大大降低加工难度。但是同轴度过低,六根不锈钢钢管和圆盘以及丝杆之间会发生互相干渉。为此在铜螺母和圆盘II 5的轴孔安装配合面留2mm配合间隙(如图7的A处所示,以及图8的A处放大示意图),让圆盘I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传动机构、丝杆、螺母、圆盘Ⅰ、圆盘Ⅱ、圆盘Ⅲ、圆盘Ⅳ、钢管Ⅰ和钢管Ⅱ;所述钢管Ⅰ至少为三根,所述钢管Ⅰ固定连接在圆盘Ⅰ和圆盘Ⅲ之间形成固定架;所述钢管Ⅱ至少为三根,所述钢管Ⅱ固定连接在圆盘Ⅱ和圆盘Ⅳ之间形成升降架;所述钢管Ⅰ穿过所述圆盘Ⅱ,所述钢管Ⅱ穿过所述圆盘Ⅲ,使得升降架相对固定架能滑动;所述螺母设置在圆盘Ⅱ上,所述丝杆与所述螺母配合;所述传动机构设置在底座上,所述传动机构与丝杆配合,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使丝杆旋转,所述丝杆带动螺母使升降架升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乐辉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航天万欣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