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起重臂臂尖节及具有其的起重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起重臂臂尖节,与起重臂的臂节(10)的下弦杆连接,起重臂臂尖节包括臂尖节主体(21),臂尖节主体(21)通过连接件与臂节(10)的下弦杆连接。由于其与臂节的下弦杆连接而无需与上弦杆连接,因此不必设置现有技术中臂尖节与臂节上弦杆的连接结构及相应的中间拉杆,从而简化了臂尖节的结构,制造难度降低。(*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起重机械领域,更具体地,涉及ー种起重臂臂尖节及具有其的起重臂。
技术介绍
起重臂臂尖节在起重臂中的作用为①对载重小车进行机械限位;②变幅钢丝绳通过臂尖节上的滑轮转向,与载重小车的另ー头连接;③安装固定起升钢丝绳。如图I所示,现有技术中,起重臂臂尖节20’的结构都较为复杂,需要同时与起重 臂臂节10’的上、下弦杆相连。臂尖节20’受到变幅钢丝绳30’和起升钢丝绳40’的作用力,主要产生向下的弯矩。臂尖节20’通过上销轴和下销轴分别与臂节10’的上弦杆和下弦杆进行连接固定而承力。以上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缺点①臂尖节需要同时与起重臂臂节的上弦杆和下弦杆连接,对孔的加工,孔距,位置度等要求较高,加工エ艺复杂,制造加工成本高,与臂尖节配套的臂节的加工难度和成本也相应较高。②臂尖节结构纵贯上下,重量较重,臂尖节的重量会直接影响起重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ー种起重臂臂尖节及具有其的起重臂,g在解决现有技术的起重臂臂尖节结构形式复杂,制作难度高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ー种起重臂臂尖节,起重臂臂尖节与起重臂的臂节的下弦杆连接,包括臂尖节主体,臂尖节主体通过连接件与臂节的下弦杆连接。进ー步地,连接件为销轴,销轴的轴线方向与臂节的下弦杆的延伸方向相同。进ー步地,连接件为销轴,销轴的轴线方向与臂节的下弦杆的延伸方向垂直,臂尖节主体与臂节的每个下弦杆通过至少两根销轴连接。进ー步地,起重臂臂尖节还包括止动装置,用于防止臂尖节主体相对于臂节转动,止动装置与臂尖节主体连接,并作用于臂节的下弦杆。进ー步地,止动装置包括下止动部,下止动部具有相对设置的下止动部固定端和下止动部自由端,下止动部固定端与臂尖节主体固定连接,下止动部自由端抵接在臂节的下弦杆的下表面。进ー步地,下止动部自由端包括第一调节装置,第一调节装置抵接于臂节的下弦杆的下表面,用于调节臂尖节主体的水平度。进ー步地,下止动部自由端还包括第一螺纹孔,第一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螺纹件,与第一螺纹孔相配合;第一螺母,设置于第一螺纹件上,用于锁定第一螺纹件。进ー步地,止动装置还包括上止动部,上止动部具有相对设置的上止动部固定端和上止动部自由端,上止动部固定端与臂尖节主体固定连接,上止动部自由端抵接在臂节的下弦杆的上表面。进ー步地,上止动部自由端包括第二调节装置,第二调节装置抵接于臂节的下弦杆的上表面,用于调节臂尖节主体的水平度。进ー步地,上止动部自由端还包括第二螺纹孔,第二调节装置包括第二螺纹件,与第二螺纹孔相配合;第二螺母,设置于第二螺纹件上,用于锁定第二螺纹件。进ー步地,止动装置还包括与臂尖节主体固定的连接部件,下止动部固定端和上止动部固定端分别与连接部件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了ー种起重臂,包括臂节和与臂节连接的起重臂臂尖节,其中,起重臂臂尖节为前述的起重臂臂尖节。根据本技术的起重臂臂尖节,由于其与臂节的下弦杆连接而无需与上弦杆连接,因此不必设置现有技术中臂尖节与臂节上弦杆的连接结构及相应的中间拉杆,从而简化了臂尖节的结构,制造难度降低。还能提高起重臂臂尖节和相应的臂节的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起重臂臂尖节的重量也相应减轻,从而改善起重臂的起重性能。进ー步地,在设置了止动装置的情况下,可以由止动装置承受臂尖节主体的扭矩或者可以增强臂尖节承受扭矩的能力。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ー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是现有技术的起重臂及其臂尖节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起重臂及其臂尖节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I部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以及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起重臂臂尖节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參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本技术的起重臂臂尖节,与起重臂的臂节的下弦杆连接,起重臂臂尖节包括臂尖节主体,臂尖节主体通过连接件与臂节的下弦杆连接。本技术的起重臂包括臂节和与臂节连接的本技术的起重臂臂尖节。图2至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以下描述中的左、右均指图2至图4中的左、右方向。其中,起重臂臂尖节20主要包括了臂尖节主体21和止动装置22。臂尖节主体21包括连接接头211,臂尖节主体21通过连接接头211和销轴与臂节10的下弦杆接头连接。止动装置22与所述臂尖节主体(21)连接,并作用于臂节10的下弦杆。止动装置22用于防止臂尖节主体21相对于臂节10转动。由于在臂尖节主体21与臂节10的下弦杆通过销轴连接的基础上设置了止动装置22,如图3和图4所示,臂尖节主体21与现有技术相比,去除了与上弦杆连接的上部结构和中间拉杆。臂尖节主体21只与臂节10的下弦杆连接。由于无需设置现有技术中臂尖节与臂节上弦杆的连接结构及相应的中间拉杆,从而简化了臂尖节的结构,使制造难度降低。并且能提高起重臂臂尖节和相应的臂节的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降低。同时,起重臂臂尖节的重量相应减轻,由于臂尖节的重量越轻,起重量就可以越大,从而也改善了起重臂的起重性能。本实施例中,止动装置22包括下止动部22a,下止动部22a具有相对设置的下止动部固定端和下止动部自由端,下止动部固定端与臂尖节主体21固定连接,下止动部自由端抵接在臂节10下弦杆的下表面。由于在变幅钢丝绳30和起升钢丝绳40的共同作用下,臂尖节20主要受到相对于臂节10向下的转矩,因此,在起重臂工作吋,由于下止动部固定端与臂尖节10固定连接,而下止动部自由端抵接在臂节10的下表面上,因此,下止动部自由端可以抵抗臂尖节20的向下的转矩,从而可以保证臂尖节20相对于臂节10无转动。具体地,如图4所示,下止动部22a包括下条形板221a和设置在下条形板221a左端的第一调节装置。下条形板221a的右端与臂尖节主体21固定连接。第一调节装置抵接 于臂节10的下弦杆的下表面,第一调节装置可以调节下条形板221a的左端与下弦杆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对臂尖节20相对于臂节10的角度进行调节,也即对臂尖节20的水平度进行调节。一般地,将臂尖节20调节至水平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在下条形板左端上设置第一螺纹孔,第一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螺栓222a和第一螺母223a。第一螺栓222a与第一螺纹孔相配合。第一螺母223a设置于第一螺栓222a上,且位于下条形板221a下方,用于锁定第一螺栓222a。采用螺栓和螺母的形式作为第一调节装置,使调节装置的结构简单,节约成本。为了更好地防止臂尖节主体21相对于臂节10进行转动,止动装置22还可以包括上止动部22b。在本实施例中,上止动部22b具有与下止动部22a相同的具体结构,但可选地,上止动部22b与下止动部22a可以设为不同的结构。上止动部22b具有相对设置的上止动部固定端和上止动部自由端,上止动部固定端与臂尖节主体21固定连接,上止动部自由端抵接在臂节10的下弦杆的上表面。上止动部22b包括上条形板221b和设置在上条形板221b左端的第二调节装置。上条形板221b右端与臂尖节主体21固定连接。第二调节装置抵接于臂节10的下弦杆的上表面。上条形板221b的左端设置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起重臂臂尖节,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臂臂尖节与起重臂的臂节(10)的下弦杆连接,包括臂尖节主体(21),所述臂尖节主体(21)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臂节(10)的下弦杆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建军,刘毅,孙旭国,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