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轿厢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56099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6 1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轿厢减震装置,包括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及设置在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之间的减震橡胶层,所述下固定板上表面固定有设置在所述减震橡胶层内的金属套,所述金属套和所述上固定板之间有缓冲间隙,所述上固定板上固定有上端伸出所述上固定板的上连接螺柱,所述上连接螺柱下端伸入所述金属套内,和所述金属套内孔形成上径向间隙,所述下固定板上固定有下端伸出所述下固定板的下连接螺柱,所述下连接螺柱的上端伸入所述金属套内,和所述金属套内孔形成下径向间隙。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减震装置,减震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结构简单,制造容易,集减震和限位功能于一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家用电梯
,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用于电梯轿厢的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家用电梯的市场发展十分快速,为了减少电梯轿厢与电梯轿架之间的震动、噪音,在电梯轿厢与电梯轿架之间都设有减震装置。授权公告号为CN201990342 U、公告日为2011年9月28日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减震式背包架电梯,在该专利文件内公开一衣着用于电梯轿厢与电梯轿架之间的减震装置,其结构十分简单,仅仅是采用简单的橡胶垫,利用橡胶的弹性特性来降低轿厢震动,提高乘座舒适感。但是,采用这样的减震装置,其减震效果差、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电梯轿厢减震装置,其减震效果好,使用寿命长,集成减震与限位功能于一体。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梯轿厢减震装置,包括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及设置在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下固定板之间的减震橡胶层,所述下固定板上表面固定有设置在所述减震橡胶层内的金属套,所述金属套和所述上固定板之间有缓冲间隙,所述上固定板上固定有上端伸出所述上固定板的上连接螺柱,所述上连接螺柱下端伸入所述金属套内,和所述金属套内孔形成上径向间隙,所述下固定板上固定有下端伸出所述下固定板的下连接螺柱,所述下连接螺柱的上端伸入所述金属套内,和所述金属套内孔形成下径向间隙。本专利技术的减震装置,采用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及减震橡胶层的结构,利用减震橡胶层来减震,金属套和上固定板之间有缓冲间隙,利用这个缓冲间隙,来限制减震橡胶层在工作的时候,其被压缩的量,防止减震橡胶层被过量的压缩,造成损坏,影响减震效果,同时,我们还发现,在电梯轿厢与电梯轿架之间还存在水平方向的移动,因此,我们使得上连接螺柱、下连接螺柱都伸入到金属套内,形成上径向间隙、下径向间隙,避免电梯轿厢发生过量的水平位移。作为优选,所述缓冲间隙的间隙值是所述减震橡胶层竖直方向可压缩量的0.8-0. 9 倍。间隙值太大,则减震橡胶层会被过量的压缩,过小则会影响减震效果。作为优选,所述金属套上表面为与所述上固定板相平行的平面。上述的设置,使得金属套和上固定板接触,进行限位的时候,接触面积足够大,防止限位套受到损害,也能够使得限位的时候上固定板比较平稳。作为优选,所述金属套内孔表面上各点和所述上连接螺柱中心轴线的水平距离相坐寸O上述设置,使得上径向间隙是一个环状间隙,在进行水平限位的时候,对各个方向的限位距离都是一样的,均匀的,保证了限位的效果。作为优选,所述金属套内孔表面上各点和所述下连接螺柱中心轴线的水平距离相坐寸o上述设置,使得下径向间隙是一个环状间隙,在进行水平限位的时候,对各个方向的限位距离都是一样的,均匀的,保证了限位的效果。作为优选,所述上连接螺柱伸出所述上固定板部分的长度为所述上连接螺柱长度的 1/4-1/3。作为优选,所述上连接螺柱和所述上固定板下表面焊接固定。 在保证焊接强度的前提下,使得上固定板上表面没有焊缝,便于上连接螺柱的连接固定。作为优选,所述下连接螺柱和所述下固定板上表面焊接固定。在保证焊接强度的前提下,使得下固定板下表面没有焊缝,便于下连接螺柱连接固定。作为优选,所述金属套焊接固定在所述下固定板上表面。在保证焊接强度的前提下,使得下固定板下表面没有焊缝,便于下连接螺柱连接固定。作为优选,所述下连接螺柱伸入所述金属套内的长度小于所述上连接螺柱伸入所述金属套内的长度。下连接螺柱用来和电梯轿架固定连接,而上连接螺柱用来和轿厢连接,所以,下连接螺柱伸入金属套内的长度不需要太长,要小于上连接螺柱伸入所述金属套内的长度,这样,在对轿厢的移动进行水平限位的时候,先是上连接螺柱进行限位,如果限位效果不好,那么下连接螺柱再次进行限位,起到双保险的作用,限位效果好。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在于 本专利技术的减震装置,减震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结构简单,制造容易,集减震和限位功能于一体。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中 1-上固定板; 2-下固定板; 3-减震橡胶层; 4-金属套; 5-缓冲间隙; 6-上连接螺柱; 7-上径向间隙; 8-下连接螺柱; 9-下径向间隙。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实施例,见附图I,一种电梯轿厢减震装置,包括上固定板I、下固定板2及设置在上固定板I和下固定板2之间的减震橡胶层3,上固定板I和下固定板2可以选择钢板,下固定板2上表面固定有设置在减震橡胶层3内的金属套4,金属套4可以是钢套、钢套,壁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金属套4上表面为与上固定板I相平行的平面,金属套4焊接固定在下固定板2上表面,在制造的时候,在橡胶硫化前,先将金属套焊接固定在下固定板上,在硫化的时候,同减震橡胶层一起成型,这样,制得的整个减震装置具有减震、橡胶形变限位、轿厢位置限位的功能。金属套4和上固定板I之间有缓冲间隙5,缓冲间隙5的间隙值是减震橡胶层3竖直方向可压缩量的0. 8-0. 9倍。这里面的减震橡胶层的竖直方向可压缩量,是指减震橡胶层的最大压缩量,就是其未被压缩时候的高度和被压缩得不能再压缩的时候的高度的差值,这两者的差值就是竖直方向可压缩量。上固定板I上固定有上端伸出上固定板I的上连接螺柱6,上连接螺柱6和上固定板I下表面焊接固定。上连接螺柱6下端伸入金属套4内,和金属套4内孔形成上径向间隙7,下固定板2上固定有下端伸出下固定板2的下连接螺柱8,下连接螺柱8和下固定板2上表面焊接固定,下连接螺柱8的上端伸入金属套4内,和金属套4内孔形成下径向间隙9。金属套4内孔表面上各点和上连接螺柱6中心轴线的水平距离相等。金属套4内孔表面上各点和下连接螺柱8中心轴线的水平距离相等。上连接螺柱6伸出上固定板I部分的长度为上连接螺柱6长度的1/4-1/3。下连接螺柱8伸入金属套4内的长度小于上连接螺柱6伸入金属套4内的长度。以上说明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使得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完整的实施本方案,但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这些都是不具有创造性的修改。但只要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权利要求1.一种电梯轿厢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固定板(I)、下固定板(2)及设置在所述上固定板(I)和所述下固定板(2)之间的减震橡胶层(3),所述下固定板(2)上表面固定有设置在所述减震橡胶层(3)内的金属套(4),所述金属套(4)和所述上固定板(I)之间有缓冲间隙(5 ),所述上固定板(I)上固定有上端伸出所述上固定板(I)的上连接螺柱(6 ),所述上连接螺柱(6)下端伸入所述金属套(4)内,和所述金属套(4)内孔形成上径向间隙(7),所述下固定板(2)上固定有下端伸出所述下固定板(2)的下连接螺柱(8),所述下连接螺柱(8)的上端伸入所述金属套(4)内,和所述金属套(4)内孔形成下径向间隙(9)。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电梯轿厢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间隙(5)的间隙值是所述减震橡胶层(3)竖直方向可压缩量的O. 8-0. 9倍。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电梯轿厢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套(4)上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轿厢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固定板(1)、下固定板(2)及设置在所述上固定板(1)和所述下固定板(2)之间的减震橡胶层(3),所述下固定板(2)上表面固定有设置在所述减震橡胶层(3)内的金属套(4),所述金属套(4)和所述上固定板(1)之间有缓冲间隙(5),所述上固定板(1)上固定有上端伸出所述上固定板(1)的上连接螺柱(6),所述上连接螺柱(6)下端伸入所述金属套(4)内,和所述金属套(4)内孔形成上径向间隙(7),所述下固定板(2)上固定有下端伸出所述下固定板(2)的下连接螺柱(8),所述下连接螺柱(8)的上端伸入所述金属套(4)内,和所述金属套(4)内孔形成下径向间隙(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云龙邱伟伟张正华
申请(专利权)人:巨人通力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