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谷粒回收部驱动构造,包括谷粒回收部驱动构造的作业车具有向右以及左行进装置提供速度差的第1以及第2转弯机构、提高转向操作构造的转弯性能以及转弯操作的操作性。构成为与转向操作件(77)的单位操作量对应的、基于第1转弯机构(第2转弯机构)的单位速度差,在转向操作件的直进位置(N)侧的区域中小、在转向操作件(77)的转向极限侧的区域中大。将第1状态的单位速度差的变化特性和第2状态的单位速度差的变化特性设定为不同的变化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具有右以及左行进装置的作业车,更具体而言,涉及ー种作业车的转向操作构造,向右以及左行进装置施加速度差而进行机体的转向操作。
技术介绍
在作为作业车的一例的联合收割机中,如JP2000-335268A所公开的那样,具有右以及左行进装置(图I以及图2的I);第I转弯机构(图2的45),向右以及左行进装置施加速度差而使机体转弯;第2转弯机构(图2的49、50),向右以及左行进装置施加比第I转 弯机构大的速度差而使机体转弯。在JP2000 — 335268A中,具有转弯设定机构(图3的71、55),能够设定第I转弯机构工作的第I状态或者第2转弯机构工作的第2状态;转向操作件(图4的58),能够人为地进行操作。由此,在转向操作件被操作到直进位置时,向右以及左行进装置传递相同速度且相同方向的动力,从而机体直进。在第I状态中,若转向操作件例如被向右操作,则第I转弯机构成为工作状态,利用右以及左行进装置的速度差,使机体向右改变方向,转向操作件被向右操作越大,右以及左行进装置的速度差越大,机体以越小的转弯半径向右改变方向。在第2状态中,若转向操作件例如被向右操作,则第2转弯机构成为工作状态,与上述相同,机体也向右改变方向。如JP2000-335268A那样,在具有向右以及左行进装置施加速度差的第I以及第2转弯机构的情况中,在转弯性能以及转弯操作的操作性的提高的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作业车的转向操作构造中,在具有向右以及左行进装置施加速度差的第I以及第2转弯机构、且具有能够设定第I转弯机构工作的第I状态或者第2转弯机构工作的第2状态的转弯设定机构的情况下,实现作业车的转弯性能以及转弯操作的操作性的提高。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作业车的第I特征构造在于如下地构成转向操作构造。具有右以及左行进装置;第I转弯机构,向右以及左行进装置施加速度差而使机体转弯;第2转弯机构,向右以及左行进装置施加比第I转弯机构大的速度差而使机体转弯。具有转弯设定机构,能够设定第I转弯机构工作的第I状态或者第2转弯机构エ作的第2状态;转向操作件,能够人为地进行操作。具有控制机构,在第I状态中,以转向操作件从直进位置越被向右或左操作、右以及左行进装置的速度差越大的方式操作第I转弯机构,在第2状态中,以转向操作件从直进位置越被向右或左操作、右以及左行进装置的速度差越大的方式操作第2转弯机构。在第I状态中,与转向操作件的単位操作量对应的、基于第I转弯机构的单位速度差,构成为在转向操作件的直进位置侧的区域中小、在转向操作件的转向极限侧的区域中大。在第2状态中,与转向操作件的单位操作量对应的、基于第2转弯机构的单位速度差,构成为在转向操作件的直进位置侧的区域中小、在转向操作件的转向极限侧的区域中大。将第I状态的单位速度差的变化特性和第2状态的单位速度差的变化特性设定为不同的变化特性。根据上述第I特征结构,在第I状态(第2状态)中,若转向操作件被向右(左)操作,则第I转弯机构(第2转弯机构)成为工作状态,通过右以及左行进装置的速度差,使机体向右(左)改变方向,转向操作件被向右(左)操作越大,右以及左行进装置的速度差越大,使机体以小的转弯半径向右(左)改变方向。此时,在直进位置侧的区域中操作转向操作件的状态(从直进位置只稍微向右或左操作转向操作件的状态)中,右以及左行进装置的速度差比较小,成为按转向操作件的操作的比例机体比较缓慢地向右(左)改变方向的状态,所以适用于进行直进时的机体的方向的微调整这样的状态。这个特别适用于第I状态。此外,在转向极限侧的区域中操作转向操作件的状态(从直进位置向右或左大幅操作转向操作件的状态)中,右以及左行进装置的速度差比较大,成为按转向操作件的操作的比例机体以小的转弯半径向右(左)改变方向的状态,所以适用于急速地变化机体的方向的状态。这个特别适用于第2状态。进而,根据上述第I特征结构,将第I状态的单位速度差的变化特性和第2状态的単位速度差的变化特性设定为不同的变化特性。由此,从直进位置向转向极限操作转向操作件时的右以及左行进装置的速度差的发生情况(发生特性),在第I以及第2状态中是不一样的,所以,与第I以及第2状态中上述的速度差的发生情况(发生特性)相同的构成相比,第I以及第2状态的转弯特性的差异是较大的,易干与作业地的状态或作业形式对应而设定适当的第I以及第2状态。因此,在第I以及第2状态中,与转向操作件的单位操作量对应的基于第I以及第2转弯机构的单位速度差,在转向操作件的直进位置侧的区域中较小,在转向操作件的转向极限侧的区域中较大,并且,第I以及第2状态的转弯特性的差异较大,从上述两点,易干与作业地的状态或作业方式对应而设定适当的第I以及第2状态,能够实现作业车的转弯性能以及转弯操作的操作性的提升。在本专利技术的第2特征结构中,在转向操作件的直进位置侧的区域中,以第I状态的単位速度差比第2状态的单位速度差小的方式设定第I以及第2状态的单位速度差的变化特性。这在以下的方面更有利。在第I状态中,在直进位置侧的区域中操作转向操作件的状态(从直进位置只稍微向右或左操作转向操作件的状态)中,右以及左行进装置的速度差比较小,成为按转向操作件的操作的比例,机体比较缓慢地向右(左)改变方向的状态,所以适用于进行直进时的机体的方向的微调整的状态。此时,根据上述第2特征结构,在向右以及左行进装置施加比较小的速度差而使机体转弯的第I状态中,能够获得上述那样的状态,所以,第I状态与直进时的机体的方向的微调整在特性(机体的方向不太大地变化的特性)的方面是一致的,能够对于驾驶员没有不谐调感地进行直进时的机体的方向的微调整。因此,能够使作业车的转弯性能以及转弯操作的操作性更加提高。在本专利技术的第3特征结构中,第I转弯机构是慢转弯机构(grand turnmechanism),该慢转弯机构向右或者左行进装置的另一方传递与右或者左行进装置的一方方向相同且低速的动カ,第2转弯机构是向右或者左行进装置进行制动的制动机构。在本专利技术的第4特征结构中,第I转弯机构是慢转弯机构,该慢转弯机构向右或者 左行进装置的另一方传递与右或者左行进装置的一方方向相同且低速的动カ,第2转弯机构是反转机构,该反转机构向右或者左行进装置的另一方传递与右或者左行进装置的一方方向相反的动力。若除了具有第2特征结构还具有上述第3特征结构或者第4特征结构,则通过慢转弯机构和制动机构或反转机构,能够使第I以及第2状态的转弯特性完全不同,所以易于与作业地的状态或作业方式对应而设定适当的第I以及第2状态。因此,使第I以及第2状态的转弯特性的差异増大,易于与作业地的状态或作业方式对应而设定适当的第I以及第2状态,能够实现作业车的转弯性能以及转弯操作的操作性的提闻。在本专利技术的第5特征结构中,除了上述第2特征结构,还具有以下那样的构成。第I转弯机构是慢转弯机构,该慢转弯机构向右或者左行进装置的另一方传递与右或者左行进装置的一方方向相同且低速的动力,第2转弯机构是向右或者左行进装置进行制动的制动机构。具有反转机构,该反转机构向右或者左行进装置的另一方传递与右或者左行进装置的一方方向相反的动力。构成为能够利用转弯设定机构设定使用慢转弯机构的第I状态、使用制动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谷粒回收部驱动构造,左右地并列配置脱粒装置(207)和谷物箱(208),并且在上述谷物箱(208)的前侧上横向地配置有发动机(204),向上述谷物箱(208)的底螺杆(210)的前端部传递发动机动力,其特征为,上述底螺杆(210)配备在上述谷物箱(208)的内部的外端部,从上述发动机(204)向机体向横向外方突设输出轴(263),并且在上述谷物箱(208)的前侧横向地支架有中间传动轴(271),连动连结上述中间传动轴(271)的机体内侧部位和上述输出轴(263),并且连动连结上述中间传动轴(271)的机体外侧部位和上述底螺杆(210)的前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中之史,林繁树,加藤裕治,奥山天,下田洋平,池田太,加藤胜秀,山形浩司,北桥敏幸,米田安孝,小谷伸介,宫崎诚,大森美树雄,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