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式紧急解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44372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8 07: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旋转式紧急解锁装置,用于紧急情况下从门外的拉手装置解开门锁,所述门锁包括锁舌,其中,包括锁紧管、解锁管、连杆、弹簧、上固定件和下固定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拉手装置向上拉动解锁管,解锁管从锁紧管的卡合连接中脱离出来,从而使锁紧管可绕着所述连杆发生自转,用于抵靠锁舌的第一平面也可一起旋转,当门外的人员推动门锁时,锁舌作用于第一平面,就可随着第一平面旋转而滑出,从而实现解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在技术中会出现错位而导致解锁失败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门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客车或轨车内的旋转式紧急解锁装置
技术介绍
旋转解锁装置是在客车司机室间壁门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使用的。以往采用的形式多为拉板式装置,如图I、图2所示,为现有解锁装置结构示意图的正面和背面,当出现紧急情况时,车内的乘客可通过紧急解锁拉环17的拉手18,旋转所述拉手18,即可将另一面的旋转轴16旋转,从而带动连接杆15拉动拉线14,所述拉线14连接一拉端13,由于拉端连接动芯体11,因此,所述动芯体11会沿着外名的固定框10向上移动,由于所述动芯体11上 设置一适配门锁20锁舌21的凸部12,因此当所述凸部12也向上移动时,就错开了锁舌21,从而直接推门解锁。由于结构上的缺陷,动芯体11的凸部12经常不能完全错开锁舌21,导致在使用上经常出现卡死现象。并且在操作时由于拉线14设计的不合理会出现拉不动现任雄因此,现有技术有待于完善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卡死且解锁方便的旋转式紧急解锁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旋转式紧急解锁装置,用于紧急情况下从门外的拉手装置解开具有锁舌的门锁,其中,包括锁紧管,其设置有一用于抵靠所述锁舌的第一平面;所述锁紧管内设置第三空腔;解锁管,其内设置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连通,所述第一空腔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空腔的外径;连杆,所述连杆为圆柱状,所述连杆上端还设置第一凸环,所述第一凸环上端设置有一凸部;弹簧,所述弹簧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空腔的外径,同时均小于所述第一凸环和所述第一空腔的外径;上固定件,所述上固定件包括内部件和外部件,所述外部件与内部件连接,所述内部件上设置有第一圆孔;下固定件,所述下固定件设置有一凹槽;所述连杆的凸部设置在所述上固定件的第一圆孔内,所述连杆的下端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解锁管和锁紧管由上至下套在所述连杆上,所述连杆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内,所述弹簧套在所述连杆上,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凸环和所述第二空腔之间,所述锁紧管和解锁管卡合连接,所述解锁管连接所述拉手装置。所述的旋转式紧急解锁装置,其中,所述解锁管的第一空腔包括一用于限定所述解锁管发生自转的开口,所述内部件位于所述开口内,所述外部件位于所述开口外,所述开口的宽大于所述内部件的宽,同时小于所述外部件的宽,所述外部件上设置有第二圆孔,所述解锁管对应第二圆孔的位置上设置长孔,所述第二圆孔穿过所述长孔螺接。所述的旋转式紧急解锁装置,其中,所述连杆内设置用于限定所述锁紧管上下移动的第一环槽,所述锁紧管的第三空腔内设置适配所述第一环槽的第二凸环,所述第二凸 环设置在所述第一环槽内。所述的旋转式紧急解锁装置,其中,所述锁紧管在靠近所述解锁管的一端设置第三平面、第四平面、第一竖面、第二竖面、第三竖面和第一斜坡,所述第四平面一端连接第二竖面的上端,另一端连接第三竖面的上端,所述第二竖面的下端通过第一斜坡连接到第一竖面的上端,所述第一竖面的下端与第三竖面的下端通过第三平面连接,所述解锁管相对的位置适配设置第六平面、第五平面、第四竖面、第五竖面、第六竖面和第二斜坡。所述的旋转式紧急解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竖面和第二竖面垂直设置。本技术的旋转式紧急解锁装置通过拉手装置向上拉动解锁管,解锁管从锁紧管的卡合连接中脱离出来,从而使锁紧管可绕着所述连杆发生自转,用于抵靠锁舌的第一平面也可一起旋转,当门外的人员推动门锁时,锁舌作用于第一平面,就可随着第一平面旋转而滑出,从而实现解锁。本技术解决了现在技术中会出现错位而导致解锁失败的问题。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解锁装置结构示意图的正面。图2为现有解锁装置结构示意图的背面。图3为本技术一种旋转式解锁装置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图3中A-A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旋转式解锁装置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6为图5的爆炸图。图7为本技术中解锁管与锁紧管卡合连接的立体图。图8A为本技术一种旋转式解锁装置在解锁前的示意图。图SB为本技术一种旋转式解锁装置在解锁中的示意图。图SC为本技术一种旋转式解锁装置在解锁后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旋转式紧急解锁装置,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3、图4、图5、图6所示,分别为本技术一种旋转式解锁装置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剖视图、立体图和爆炸图,本技术的旋转式解锁装置仅适用具有锁舌的门锁,是为了让人在紧急情况下从门外的拉手装置直接解开门锁。其具体包括锁紧管32、解锁管35、连杆37、弹簧36、上固定件38和下固定件30,所述锁紧管32设置一用于抵靠锁舌的第一平面33,针对具有双重锁舌的门锁,还可设置第二平面34,锁舌在第一平面33和第二平面34的阻挡下,从而实现锁紧门锁,所述连杆37为圆柱状,设置成圆柱状是为了使锁紧管32在解锁时能更好地绕着连杆37旋转,所述上固定件38和下固定件30均固定到如门框或墙体的位置上,是整个本技术旋转式解锁装置的固定装置。所述上固定件38包括内部件63和外部件62,所述内部件63和外部件62连接,所述上固定件38的内部件63上设置有第一圆孔61,所述连杆37上端设置有一凸部42,所述连杆37的凸部42设置在所述上固定件的第一圆孔61内,所述下固定件30设置有一凹槽60,所述连杆37的下端设置在所述凹槽60内,所述解锁管35内设置第一空腔45和第二空腔46,所述第一空腔45的外径大于第二空腔46的外径,所述第一空腔45和第二空腔46连通,所述锁紧管35内设置第三空腔48,所述解锁管35和锁紧管32由上至下套在所述连杆37上,所述连杆37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45、第二空腔46和第三空腔48内,所述连杆37上端还设置第一凸环44,所述第一凸环44和所述第一空腔35的外径均大于所述弹簧36的外径,所述弹簧36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空腔46的外径,所述弹簧36套在所述连杆37上,所 述弹簧36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45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凸环44和所述第二空腔46之间,这样,弹簧36就能限定在所述第一凸环44和所述第二空腔46之间,当解锁管35向上拉的时候,所述弹簧36会发生形变,从而对所述解锁管产生一个向下的弹力,从而使解锁管35复位,所述锁紧管32和解锁管35卡合连接。如图8A所示,为本技术旋转式紧急解锁装置在解锁前的示意图,当所述锁紧管32和解锁管35卡合时,所述锁紧管32无法旋转,从而保持第一平面33的固定,锁舌就无法滑出。所述解锁管35连接门外的拉手装置,所述接手装置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所述拉手装置仅对解锁管35提供一个垂直方向上的拉力。具体地,所述解锁管35的第一空腔45包括一用于限定所述解锁管35发生自转的开口 49,所述内部件63位于所述开口 49内,所述外部件62位于所述开口 49外,所述开口49的宽大于所述内部件63的宽,同时小于所述外部件62的宽,所述外部件62上设置有第二圆孔43,所述解锁管35对应第二圆孔43的位置上设置长孔41,所述第二圆孔43穿过所述长孔41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式紧急解锁装置,用于紧急情况下从门外的拉手装置解开具有锁舌的门锁,其特征在于,包括:锁紧管,其设置有一用于抵靠所述锁舌的第一平面;所述锁紧管内设置第三空腔;解锁管,其内设置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连通,所述第一空腔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空腔的外径;连杆,所述连杆为圆柱状,所述连杆上端设置第一凸环,所述第一凸环上端设置有一凸部;弹簧,所述弹簧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空腔的外径,同时均小于所述第一凸环和所述第一空腔的外径;上固定件,所述上固定件包括内部件和外部件,所述外部件与内部件连接,所述内部件上设置有第一圆孔;下固定件,所述下固定件设置有一凹槽;所述连杆的凸部设置在所述上固定件的第一圆孔内,所述连杆的下端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解锁管和锁紧管由上至下套在所述连杆上,所述连杆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内,所述弹簧套在所述连杆上,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凸环和所述第二空腔之间,所述锁紧管和解锁管卡合连接,所述解锁管连接所述拉手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春龙董锡英沈长宝李保民刘典陈丽娜吴环宇付爽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市朗瑞斯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