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混凝土瓦片结构,它包括一瓦片主体,在所述瓦片主体后表面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安装的钩接部,在所述瓦片主体前表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搭接部,在所述瓦片主体后表面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相配合,所述第一搭接部中设置有导水槽;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瓦片主体的钩接部来固定瓦片主体,瓦片主体之间通过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互相配合搭接,使瓦片安装更紧密,可靠性高,防水性能好,同时施工时十分方便;加强筋的设置依据现代设计思想与工具(FEA,有限要素分析法和关键点荷载测试),在保证瓦片强度的前提下,大大减小了瓦片主体的厚度,实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瓦片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铺设在屋顶或者墙面的混凝土瓦片结构。
技术介绍
瓦片是一种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一般用泥土烧成,也有用水泥等材料制成的,形状有拱形的、平的或半个圆筒形的等。现有的屋顶瓦片主要依靠瓦体背面的挂瓦钩挂靠在挂瓦支架上进行施工,并采用依次扣压的方法固定,瓦片一侧边的正面设有防水槽,另一块瓦在对应于防水槽的边缘向下搭扣,使相邻的瓦片互相配合安装形成屋顶面整体。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瓦片之间的搭接不够紧密,容易导致渗水或者漏水,同时瓦片搭接的部分比较脆弱,容易在运输和施工中损坏。在瓦片的表面也没有相应的防撞措施,容易在运输和搬运中损坏和刮伤。另外,为了保证强度,现有的屋顶瓦的平均厚度一般都在30mm-35mm左右,厚度较厚。因此,特别需要一种混凝土瓦片结构,已解决上述现有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瓦片结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瓦片安装搭接更加紧密,可靠性高,防水性能好,同时施工时十分方便,在保证瓦片强度的前提下,大大减小瓦片的厚度。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混凝土瓦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瓦片主体,在所述瓦片主体后表面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安装的钩接部,在所述瓦片主体前表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搭接部,在所述瓦片主体后表面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相配合,所述第一搭接部中设置有导水槽。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钩接部为一组水平设置的凸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搭接部包括第一搭边和第一凹槽部,所述第一搭边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凹槽部的另一侧连接在所述瓦片主体的一侧边缘。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部中设置有导水槽。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搭接部包括第二搭边和第二凹槽部,所述第二搭边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凹槽部的另一侧连接在所述瓦片主体的另一侧边缘。进一步,在所述第二凹槽部的端部设置有限位突出部,使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之间连接更加紧密,并利于导水。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钩接部的下端垂直设置有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钩接部之间紧密设置,保证瓦片主体能很好的固定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搭接部的背面水平设置有第二突出部,使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搭接更紧密,增加防水性能。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瓦片主体上还水平设置有至少两个钉孔,便于瓦片主体的固定,加强瓦片安装的紧固性,保证安全。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瓦片主体的前表面或者后表面设置有若干防撞物,防止瓦片主体在运输过程中损坏和刮伤。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搭接部的第一凹槽部的边缘处或者第 二搭接部的第二凹槽部的边缘处设置有防水涂层,防止水和潮气渗透到所述瓦片主体中, 并便于将水从导水槽中排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瓦片主体的底部呈平直状、斜线状、波浪状、锯齿状、斜向锯齿状或者阶梯状。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瓦片主体的厚度为10mm-30mm。本技术的混凝土瓦片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瓦片主体的钩接部来固定瓦片主体,瓦片主体之间通过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互相配合搭接,使瓦片安装更紧密,可靠性高,防水性能好,同时施工时十分方便;加强筋的设置依据现代设计思想与工具(FEA,有限要素分析法和关键点荷载测试),在保证瓦片强度的前提下,大大减小了瓦片主体的厚度,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的特点可参阅本案图式及以下较好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而获得清楚地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I为本技术的混凝土瓦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后视图;图3为图I的俯视图;图4为图3中N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3中P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的混凝土瓦片结构的安装示意图;图7为图6的连接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本技术的一种混凝土瓦片结构的外形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又一种混凝土瓦片结构的外形示意图;附图说明图10为本技术的另一种混凝土瓦片结构的外形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的再一种混凝土瓦片结构的外形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的还有一种混凝土瓦片结构的外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I和2所示,本技术的混凝土瓦片结构,它包括一瓦片主体100,在所述瓦片主体100后表面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安装的钩接部110,在所述瓦片主体100前表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搭接部120,在所述瓦片主体100后表面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搭接部130,所述第一搭接部120和第二搭接部130相配合,所述第一搭接部120中设置有导水槽140。在本技术中,所述钩接部110为一组水平设置的凸台。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搭接部120包括第一搭边121和第一凹槽部122,所述第一搭边121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部122的一侧,所述第一凹槽部122的另一侧连接在所述瓦片主体100的一侧边缘;所述第一凹槽部122中设置有导水槽140。所述第二搭接部130包括第二搭边131和第二凹槽部132,所述第二搭边131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部132的一侧,所述第二凹槽部132的另一侧连接在所述瓦片主体100的 另一侧边缘。在所述第二凹槽部132的端部设置有限位突出部133,使第一搭接部120和第二搭接部130之间连接更加紧密,并利于导水。如图2所示,在所述钩接部110的下端垂直设置有第一突出部150,所述第一突出部150与所述钩接部110之间紧密设置,第一突出部150的高度远远小于钩接部110的高度,保证瓦片主体100能很好的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搭接部110的背面水平设置有第二突出部160,使第一搭接部120和第二搭接部130搭接更紧密,增加防水性能。如图I所示,在所述瓦片主体100上还水平设置有至少两个钉孔170,便于瓦片主体100的固定,加强瓦片安装的紧固性,保证安全。如图I所示,在所述瓦片主体100的前表面或者后表面设置有若干防撞物(图中未示),防止瓦片主体100在运输过程中损坏和刮伤。在所述第一搭接部120或者第二搭接部130的表面设置有防水涂层(图中未示),防止水和潮气渗透到瓦片主体100中,并便于将水从导水槽140中排出,从而保护瓦片主体100和瓦片主体100下面的结构层,比如木质挂瓦条,木质顺水条,保温板等。如图2所不,在所述瓦片主体100后表面还设置有加强筋180,加强筋180的设置根据瓦片主体100的机械与力学性能设计,依据现代设计思想与工具(FEA,有限要素分析法和关键点荷载测试),在保证瓦片主体100强度的前提下,有效地减少了瓦片主体100的厚度,瓦片主体100的厚度为10mm-30mm。如图6和图7所示,本技术的混凝土瓦片结构在安装时,瓦片主体100通过钩接部110钩接在屋顶的挂瓦支架200上,钩接部110下端的第一突出部150使瓦片主体100能与挂瓦支架200的两个表面连接更紧密,加上钉孔170的紧固,使瓦片主体100安装的可靠性更加高。瓦片主体100之间的连接固定通过第一搭接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凝土瓦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瓦片主体,在所述瓦片主体后表面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安装的钩接部,在所述瓦片主体前表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搭接部,在所述瓦片主体后表面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相配合,所述第一搭接部中设置有导水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彼得·莫尔,克里斯·布雷,秦艺,张恒,沈炳伟,
申请(专利权)人:曼宁家屋面系统绍兴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