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弹簧机传动机构,包括一转盘、一送线箱、一送线马达及一转线马达;其中的转盘具有第一、二端面,并设有主动轴,主动轴上设有齿轮;该送线箱即固设于该第二端面上,内部设有中间轮、正齿轮及两相啮合的圆锥齿轮,其一圆锥齿轮设于主动轴凸出第二端面的该端上,另一圆锥齿轮则与中间轮同轴,该中间轮又与正齿轮相啮合,另于该送线箱的一侧面上设有两滚轮,其一滚轮与该正齿轮同轴;而该送线马达则位于第一端面上,该送线马达的转轴上设有齿轮,该齿轮与主动轴的齿轮相啮和;另该转线马达为可作正、反180度旋转的马达,并传动一套置于上述转盘圆周面上的传动皮带。(*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弹簧机传动机构,尤指一种可使弹簧机的送线与转线分别独自运作,并具有机身轻巧、组装及制造成本均可降低的弹簧机传动机构。只是,上述现有的弹簧机中,由于其第一、二伺服马达是借由附齿皮带作传动,故需以传动扭力较大的马达驱动,又因其第一、二伺服马达的扭力较大,故该弹簧机所能加工的弹簧线材的线径大小范围也较广泛,因此使得目前常见的弹簧机中并无特定线径大小的适用机种;然而,一旦弹簧机必须使用传动扭力较大的马达时,相对的也会使该弹簧机整体体积明显增加许多,而使其机身较为笨重;再者,一般以弹簧机加工成形的制品,其所使用的弹簧线材的线径往往不超过2mm,因此,就目前的弹簧机而言,实不需装配传动扭力较大的马达,来增加不必要的成本负担。另外,对于一般专为制作弹簧线材成品的厂商而言,在采购弹簧机时,往往也须视自身所生产的成品需求而选购最适合生产的机种,但若以目前所销售的弹簧机并无适用范围的差异,仅以一机种广泛应用各种大小不同的线径,如此不但使得厂商在采购时毫无选择性,且其所购买的弹簧机不仅价格高又非专们为自己生产的成品所适用,故并不符成本上的考虑。上述现有的弹簧机在送线及转线的运作上,是一种联动的传动机构,故其第一,二伺服马达与弹簧机各部位的连结关系相当复杂而不易维护,且在转线动作的同时产主送线动作,必须控制其第一伺服马达反转才能防止弹簧线材冲出,又该弹簧机的转线与送线同时运作时不易有精准的“同步控制”,容易产生线材的不稳定性,进而导致不合格品增加的比率。所以,由上可知,上述现有的弹簧机在其传动机构上,不仅未针对特定线径大小的弹簧线材作设计,且显然有功能上的不便与缺线的存在,故可有待进一步改善。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弹簧机传动机构,其不仅可运用扭力较小的伺服马达作为弹簧机的送线马达,以减少其整体体积,且将该送线马达设于弹簧机的转盘上,并使该送线马达直接与弹簧机的送线箱作传动,如此,即可使弹簧机的机身较为轻巧,且组装及制造成本均可降低。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是提供一种弹簧机传动机构,包括 一转盘,具有一第一端面与一第二端面,并以偏心方式设有一贯穿该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的主动轴,且该主动轴于凸出第一端面的该端上设有一齿轮;一送线箱,固设于上述转盘的第二端面上,该送线箱内部设有一中间轮、一正齿轮及两相啮合的圆锥齿轮,其一圆锥齿轮设于主动轴凸出第二端面的该端上,另一圆锥齿轮则与中间轮同轴,且该中间轮又与正齿轮相啮合,另于该送线箱的一侧面上设有两滚轮,其一滚轮与该正齿轮同轴;一送线马达,位于上述转盘的第一端面上,该送线马达的转轴上设有一齿轮,该齿轮与主动轴的齿轮相啮;及一转线马达,为一可作正、反180度旋转的马达,并传动一套置于上述转盘圆周面上的传动皮带。如上所述的弹簧机传动机构,所述的送线箱的一侧面上增设有多个滚轮,且另设两个以上的正齿轮及在每两个正齿轮之间以一惰轮作连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改善现有的弹簧机以附齿皮带作传动而须采用传动扭力较大的马达作为送线马达的缺陷,同时,本技术弹簧机传动机构将该送线马达设于转盘上的设计,也有助于弹簧机在整体体积上的减轻,且组装及制造成本均可降低,提供了专为制作弹簧线材的成品的厂商较为价廉的专用机种;更重要的是,本技术弹簧机传动机构的转线马达是用以传动该转盘产生旋转,而送线马达则用以带动该送线箱的滚轮推送弹簧线材前进,故两者各为独自运作且仍可相互配合,因而使得传动机构较为简化并易于维护与保养,同时可使程控更为单纯,即不需考虑转线与送线在运作上的补偿值,以降低不良品产生的比率。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前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右视局部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局部剖视图。该送线箱2是固设于上述转盘1的第二端面12上,且该送线箱2内部至少设有一中间轮20、一正齿轮21及两相啮合的圆锥齿轮22、23,另于该送线箱2与转盘1中心处相近的一侧面上设有两滚轮24、25,两滚轮24、25之间恰可供弹簧线材4线材通过,并与位于该转盘1中心处的线材路径10相对应。该送线箱2的两圆锥齿轮22、23中有一圆锥齿轮22是设于主动轴13凸出第二端面12的一端上,而另一圆锥齿轮23则与上述的中间轮20同轴,且该中间轮20又与上述的正齿轮21相啮合,并令该正齿轮21与上述两滚轮24、25其中的一滚轮24同轴,借以构成该送线箱2的齿轮传动。该送线马达3是位于上述转盘1的第一端面11上,且该送线马达3的转轴30上设有一齿轮31,该齿轮31与主动轴13的齿轮14相啮合,以借由该送线马达3的带动而使主动轴13可对送线箱2内部的各齿轮产生连动,进而促使位于该送线箱2外侧的滚轮24旋转,以推送弹簧线材4进行刀具加工。该转线马达5是一可作正、反180度旋转的马达,用以传动一套置于上述转盘1圆周面上的传动皮带50,进而带动该转盘1能涵盖360度的任何角度位置作旋转,同时配合该送线马达3推送弹簧线材4的运作,来提供该弹簧机具有转线的功能。因此,借助本技术弹簧机传动机构,利用该送线马达3的齿轮31与主动轴13的齿轮14相啮合以直接与送线箱2作传动,即可改善现有的弹簧机以附齿皮带作传动而须采用传动扭力较大的马达作为送线马达的缺陷,同时,本技术弹簧机传动机构将该送线马达3设于转盘1上的设计,也有助于弹簧机在整体体积上的减轻,且组装及制造成本均可降低,提供了专为制作弹簧线材的成品的厂商较为价廉的专用机种;更重要的是,本技术弹簧机传动机构的转线马达5是用以传动该转盘1产生旋转,而送线马达3则用以带动该送线箱2的滚轮24推送弹簧线材4前进,故两者各为独自运作且仍可相互配合,因而使得传动机构较为简化并易于维护与保养,同时可使程控更为单纯,即不需考虑转线与送线在运作上的补偿值,以降低不良品产生的比率。如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的送线箱2可视其推送弹簧线材4的长度而增设两滚轮24’、25’,并另增设两正齿轮21’、21”及于该两正齿轮21’、21”之间借由一惰轮26作连动,且该两正齿轮21’、21”其中的一者与滚轮24’同轴,以此类推,即可视实际需求来配合该送线箱2推送弹簧线材4的长度。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定本技术的专利范围,所有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包含在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弹簧机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转盘,具有一第一端面与一第二端面,并以偏心方式设有一贯穿该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的主动轴,且该主动轴于凸出第一端面的该端上设有一齿轮;一送线箱,固设于上述转盘的第二端面上,该送线箱内部设有一中间轮 、一正齿轮及两相啮合的圆锥齿轮,其一圆锥齿轮设于主动轴凸出第二端面的该端上,另一圆锥齿轮则与中间轮同轴,且该中间轮又与正齿轮相啮合,另于该送线箱的一侧面上设有两滚轮,其一滚轮与该正齿轮同轴;一送线马达,位于上述转盘的第一端面上,该送线马 达的转轴上设有一齿轮,该齿轮与主动轴的齿轮相啮;及一转线马达,为一可作正、反180度旋转的马达,并传动一套置于上述转盘圆周面上的传动皮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簧机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转盘,具有一第一端面与一第二端面,并以偏心方式设有一贯穿该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的主动轴,且该主动轴于凸出第一端面的该端上设有一齿轮;一送线箱,固设于上述转盘的第二端面上,该送线箱内部设有一中间轮、一正齿轮及两相啮合的圆锥齿轮,其一圆锥齿轮设于主动轴凸出第二端面的该端上,另一圆锥齿轮则与中间轮同轴,且该中间轮又与正齿轮相啮合,另于该送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国城,
申请(专利权)人:可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