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横机上护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43215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8 06: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针织横机上护山,安装在母板上,所述的上护山分为左、中、右三块,第一段走针部和第三段走针部分别与第二段走针部呈128度夹角,第二段走针部与母板顶边平行;第二段走针部上方还具有凹槽,其中左、右上护山的凹槽包括相邻的第一走针面和第二走针面,;中上护山包括两个呈对称结构的第三走针面和两个位于所述第三走针面之间的呈对称结构的第四走针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好处是可以使得针脚进入位置不佳的织针重新进入走针轨道,而不会发生与三角撞击的事故,一方面保护长针针锺,另一方面使得走针更加平稳,保证出针。(*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针织机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针织横机上护山
技术介绍
针织横机上护山主要用于将织针上针脚引导进入度目三角的区域中,引导过程要求速度平稳,路径平滑,不能产生较大幅度的震动或者突发性非计划的移位。之前针织横机的上护山结构多采用直角结构,即各块上护山的侧边与底边垂直,且底边为平直状,这类上护山虽然制造简单,但是织针在其走针轨道需要经常作直角转折,使织针在运动过程中不够稳定,且震动较大,易造成织针的损坏。目前针织横机的上护山虽然已经摒弃直角结构, 而采用转折处引导轨迹过渡较为平顺的128度角转折结构,同时在上护山上设计出台阶面,但是由于针织横机高速运动,运动过程中织针针脚依然会频繁撞击到上护山表面,因此会磨损织针,损坏上护山,造成针织横机使用寿命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针织横机上护山,其结构简单,且能有效减少织针撞击上护山。为此,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针织横机上护山,安装在母板上,所述的上护山分为左、中、右三块,中块左右对称,左、右两块关于中块的对称轴对称,三块的下底边均为走针轨迹,且该走针轨迹从左至右分为三段,即第一段走针部、第二段走针部和第三段走针部,其特征在于第一段走针部和第三段走针部分别与第二段走针部呈128度夹角,第二段走针部与母板顶边平行;在左、中、右上护山本体上,第二段走针部上方还具有凹槽,其中左、右上护山的凹槽包括相邻的第一走针面和第二走针面,第一走针面呈倒V形,第二走针面呈平行四边形状,与第三段走针部相邻;中上护山包括两个呈对称结构的第三走针面和两个位于所述第三走针面之间的呈对称结构的第四走针面,所述的第三走针面呈平行四边形,分别与第一段走针部和第三段走针部相邻;所述的第四走针面呈倒V形。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第一走针面、第二走针面、第三走针面和第四走针面的转折处均为圆弧状。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的左、右上护山的第二走针面和中上护山的第三走针面上分别具有两个圆弧过渡连接且呈7字形的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左右上护山的两台阶面与第三段走针部相邻;中上护山的两个台阶面分别与第一段走针部和第三段走针部相邻。采用上述结构之后,织针针脚先沿着左上护山的第一段到达第二段,当沿着第二段行进时,如果织针位置不佳时,会进入本技术增加的走针轨道,即第一走针面,第一走针面呈圆弧过渡的倒V形结构,织针针脚沿着圆弧状的第一走针面会下行到达第二段继续行进,如果织针进入第二走针面,由于第二走针面临近第三段走针轨迹,织针可以沿着第二走针面的两个台阶面,进入下一个走针轨道。本技术在上护山的本体表面上增加了走针面且增加了多个台阶面的设计,以及所有轨道的转折处均采用圆弧过渡连接,使得不同位置的织针针脚在运行时,均能够通过各个位置的走针面最终顺利进入下一走针轨道中,走针平稳,不会发生撞针事故。采用上述的结构之后,可以使得针脚进入位置不佳的织针重新进入走针轨道,而不会发生与三角撞击的事故,一方面保护长针针锺,另一方面使得走针更加平稳,保证出针。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图I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中上护山的Z部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I。针织横机母板上顺序固定安装有左上护山I、中上护山2和右上护山3,左上护山I和右上护山3关于中上护山2的中心轴对称,中上护山2本身中心对称,每个上护山包括第一段走针部4、第二段走针部和第三段走针部6。其中第一走针部4与第二走针部呈128度夹角,两者圆弧连接,第二走针部与第三走针部6呈128度夹角,两者圆弧连接;第二走针部上方,在左上护山I和右上护山3的本体上具有第一走针面51和第二走针面52,第一走针面51为倒V形,第二走针面52为平行四边形,如图2Z处放大处可知,第二走针面52靠近第三段走针部6处具有台阶面9和台阶面10,两者呈7字形,上下圆弧过渡连接,台阶面9和台阶面10均与上护山的底面呈锐角,针锺如果进入第二走针面后,可以顺利沿着台阶面9和/或台阶面10滑出,进入下一个轨道,而不会与上护山发生撞击。中上护山2的第二段走针部上方的本体上具有第三走针面71,第四走针面72。其结构和针锺行针轨迹和上述左上护山I的结构和走针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权利要求1.针织横机上护山,安装在母板上,所述的上护山分为左、中、右三块,中块左右对称,左、右两块关于中块的对称轴对称,三块的下底边均为走针轨迹,且该走针轨迹从左至右分为三段,即第一段走针部、第二段走针部和第三段走针部,其特征在于第一段走针部和第三段走针部分别与第二段走针部呈128度夹角,第二段走针部与母板顶边平行;在左、中、右上护山本体上,第二段走针部上方还具有凹槽,其中左、右上护山的凹槽包括相邻的第一走针面和第二走针面,第一走针面呈倒V形,第二走针面呈平行四边形状,与第三段走针部相邻;中上护山包括两个呈对称结构的第三走针面和两个位于所述第三走针面之间的呈对称结构的第四走针面,所述的第三走针面呈平行四边形,分别与第一段走针部和第三段走针部相邻;所述的第四走针面呈倒V形。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针织横机上护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走针面、第二走针面、第三走针面和第四走针面的转折处均为圆弧状。3.如权利要求I或者2所述的针织横机上护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右上护山的第二走针面和中上护山的第三走针面上分别具有两个圆弧过渡连接且呈7字形的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左右上护山的两台阶面与第三段走针部相邻;中上护山的两个台阶面分别与第一段走针部和第三段走针部相邻。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针织横机上护山,安装在母板上,所述的上护山分为左、中、右三块,第一段走针部和第三段走针部分别与第二段走针部呈128度夹角,第二段走针部与母板顶边平行;第二段走针部上方还具有凹槽,其中左、右上护山的凹槽包括相邻的第一走针面和第二走针面,;中上护山包括两个呈对称结构的第三走针面和两个位于所述第三走针面之间的呈对称结构的第四走针面。本技术的好处是可以使得针脚进入位置不佳的织针重新进入走针轨道,而不会发生与三角撞击的事故,一方面保护长针针锺,另一方面使得走针更加平稳,保证出针。文档编号D04B15/36GK202626506SQ20122029548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3日专利技术者孙平范 申请人: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针织横机上护山,安装在母板上,所述的上护山分为左、中、右三块,中块左右对称,左、右两块关于中块的对称轴对称,三块的下底边均为走针轨迹,且该走针轨迹从左至右分为三段,即第一段走针部、第二段走针部和第三段走针部,其特征在于:第一段走针部和第三段走针部分别与第二段走针部呈128度夹角,第二段走针部与母板顶边平行;在左、中、右上护山本体上,第二段走针部上方还具有凹槽,其中左、右上护山的凹槽包括相邻的第一走针面和第二走针面,第一走针面呈倒V形,第二走针面呈平行四边形状,与第三段走针部相邻;中上护山包括两个呈对称结构的第三走针面和两个位于所述第三走针面之间的呈对称结构的第四走针面,所述的第三走针面呈平行四边形,分别与第一段走针部和第三段走针部相邻;所述的第四走针面呈倒V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平范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