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紫外光臭氧反应装置;包括纳米气泡泵、臭氧发生器、UV反应塔、活性炭反应塔、生物滤塔,臭氧发生器与所述纳米气泡泵连接,所述纳米气泡泵、所述UV反应塔、所述活性炭反应塔及所述生物滤塔依次连接。通过纳米气泡泵,使废水与纳米气泡泵内的臭氧及空气充分混合,产生无数个直径为10微米~50微米的微气泡,这些微气泡性能稳定、气液混合比大,不易相互聚合成大气泡而导致破裂,气液接触面积比常规的曝气器等大几百倍,因此反应速度为常规的曝气器等的几百倍;废水中残余的臭氧经过活性炭过滤,无需进行尾气处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臭氧利用率高,反应速度快,产水澄清,处理效果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紫外光臭氧反应装置
本技术属于废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紫外光臭氧反应装置。
技术介绍
大量的基础研究发现,在紫外光(UV)的作用下,臭氧(O3)和双氧水(H2O2)都能产生羟基自由基,它可以使废水中的污染物的分子链断裂,从而实现废水中的污染性有机物的降解及脱色,并且理论上可以使污染性有机物一直降解为到CO2和H20。例如在印染、 皮革、制药、化工等废水处理中,可以迅速而显著的使废水脱色,化学耗氧量(COD)降低,而生物耗氧量(BOD)升高。因此,它在废水的生化前预处理或生化后的深度处理都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为了使这个研究发现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中,许多专利技术者都做了许多努力,但是结果都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1.臭氧在废水中溶解度很低,溶解速度慢,通常使用的穿孔管或微孔曝气器,产生的臭氧气泡直径较大,在上升过程中会迅速相互融合成大气泡离开水体,这不但造成臭氧利用率低,处理效果差,而且排气处臭氧浓度高,需做尾气处理。2.废水往往带有色度、悬浮物,阻挡了紫外光在废水中穿透,并使紫外灯的石英玻璃管表面结垢,更阻挡了紫外光发射,这些都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因此,亟需一种新的紫外光臭氧反应装置,能够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臭氧利用率低、反应速度慢、处理效果差的缺点的一种紫外光臭氧反应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种紫外光臭氧反应装置,它包括纳米气泡泵、臭氧发生器、UV反应塔、活性炭反应塔、生物滤塔,臭氧发生器与所述纳米气泡泵连接,所述纳米气泡泵、所述UV反应塔、所述活性炭反应塔及所述生物滤塔依次连接。进一步的,它还包括超声波发生器,所述超声波发生器与所述UV反应塔连接。进一步的,它还包括浮渣气液分离塔,所述浮渣气液分离塔设置于所述UV反应塔与所述活性炭反应塔之间。进一步的,它还包括提升泵,所述提升泵的进水端口与所述浮渣气液分离塔连接,所述提升泵的出水端口与所述活性炭反应塔连接。进一步的,它还包括反洗泵,所述反洗泵的进水端口与所述活性炭反应塔连接, 所述反洗泵的出水端口与所述生物滤塔的下部连接。其中,所述活性炭反应塔与所述生物滤塔通过第一管道连接,所述第一管道设有第一阀门;所述反洗泵的出水端口与所述生物滤塔的下部通过第二管道连接,所述第二管道设有第二阀门。其中,所述UV反应塔设有紫外灯。其中,所述紫外灯为两个以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紫外光臭氧反应装置,通过纳米气泡泵,使废水与纳米气泡泵内的臭氧及空气充分混合,产生无数个直径为10微米 50微米的微气泡,臭氧被压缩于微气泡中;这些微气泡性能稳定、直径小,气液混合比大,不易相互聚合成大气泡而导致破裂,气体在水中混合,远大于亨利定律预测的平衡溶解量,气液接触面积比常规的曝气器等大几百倍,因此,羟基自由基与废水中的污染物的反应速度为常规的曝气器等的几百倍;废水中残余的臭氧经过活性炭过滤,无需进行尾气处理。本技术的臭氧利用率高,反应速度快,产水澄清,处理效果好。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一种紫外光臭氧反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紫外光臭氧反应装置的原理图。附图标记I—纳米气泡泵2—臭氧发生器3——UV反应塔4——活性炭反应塔5——生物滤塔6——浮渣气液分离塔7——提升泵8——反洗泵9—紫外灯10—超声波发生器11——第一管道12——第一阀门13——第二管道14——第二阀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技术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定。实施例I。如图I所示,一种紫外光臭氧反应装置,它包括纳米气泡泵I、臭氧发生器2、UV反应塔3、活性炭反应塔4、生物滤塔5,臭氧发生器2与所述纳米气泡泵I连接,所述纳米气泡泵I、所述UV反应塔3、所述活性炭反应塔4及所述生物滤塔5依次连接,废水依次通过所述纳米气泡泵I、所述UV反应塔3、所述活性炭反应塔4及所述生物滤塔5。图中实线箭头代表水的流向,图中虚线箭头代表浮渣的流向。纳米气泡泵I是一种气液高速混合泵,臭氧发生器2输送臭氧O3至纳米气泡泵I。 臭氧O3与空气在纳米气泡泵I内与经过预处理的废水充分混合,形成无数个直径为10微米 50微米的纳米级微气泡,臭氧被强制性的压缩在这些微气泡中。这些微气泡特性是稳定, 气液混合比大,不易相互聚合成大气泡而导致破裂,气体在水中混合,远大于亨利定律预测的平衡溶解量,气液接触面积比常规的曝气器等大几百倍,因此,臭氧与水中污染物的反应速度为常规的曝气器等的几百倍。在UV反应塔3的UV光的催化下,臭氧产生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 使废水中的污染物的分子链断裂,同时输入超声波,使微气泡增压,污染物被逐步降解。活性炭反应塔4内置活性炭,废水中残余的臭氧及污染物被活性炭吸附,并在活性炭空隙内发生催化反应,这个过程中,活性炭的吸附功能使反应物由水中的低浓度向碳表面高浓度富集,更有利于反应的进行。生物滤塔5内置活性炭或者陶粒,可以生成为细菌生长的载体,透过前面的臭氧反应后,水中污染物大部分已经成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很容易被细菌分解,而产水澄清。生物滤塔5也就是曝气生物滤池(BAF)。本实施例还包括浮渣气液分离塔6,所述浮渣气液分离塔6设置于所述UV反应塔 3与所述活性炭反应塔4之间。微气泡在浮渣气液分离塔6里聚集上浮、破裂,实现气液分离;废水中的微油滴及杂质与微气泡形成的浮渣,也与废水分离,浮渣气液分离塔6可用于分离UV反应塔3产生的浮渣。本实施例还包括提升泵7,所述提升泵7的进水端口与所述浮渣气液分离塔6连接,所述提升泵7的出水端口与所述活性炭反应塔4连接。提升泵7将浮渣气液分离塔6 的底部的废水提升输送至活性炭反应塔4的上部。本实施例还包括反洗泵8,所述反洗泵8的进水端口与所述活性炭反应塔4连接, 所述反洗泵8的出水端口与所述生物滤塔5的下部连接。生物滤塔5使用了一定时间后, 需要通过反洗泵8进行清洗和反冲洗,防止堵塞。所述活性炭反应塔4与所述生物滤塔5 通过第一管道11连接,所述第一管道11设有第一阀门12 ;所述反洗泵8的进水端口与所述活性炭反应塔4连接,所述反洗泵8的出水端口与所述生物滤塔5的下部通过第二管道 13连接,所述第二管道13设有第二阀门14。本技术进行紫外光臭氧反应时,第二阀门 14关闭,从活性炭反应塔4流出的水通过第一管道11进入生物滤塔5,实现分解污染物小分子的作用。当需要冲洗生物滤塔5时,第一阀门12关闭,从活性炭反应塔4流出的水通过第二管道13从下而上进入生物滤塔5,实现反冲洗生物滤塔5,防止生物滤塔5堵塞,反冲洗后的水从生物滤塔5的上部排出外界。本实施例所述UV反应塔3设有紫外灯9。UV反应塔3的高度4飞米。紫外灯9 为两个以上。如图2所示,在对废水进行步骤(a)预处理废水通过预处理,去除悬浮物、浊度及色度之后,本技术实现了一种紫外 光臭氧反应工艺的其它步骤,包括(b)气液混合经过步骤(a)处理的废水经过纳米气泡泵,与纳米气泡泵内的臭氧及空气充分混合,产生无数个直径为10微米 50微米的微气泡,臭氧被压缩于微气泡中;(c) UV反应经过步骤(b)处理的废水在UV光的催化下,臭氧产生羟基自由基 ,羟基自由基使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紫外光臭氧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纳米气泡泵、臭氧发生器、UV反应塔、活性炭反应塔、生物滤塔,臭氧发生器与所述纳米气泡泵连接,所述纳米气泡泵、所述UV反应塔、所述活性炭反应塔及所述生物滤塔依次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伟光,焦伟丽,赵锐柏,曾庆波,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珠江海咸水淡化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