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雨污水处理与回用生态系统(Ⅱ)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142692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8 05: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住宅小区雨污水处理与回用生态系统(Ⅱ),其特征包括化粪池、吸附池、好氧池、雨污混合池和生态浮床区。其中吸附池利用花生壳、椰子壳、玉米棒等有机废弃物做吸附剂,吸附处理废水中的氮磷等,并将吸附处理后的吸附剂用于堆制有机肥。好氧池与吸附池相连,好氧池实行底部曝气;将雨水与好氧池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混合,进入生态浮床区处理,处理后的水可达标排放或回用绿化用水或者小区业主冲洗卫生间用水。总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出水水质稳定,运行成本低,较好地实现了小区雨污水的循环利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处理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和雨水处理与回用的生态系统。
技术介绍
根据国家环保标准规定,城市住宅小区必须设置独立的污水处理设施,即住宅小区污水处理系统。但受经济因素、技术等多方面限制,传统二级处理工艺不适用于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处理。因此,在构建住宅小区污水处理系统时既需考虑建设成本、运行成本,还需考虑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近年来已有对住宅小区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回用的,如中国专利200610063031. 7,200920086997. I等,这些处理方式各有优点,但均存在建设成本较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和雨水回用的生态处理系统,实现废水处理与回收循环利用。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实现的一种住宅小区雨污水处理与回用生态系统(II),其特征包括化粪池(I)、吸附池(2)、好氧池(3)、雨污混合池(4)和生态浮床区(5)。为降低好氧池(3)废水污染负荷,提高好氧池(3)处理效果,所述吸附池(2)填充花生壳、椰子壳、玉米棒等吸附剂。为提高好氧池(3)曝气效果,所述好氧池(3)曝气头位于池体底部;所述好氧池(3)曝气头位于池体底部;好氧池(3)与吸附池(2)相连,利用格栅使吸附池中固液分离。为提高生态浮床区(5)处理效率,所述生态浮床区(5)采用的植物是植株数量比3 1的滴水观音和马蹄莲组合植株;进入生态浮床区(5)的富营养污水进水速率优选为I. 6L/h,所述处理前在富营养水体中加入氯化铁的量为5mg/L。为减少用地,可在好氧池(3)出口处设置一小型雨污混合池(4),将雨水和好氧池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混合,然后进入生态浮床区(5 )。所述生态浮床区(5)出水可直接用作绿化用水或者小区景观用水,也可用作小区业主冲洗卫生间等,可降低小区运行成本。本技术的处理工艺是小区生活污水进入化粪池内进行生化处理,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有机污染物;化粪池出水进入吸附池,利用花生壳、椰子壳、玉米棒等吸附处理废水中氮磷等物质,处理时间24小时;吸附池出水进入曝气池进行好氧处理,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好氧池处理时间2小时;好氧池出水进入雨污混合池,混合均匀后进入生态浮床区进一步深度处理。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在于将小区化粪池与吸附池、好氧池、绿化用地有机结合,实现小区内零污水排放,并将小区污水处理与小区绿化有机结合,美化了小区环境,节约绿化用水,降低了小区运行成本。同时节约用地,运行成本低,维护方便,处理效果理想。附图说明图I住宅小区雨污水处理与回用生态系统(II)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生态浮床区(5)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因此将本技术限定在以下具体方式之中。如图I所示,住宅小区雨污水处理与回用生态系统(II),包括化粪池(I)、吸附池(2 )、好氧池(3 )、雨污混合池(4 )和生态浮床区(5 )。所述吸附池利用花生壳、椰子壳、玉米棒等有机废弃物做吸附剂(6),吸附处理废水中的氮磷等,并将吸附处理后的吸附剂用于堆制有机肥。所述好氧池曝气头(7)位于池体底部,利用曝气机强制曝气;好氧池(3)与吸附池(2)相连,利用格栅使吸附池中固液分离。所述雨污混合池用于雨污混合,将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9)与好氧池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混合,降低废水有机污染负荷。为了进一步提高本技术住宅小区雨污水处理与回用生态系统(II)的净化能力,所述生态浮床区(5)浮床床体采用具有一定吸附能力的粘土泡沫制备,粘土泡沫浮板平面尺寸为20CmX20Cm,厚度12 cm,内有放置种植蓝的圆孔,在粘土泡沫浮板的四侧预留出4个用于连接的小孔。使用时直接放置种植有植物的塑料花盆或自制种植蓝。为了进一步提高生态浮床区(5)的净化能力,所述生态浮床植物采用经筛选的具有较强净化能力的滴水观音和马蹄莲,滴水观音和马蹄莲植株数量比为3 :1,并向种植蓝内填充直径I cm的废砖石以防植株倒伏,所述进入生态浮床的污水进水速率为I. 6 L/h ;处理前在水体中加入5mg/L的氯化铁,所述富营养污水在生态浮床的停留时间为7天。本技术的处理工艺是小区生活污水进入化粪池内(I)进行生化处理,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有机污染物;化粪池出水进入吸附池(2),利用花生壳、椰子壳、玉米棒等吸附处理废水中,处理时间24小时;吸附池出水进入好氧池(3)进行好氧处理,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好氧池处理时间2小时;好氧池出水进入雨污混合池(4),混合均匀后进入生态浮床处理区(5)。权利要求1.一种住宅小区雨污水处理与回用生态系统(II),其特征包括化粪池(I)、吸附池(2 )、好氧池(3 )、雨污混合池(4 )和生态浮床区(5 )。2.根据权利I所述住宅小区雨污水处理与回用生态系统(II),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3)曝气头位于池体底部;好氧池(3)与吸附池(2)相连,利用格栅使吸附池中固液分离。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住宅小区雨污水处理与回用生态系统(Ⅱ),其特征包括化粪池、吸附池、好氧池、雨污混合池和生态浮床区。其中吸附池利用花生壳、椰子壳、玉米棒等有机废弃物做吸附剂,吸附处理废水中的氮磷等,并将吸附处理后的吸附剂用于堆制有机肥。好氧池与吸附池相连,好氧池实行底部曝气;将雨水与好氧池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混合,进入生态浮床区处理,处理后的水可达标排放或回用绿化用水或者小区业主冲洗卫生间用水。总之,本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出水水质稳定,运行成本低,较好地实现了小区雨污水的循环利用。文档编号C02F9/14GK202625983SQ201220215019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11日专利技术者朱启红, 夏红霞, 丁武泉 申请人:重庆文理学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住宅小区雨污水处理与回用生态系统(Ⅱ),其特征包括化粪池(1)、吸附池(2)、好氧池(3)、雨污混合池(4)和生态浮床区(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启红夏红霞丁武泉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文理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