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两厢车背门总成及两厢车,该两厢车背门总成包括配合安装的背门外板和背门内板,在所述背门外板的上部平缓处,设有用于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扰流板的安装结构;与所述背门外板上的安装结构相对应,在所述背门内板上,设有用于安装工具和电器线束通过的公用过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两厢车背门总成及两厢车,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结构单一、更改不方便与成本高等缺陷,以实现结构多样化、更改方便与成本低。(*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具体地,涉及一种两厢车背门总成及两厢车。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对时尚元素和个性化的追求,加速了汽车造型的更新换代,为满足汽车市场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迫切需要加速研发大量新车型。当车型只更改外饰造型来使整车造型与原车造型有明显变化时,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车身钣金的更改,所需成本比较高。例如,如果需要某款两厢车的背门总成进行重新开发,则需要较高的开发成本。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结构单一、更改不方便与成本高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两厢车背门总成,以实现结构多样化、更改方便与成本低的优点。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上述的两厢车背门总成的两厢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两厢车背门总成,包括配合安装的背门外板和背门内板,在所述背门外板的上部平缓处,设有用于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扰流板的安装结构;与所述背门外板上的安装结构相对应,在所述背门内板上,设有用于安装工具和电器线束通过的公用过孔。进一步地,所述安装结构,包括用于安装扰流板的安装孔,以及用于对扰流板进行定位的定位孔。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孔包括对称设置在背门外板上部平缓处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定位孔包括对称设置在背门外板上部平缓处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孔和定位孔,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孔和定位孔,分别位于不同的两条直线上。同时,本技术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以上所述的两厢车背门总成的两厢车,包括车身本体、背门总成和扰流板;所述扰流板和背门总成的标准件可拆卸式固定连接后,再与所述车身本体连接成一体。进一步地,所述背门总成,包括配合安装的背门外板和背门内板;在所述背门外板的上部平缓处,设有用于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扰流板的安装结构;与所述背门外板上的安装结构相对应,在所述背门内板上,设有用于安装工具和电器线束通过的公用过孔。进一步地,所述安装结构,包括用于安装扰流板的安装孔,以及用于对扰流板进行定位的定位孔;所述安装孔包括对称设置在背门外板上部平缓处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定位孔包括对称设置在背门外板上部平缓处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安装孔和定位孔,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或分别位于不同的两条直线上。进一步地,所述扰流板的两端,具有用于和背门总成螺栓连接的预埋螺母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扰流板包括鸭尾形扰流板和赛车尾翼形扰流板。本技术各实施例的两厢车背门总成及两厢车,由于该两厢车背门总成包括配合安装的背门外板和背门内板,在背门外板的上部平缓处,设有用于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扰流板的安装结构;与背门外板上的安装结构相对应,在背门内板上,设有用于安装工具和电器线束通过的公用过孔;其中,该两厢车背门总成在造型阶段就需要控制背门外板上部造型,使其可在背门外板平缓处做扰流板的安装孔,某款两厢车在造型阶段就控制背门外板上部造型,使其标配车型为不装扰流板,高配车型 为可装两种扰流板(如赛车尾翼形扰流板和鸭尾形扰流板;从而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结构单一、更改不方便与成本高的缺陷,以实现结构多样化、更改方便与成本低的优点。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I为本技术中未安装扰流板的某款两厢车标配背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安装有鸭尾形扰流板的某款(与图I同款)两厢车高配背门总成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安装有赛车尾翼形扰流板的某款(与图I同款)两厢车高配背门总成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安装有扰流板(鸭尾形扰流板或赛车尾翼形扰流板)的某款(与图I同款)两厢车高配背门内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结合附图,本技术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I-第一扰流板安装孔;2_第一扰流板定位孔;3_第二扰流板定位孔;4_第二扰流板安装孔;5_第一过孔(扰流板安装工具过孔/电器线束过孔);6_第二过孔(扰流板安装工具过孔/电器线束过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两厢车背门总成实施例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如图I-图4所示,提供了一种两厢车背门总成。本实施例的两厢车背门总成,包括配合安装的背门外板和背门内板,在背门外板的上部平缓处,设有用于可拆卸式固定连接(如螺栓连接或螺母连接)扰流板的安装结构(参见图I);与背门外板上的安装结构相对应,在背门内板上,设有用于安装工具和电器线束通过的公用过孔(参见图4,如第一过孔5和第二过孔6,可以用作扰流板安装工具过孔或背门总成电器线束过孔)。该安装结构,包括用于安装扰流板的安装孔,以及用于对扰流板进行定位的定位孔。当扰流板的造型改变时,通过修改背门外板的定位孔的位置,可以满足安装不同形式的扰流板,其它零件保持不变。例如,上述安装孔可以包括对称设置在背门外板上部平缓处的第一安装孔(如第一扰流板安装孔I)和第二安装孔(第二扰流板安装孔4),定位孔可以包括对称设置在背门外板上部平缓处的第一定位孔(如第一扰流板定位孔2)和第二定位孔(如第二扰流板定位孔3)。该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可以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参见图2),也可以分别位于不同的两条直线上(即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位于一条直线上,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位于另一条直线上,参见图3)。具体地,图I为某款两厢车标配背门不安装扰流板结构背门总成图,其在最初造型阶段就控制背门外板上部造型平缓过度,这样做可在高配车型里安装不同形式的扰流板;图2为该款高配背门总成结构,其安装的扰流板形式为鸭尾形扰流板,该扰流板两端可做预埋螺栓结构,在通过图4位置进行螺母连接;图3为该款高配背门总成结构,其安装的 扰流板形式为赛车尾翼形扰流板,该扰流板两端可做预埋螺母结构,在通过图4位置进行螺栓连接;图4为背门内板总成安装扰流板示意图,其安装过孔可与背门总成电器线束过孔公用孔。上述实施例的两厢车背门总成,包括背门外板和背门内板,背门外板在造型阶段就需要控制背门外板上部造型,使其可在背门外板平缓处做扰流板的安装孔;该两厢车背门总成,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方式或螺母连接方式,安装两种形式扰流板;某款两厢车在造型阶段就控制背门外板上部造型,使其标配车型为不装扰流板,高配车型为可装两种扰流板,一种为赛车尾翼形扰流板,另一种为鸭尾形扰流板。两厢车实施例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如图I-图4,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两厢车背门总成的两厢车。本实施例的两厢车,包括车身本体、背门总成和扰流板;扰流板和背门总成的标准件可拆卸式固定连接后,再与车身本体连接成一体。上述背门总成的结构和性能,可以参见图I-图4和两厢车背门总成实施例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在上述扰流板的两端,具有用于和背门总成螺栓连接的预埋螺母结构。该扰流板,包括鸭尾形扰流板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两厢车背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配合安装的背门外板和背门内板,在所述背门外板的上部平缓处,设有用于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扰流板的安装结构;与所述背门外板上的安装结构相对应,在所述背门内板上,设有用于安装工具和电器线束通过的公用过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雨成,张诗超,杨成武,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同捷汽车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