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32261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7 05: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控制电路,包括一电机,第一输入信号通过第一电阻连接第一光耦的一个输入端,第二输入信号通过第二电阻连接第二光耦的一个输入端,所述第一光耦的一个输出端通过第四电阻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的连接端连接所述电机的一个输入端,所述第二光耦的一个输出端通过第六电阻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的连接端连接所述电机的另一个输入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本发明专利技术多应用于起重机、遥控汽车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电路,具体的涉及一种电机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电机控制电路可以运用在生产机械要求运动部件能向正反两个方向运动的场合。如机床工作台电视的前进与后退控制;万能床主轴的正反转控制;电梯、起重机的上升与下降控制等场所。现有的电机控制电路形形色色种类繁多,但大多结构复杂,功能复杂,往往是采用复杂电路结构来控制电机,这样一方面成本会有所提高,另外一方面,电路结构一旦复杂化后,其背后的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加,如此便在无形之中降低了产品合格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电机控制电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机控制电路,包括一电机,第一输入信号通过第一电阻连接第一光稱的一个输入端,第二输入信号通过第二电阻连接第二光耦的一个输入端,所述第一光耦的一个输出端通过第四电阻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的连接端连接所述电机的一个输入端,所述第二光耦的一个输出端通过第六电阻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的连接端连接所述电机的另一个输入端。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耦的另一个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光耦的另一个输出端的连接端连接工作电源,所述第一光耦的一个输出端通过第五电阻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七电阻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二光耦的一个输出端通过第八电阻接地,所述电机的一个输入端与地之间连接第二瓷片电容,所述电机的另一个输入端与地之间连接第一瓷片电容。本专利技术的电机控制电路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第一输入信号为高电平,第二输入信号为低电平,第一光稱导通,电流通过第四电阻使第一三极管导通,所述第一三极管导通后,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也导通,这时所述电机正转。当第一输入信号为低电平,第二输入信号为高电平,第二光稱导通,电源信号经过第六电阻第二三极管导通,所述第二三极管导通以后第五三极管和第六三极管也导通,这时电机反转。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专利技术的电机控制电路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机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施过程做进一步说 明。参见图I所不,一种电机控制电路,包括一电机CNl,第一输入信号Vinl通过第一电阻Rl连接第一光稱ICl的一个输入端,第二输入信号Vin2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第二光耦IC2的一个输入端,所述第一光耦ICl的一个输出端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的连接端连接所述电机CNl的一个输入端,所述第二光耦IC2的一个输出端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的连接端连接所述电机CNl的另一个输入端。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耦ICl的另一个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光耦IC2的另一个输出端的连接端连接工作电源VI,所述第一光耦ICl的一个输出端通过第五电阻R5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通过第七电阻R7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所述第二光耦IC2的一个输出端通过第八电阻R8接地,所述电机CNl的一个输入端与地之间连接第二瓷片电容C2,所述电机CNl的另一个输入端与地之间连接第一瓷片电容Cl。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
技术实现思路
的实质所作出的等效的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机(CN1),第一输入信号(Vin1)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第一光耦(IC1)的一个输入端,第二输入信号(Vin2)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第二光耦(IC2)的一个输入端,所述第一光耦(IC1)的一个输出端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的连接端连接所述电机(CN1)的一个输入端,所述第二光耦(IC2)的一个输出端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的连接端连接所述电机(CN1)的另一个输入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机(CN1),第一输入信号(Vinl)通过第一电阻(Rl)连接第一光耦(ICl)的一个输入端,第二输入信号(Vin2)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第二光I禹(IC2)的一个输入端,所述第一光I禹(ICl)的一个输出端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的连接端连接所述电机(CNl)的一个输入端,所述第二光稱(IC2)的一个输出端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第四三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国良魏王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合欣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