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21779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1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棱镜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用于减轻因棱镜膜与其它膜层接触而造成的棱镜吸附问题。该棱镜膜包括:基材层和位于所述基材上的微结构棱镜,所述微结构棱镜包括第一微结构棱镜和第二微结构棱镜,且所述第一微结构棱镜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微结构棱镜的高度。通过第一微结构棱镜支撑与所述棱镜膜贴合的膜层,避免了第二微结构棱镜与其它膜层接触,从而减轻了因棱镜膜与其它膜层接触而造成的棱镜吸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同时还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具有上述棱镜膜。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同时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具有上述背光模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显示背光
,尤其涉及一种棱镜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液晶显示器是由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组成;而背光模组的好坏将影响液晶面板的显示效果。如图I所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110、反射片100、导光板120、扩散膜130、第一棱镜膜140、第二棱镜膜141、偏光片131。其中,反射片100、导光板120、扩散膜130、第一棱镜膜140、第二棱镜膜141、偏光片131依次设置,光源110设置于导光板120的至少ー个侧面,第一棱镜膜140、第二棱镜膜141位于扩散膜130和偏光片131之间,并贴合在一起,光线从扩散膜130射出后,经过第一棱镜膜140和第二棱镜膜141,可以使光线聚合,从而在一 定的视角范围内可以提闻光线的売度,有助于提闻液晶面板的成像质量。但是,第二棱镜膜141贴在第一棱镜膜140,偏光片131贴在第二棱镜膜141上,第一棱镜膜140上的尖角微结构棱镜和第二棱镜膜141上的尖角微结构棱镜因受到压カ而变形,从而产生棱镜吸附,而棱镜吸附会带来如摩尔纹、水波纹、光透过率低等问题。如图2a、图2b所示,在尖角微结构棱镜产生变形的区域,本应直通的光线产生折射,光线不再按照棱镜的出射规律射出,造成正视角度上光亮度下降,影响光透过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棱镜膜,用于减轻因棱镜膜与其它膜层接触而造成的棱镜吸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棱镜膜包括基材层和位于所述基材上的微结构棱镜,所述微结构棱镜包括第一微结构棱镜和第二微结构棱镜,且所述第一微结构棱镜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微结构棱镜的高度。从上述方案可知,当本技术中的棱镜膜上贴合有其它膜层时,靠第一微结构棱镜来支撑棱镜膜所贴合的膜层,第二微结构棱镜不会与所贴合的膜层接触,可以有效的减轻了因棱镜膜与其它膜层接触而造成的棱镜吸附问题。本技术同时还公开了ー种背光模组,采用具有上述技术方案中提到的棱镜月旲,可以提闻光线的売度,从而有助于提闻液晶面板的成像质量。另外,本技术同时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具有上述背光模组。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现有技术中棱镜膜与其它膜层接触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图2a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棱镜膜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棱镜的曲线母线的夹角的示意图;图5a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棱镜膜与其它膜层接触的结构示意图;图5b为图5a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另ー实施例中棱镜膜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200 :反射片;110、210 :光源;120、220 :导光板;130、230 :扩散膜;140、240 第一棱镜膜;141、241 :第二棱镜膜;131、231 :偏光片;10、11 :第一微结构棱镜;20、21 :第 ニ微结构棱镜。具体实施方式现有棱镜膜的微结构棱镜一般采用尖角微结构棱镜,当棱镜膜上贴合有其它膜层时,棱镜膜的尖角微结构棱镜因受到压カ而变形,从而产生棱镜吸附问题。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棱镜膜上的微结构棱镜包括第一微结构棱镜和第二微结构棱镜,且第一微结构棱镜的高度高于第二微结构棱镜的高度,当棱镜膜上贴合有其它膜层时,靠第一微结构棱镜来支撑所述棱镜膜上贴合的膜层,避免了第二微结构棱镜与其它膜层接触,从而减轻了因棱镜膜与其它膜层接触而造成的棱镜膜吸附问题。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參见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棱镜膜的结构示意图。该棱镜膜包括基材层和位于基材层上的微结构棱镜;其中,微结构棱镜包括第一微结构棱镜10和第二微结构棱镜20,并且第一微结构棱镜10的高度高于第二微结构棱镜20的高度。其中,第一微结构棱镜10与第二微结构棱镜20的高度差H为5unTl5um。第一微结构棱镜10的数量与第二微结构棱镜20的数量的比例为1:10。第一微结构棱镜10为曲面微结构棱镜,曲线母线的夹角X2为50° 150°。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曲线母线的夹角X2是指EG,FG线(EG,FG为与以O为圆心,以r为半径形成的圆的切线,切点为E,F)的夹角,CD为曲面高度h,角度Z EGF为曲线母线的夹角。第二微结构棱镜20为尖角微结构棱镜,相邻的两个尖角微结构棱镜的顶点之间的距离Pitch为35unT65um。尖角微结构棱镜的尖角Xl为30° 150°。如图5a、图5b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棱镜膜上贴合有其它膜层时,因第一微结构棱镜10的高度高于第二微结构棱镜20的高度,第一微结构棱镜10支撑所述棱镜膜上贴合的膜层,可以避免第二微结构棱镜20与其它膜层相接触,起到保护第二微结构棱镜20作用,从而使第二微结构棱镜20不被划伤,经过第二微结构棱镜20的光线按照棱镜的出射规律射出,而经过第一微结构棱镜10的光线折射基本也能达到90度,对正视角的光亮度影响甚微,也就是说,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棱镜膜基本不影响光透过率。參见图6,为本技术另ー实施例中棱镜膜的结构示意图。该棱镜膜包括基材层和位于基材层上的微结构棱镜;其中,微结构棱镜包括第一微结构棱镜11和第二微结构棱镜21 ;其中,第一微结构棱镜11为梯形微结构棱镜,第二微结构棱镜21为尖角微结构棱镜,并且第一微结构棱镜11的高度高于第二微结构棱镜21的高度。其中,第一微结构棱镜11与第二微结构棱镜21的高度差H为5unTl5um。第一微结构棱镜11的数量与第二微结构棱镜21的数量的比例为1:2。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棱镜10为曲面微结构棱镜,第二微结构棱镜20为尖角微结构棱镜,并且第一微结构棱镜10的数量与第二微结构棱镜20的数量的比例为I : 10 ;或,第一微结构棱镜11为梯形微结构棱镜,第二微结构棱镜21为尖角微结构棱镜, 第一微结构棱镜11的数量与第二微结构棱镜21的数量的比例为1:2。但不限于此,第一微结构棱镜可为以下任意ー种或其组合曲面微结构棱镜、梯形微结构棱镜、尖角微结构棱镜;第二微结构棱镜可为以下任意ー种或其组合曲面微结构棱镜、梯形微结构棱镜、尖角微结构棱镜。例如第一微结构棱镜为梯形微结构棱镜,第二微结构棱镜为尖角微结构棱镜和曲面微结构棱镜的组合,即第二微结构棱镜为尖角微结构棱镜和曲面微结构棱镜两个为一组的组合;如果第一微结构棱镜的数量与第二微结构棱镜的数量的比例为1:10,即当第一微结构棱镜的数量为I个时,则第二微结构棱镜的数量为10组尖角微结构棱镜和曲面微结构棱镜的组合。因此,在不影响光效的情况下,第一微结构棱镜的数量与第二微结构棱镜的数量的比例还可以有其它比值,较佳地,第一微结构棱镜的数量与第二微结构棱镜的数量的比例为1:2 1:10。从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实施例中棱镜膜的微结构棱镜包括第一微结构棱镜和第二微结构棱镜,且第一微结构棱镜的高度高于第二微结构棱镜的高度,当棱镜膜上贴合有其它膜层时,靠第一微结构棱镜来支撑所述棱镜膜上贴合的膜层,避免了第二微结构棱镜与其它膜层接触,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棱镜膜,减轻了因棱镜膜与其它膜层接触而造成的棱镜膜吸附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棱镜膜,包括:基材层和位于所述基材层上的微结构棱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棱镜包括第一微结构棱镜和第二微结构棱镜,且所述第一微结构棱镜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微结构棱镜的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棱镜膜,包括基材层和位于所述基材层上的微结构棱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棱镜包括第一微结构棱镜和第二微结构棱镜,且所述第一微结构棱镜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微结构棱镜的高度。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棱镜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结构棱镜与所述第二微结构棱镜的高度差为5unTl5um。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棱镜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结构棱镜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微结构棱镜的数量的比例为1:2 1 10。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棱镜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结构棱镜为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曲面微结构棱镜、梯形微结构棱镜、尖角微结构棱镜。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棱镜膜,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红燕陈雅娟杨康王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