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铁隧道通信系统施工作业梯车,包括梯子主体和安装在梯子主体上端且沿地铁隧道壁滑动的第一滑轮组,以及安装在梯子主体下端且沿地铁钢轨滑动的第二滑轮组和第三滑轮组;第一滑轮组由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组成,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对称设置且均与地铁隧道壁相垂直;第二滑轮组由第三滑轮和第四滑轮组成,第三滑轮和第四滑轮对称设置且均沿地铁钢轨的上端滑动;第三滑轮组由第五滑轮和第六滑轮组成,第五滑轮和第六滑轮对称设置且均沿靠近地铁隧道壁一侧的地铁钢轨侧面滑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方便,便于运输,移动灵活稳定,方便施工作业人员上下,同时车身小巧,可确保施工作业人员的操作安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梯车,尤其是涉及一种地铁隧道通信系统施工作业梯车。
技术介绍
地铁隧道壁上弱电电缆支架安装位置最低点距隧道底部2810mm,泄漏电缆安装在隧道底部4000mm以上,在进行支架定位、卡具定位、画线时均使用梯子操作,但进入隧道壁打眼、安装阶段时,必须使用相对稳定、安全的平台进行施工操作。由于施工作业面在整个隧道,因此不适合搭设固定平台,而移动平台一般在水平地面使用,不适宜是在地铁隧道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地铁隧道通信系统施工作业梯车,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方便,便于运输,移动灵活稳定,方便施工作业人员上下,同时车身小巧,可确保施工作业人员的操作安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铁隧道通信系统施工作业梯车,其特征在干包括梯子主体和安装在所述梯子主体上端且沿地铁隧道壁滑动的第一滑轮组,以及安装在所述梯子主体下端且沿地铁钢轨滑动的第二滑轮组和第三滑轮组;所述第一滑轮组由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组成,所述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对称设置且均与地铁隧道壁相垂直;所述第二滑轮组由第三滑轮和第四滑轮组成,所述第三滑轮和第四滑轮对称设置且均沿地铁钢轨的上端滑动;所述第三滑轮组由第五滑轮和第六滑轮组成,所述第五滑轮和第六滑轮对称设置且均沿靠近地铁隧道壁ー侧的地铁钢轨侧面滑动。上述的地铁隧道通信系统施工作业梯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子主体的上端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一防护栏和第二防护栏,所述第一防护栏和第二防护栏对称设置。上述的地铁隧道通信系统施工作业梯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子主体包括倾斜设置的架体,所述架体的顶部为操作平台,所述第一防护栏和第二防护栏对称设置在所述操作平台的两侧;所述架体的下端固定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为L形安装架,所述第三滑轮和第五滑轮均安装在安装架的一端,所述第三滑轮和第五滑轮垂直设置;所述第四滑轮和第六滑轮均安装在安装架的另一端,所述第四滑轮和第六滑轮垂直设置。上述的地铁隧道通信系统施工作业梯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上横向安装有便于作业人员上下的横担,所述横担的数量为多根,多根所述横担均匀设置。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I、结构简単、设计合理且使用方便。2、车身小巧,组装方便,便于运输。3、通过在梯子主体上安装第一滑轮组、第二滑轮组和第三滑轮组,使得作业梯车移动灵活稳定。4、通过在架体上横向安装横担,方便施工作业人员上下架体。5、由于架体倾斜设置,决定了作业梯车的车身重心较低,保证作业梯车在地铁隧道内稳定移动。6、通过在架体的顶部操作平台两侧设置防护栏,确保施工作业人员操作安全。7、该作业梯车适合地铁隧道打眼安装作业,移动灵活,可满足整个地铁隧道内作业需要,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ー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附图标记说明I一第一滑轮;2—第二滑轮; 3—第三滑轮;4 一第四滑轮;5—第五滑轮; 6—第六滑轮;7—第一防护栏; 8—第二防护栏; 9—架体;10—地铁隧道壁; 11 一地铁钢轨;12—安装架;13—横担。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和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梯子主体和安装在所述梯子主体上端且沿地铁隧道壁10滑动的第一滑轮组,以及安装在所述梯子主体下端且沿地铁钢轨11滑动的第ニ滑轮组和第三滑轮组;所述第一滑轮组由第一滑轮I和第二滑轮2组成,所述第一滑轮I和第二滑轮2对称设置且均与地铁隧道壁10相垂直;所述第二滑轮组由第三滑轮3和第四滑轮4组成,所述第三滑轮3和第四滑轮4对称设置且均沿地铁钢轨11的上端滑动;所述第三滑轮组由第五滑轮5和第六滑轮6组成,所述第五滑轮5和第六滑轮6对称设置且均沿靠近地铁隧道壁10 —侧的地铁钢轨11侧面滑动。如图I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梯子主体的上端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一防护栏7和第二防护栏8,所述第一防护栏7和第二防护栏8对称设置;第一防护栏7和第二防护栏8的设置为保证施工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如图I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梯子主体包括倾斜设置的架体9,所述架体9的顶部为操作平台,所述第一防护栏7和第二防护栏8对称设置在所述操作平台的两侧;所述架体9的下端固定有安装架12,所述安装架12为L形安装架,所述第三滑轮3和第五滑轮5均安装在安装架12的一端,所述第三滑轮3和第五滑轮5垂直设置;所述第四滑轮4和第六滑轮6均安装在安装架12的另一端,所述第四滑轮4和第六滑轮6垂直设置。实际安装吋,架体9的倾斜角度一般为60度左右。如图I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架体9上横向安装有便于作业人员上下的横担13,所述横担13的数量为多根,多根所述横担13均匀设置;横担13方便作业人员上下架体9。使用时,将作业梯车放置在地铁钢轨11上,使得第一滑轮I和第二滑轮2紧靠在地铁隧道壁10上,第三滑轮3和第四滑轮4均紧靠在地铁钢轨11的上端,第五滑轮5和第六滑轮6均紧靠在地铁钢轨11的侧壁上;根据列车在地铁钢轨上行驶原理,保证作业梯车平稳地在地铁钢轨上移动。由于作业梯车的下端有垂直设置的第三滑轮3和第五滑轮5以及垂直设置的第四滑轮4和第六滑轮6,因此可确保位于地铁钢轨11正上方的第三滑轮3和第四滑轮4不会左右移动而滑出地铁钢轨11,有效防止了脱轨事件的发生,保证施工时作业人员的安全;而第一滑轮I和第二滑轮2是使整个作业梯车灵活地在地铁隧道内移动。该作业梯车在施工的同时还可以运输部分弱电电缆支架及漏缆夹具等,減少作业人员往返搬运材料的次数,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施工效率。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限制,凡是根 据本技术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铁隧道通信系统施工作业梯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梯子主体和安装在所述梯子主体上端且沿地铁隧道壁(10)滑动的第一滑轮组,以及安装在所述梯子主体下端且沿地铁钢轨(11)滑动的第二滑轮组和第三滑轮组;所述第一滑轮组由第一滑轮(1)和第二滑轮(2)组成,所述第一滑轮(1)和第二滑轮(2)对称设置且均与地铁隧道壁(10)相垂直;所述第二滑轮组由第三滑轮(3)和第四滑轮(4)组成,所述第三滑轮(3)和第四滑轮(4)对称设置且均沿地铁钢轨(11)的上端滑动;所述第三滑轮组由第五滑轮(5)和第六滑轮(6)组成,所述第五滑轮(5)和第六滑轮(6)对称设置且均沿靠近地铁隧道壁(10)一侧的地铁钢轨(11)侧面滑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铁隧道通信系统施工作业梯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梯子主体和安装在所述梯子主体上端且沿地铁隧道壁(10)滑动的第一滑轮组,以及安装在所述梯子主体下端且沿地铁钢轨(11)滑动的第二滑轮组和第三滑轮组;所述第一滑轮组由第一滑轮(I)和第二滑轮(2 )组成,所述第一滑轮(I)和第二滑轮(2 )对称设置且均与地铁隧道壁(10 )相垂直;所述第二滑轮组由第三滑轮(3)和第四滑轮(4)组成,所述第三滑轮(3)和第四滑轮(4)对称设置且均沿地铁钢轨(11)的上端滑动;所述第三滑轮组由第五滑轮(5)和第六滑轮(6)组成,所述第五滑轮(5)和第六滑轮(6)对称设置且均沿靠近地铁隧道壁(10)—侧的地铁钢轨(11)侧面滑动。2.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地铁隧道通信系统施工作业梯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子主体的上端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一防护栏(7)和第二防护栏(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高鹏,张伟生,尤三伟,王小明,金万寿,赵峰,郭新伟,高亚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