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隔震橡胶支座,包括叠层橡胶支座、预埋组件和连接板。连接板用于连接叠层橡胶支座和预埋组件,还包括设置于连接板上的第一摩擦副和设置于叠层橡胶支座上的第二摩擦副,第一摩擦副和第二摩擦副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水平变形超出预期标准时能够发生相对滑移运动。可知,在叠成橡胶支座的水平变形小于极限变形时,其发挥变形可恢复的隔震功能,一旦水平变形超出预期标准,则第一摩擦副和第二摩擦副在预定位移量内发生相对滑移运动,产生滑动摩擦力,为叠成橡胶支座提供附加位移和耗能能力;从而使得巨大的变形扭转力不直接作用在叠层橡胶支座上,给其足够的时间来恢复到原始位置,使其免受破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减震
,特别涉及一种隔震橡胶支座。
技术介绍
传统的隔震技术是通过设置柔性隔震层以延长结构自振周期,避开地震能量集中的频率范围,达到有效降低地震对结构的破坏、保护结构的安全的目的。现有技术中,采用隔震橡胶支座来进行隔震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手段。隔震橡胶支座在减少水平地震作用的同时,自身也会产生较大的变形,而地震是一种强烈的随机性振动,在遭遇强烈地震或者超预期水准的地震的作用下,隔震橡胶支座的变形可能会超出其允许的极限变形,从而导致隔震橡胶支座破坏与隔震失效,继而引起结构破坏。因此,如何对现有技术中的隔震橡胶支座进行改进,提供一种在小于极限变形时 发挥变形可恢复的隔震功能,在超预期标准的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护自身不受破坏的隔震橡胶支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震橡胶支座,该隔震橡胶支座能够在小于极限变形时发挥变形可恢复的隔震功能,在超预期标准的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护自身不受破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隔震橡胶支座,包括叠层橡胶支座预埋组件和连接板;所述预埋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叠层橡胶支座下方的和下部工程结构相连的下预埋组件和设置在所述叠层橡胶支座上方的和上部工程结构相连的上预埋组件;所述连接板包括连接所述叠层橡胶支座和所述下预埋组件的下连接板和连接所述叠层橡胶支座和所述上预埋组件的上连接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连接板和/或所述下连接板和叠层橡胶支座之间的摩擦副,所述摩擦副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的第一摩擦副和设置于所述叠层橡胶支座上的第二摩擦副,所述第一摩擦副和第二摩擦副在水平变形超出预期标准时能够发生相对滑移运动。优选地,上述隔震橡胶支座中,所述第一摩擦副为不锈钢板,所述第二摩擦副为耐磨板。优选地,上述隔震橡胶支座中,所述第一摩擦副为耐磨板,所述第二摩擦副为不锈钢板。优选地,上述隔震橡胶支座中,所述不锈钢板和所述耐磨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螺栓的剪切力应小于所述叠层橡胶支座的水平极限剪切力。优选地,上述隔震橡胶支座中,所述不锈钢板固定设置在所述上连接板的下方;所述耐磨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叠层橡胶支座的上方。优选地,上述隔震橡胶支座中,所述不锈钢板焊接在所述上连接板的下方。优选地,上述隔震橡胶支座中,所述叠层橡胶支座的上方设置有凹形封板,所述耐磨板通过下部内嵌在所述凹形封板内设置在所述叠层橡胶支座的上方。优选地,上述隔震橡胶支座中,所述上连接板上设置有限位模块,所述耐磨板可在所述限位模块限定的范围内滑动。优选地,上述隔震橡胶支座中,所述限位模块为限位钢块。优选地,上述隔震橡胶支座中,所述限位模块为弹性限位模块。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隔震橡胶支座,包括叠层橡胶支座、预埋组件和连接板。其中预埋组件包括设置在叠层橡胶支座下方的和下部工程结构相连的下预埋组件和设置在叠层橡胶支座上方的和上部工程结构相连的上预埋组件;连接板包括连接所述叠层橡胶支座和所述下预埋组件的下连接板和连接所述叠层橡胶支座和所述上预埋组件的上连接板。还 包括设置在上连接板和/或下连接板和叠层橡胶支座之间的摩擦副,该摩擦副包括设置于连接板上的第一摩擦副和设置于叠层橡胶支座上的第二摩擦副,第一摩擦副和第二摩擦副在水平变形超出预期标准时能够发生相对滑移运动。可知,在叠成橡胶支座的水平变形小于极限变形时,其发挥变形可恢复的隔震功能,一旦水平变形超出预期标准,则第一摩擦副和第二摩擦副在预定位移量内发生相对滑移运动,产生滑动摩擦力,为叠成橡胶支座提供附加位移和耗能能力;从而使得巨大的变形扭转力不直接作用在叠层橡胶支座上,给其足够的时间来恢复到原始位置,使其免受破坏,震后简单更换一些小的连接零部件还能继续使用,维护变得经济实用简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技术提供的隔震橡胶支座的剖视图;图2为图I中隔震橡胶支座的俯视图;上图中,附图标记和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I叠层橡胶支座;21下预埋组件;22上预埋组件;31下连接板;32上连接板;4不锈钢板;5耐磨板;6螺栓;7凹形封板;8限位模块。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隔震橡胶支座,该隔震橡胶支座,在小于极限变形时发挥变形可恢复的隔震功能,在超预期标准的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护自身不受破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I和图2,图I为本技术提供的隔震橡胶支座的剖视图;图2为图I中隔震橡胶支座的俯视图。如图I所示,本技术提供的隔震橡胶支座,包括叠层橡胶支座I、预埋组件和连接板。其中预埋组件包括设置在叠层橡胶支座I下方的和下部工程结构相连的下预埋组件21和设置在叠层橡胶支座I上方的和上部工程结构相连的上预埋组件22 ;连接板包括连接叠层橡胶支座I和下预埋组件21的下连接板31和连接叠层橡胶支座I和上预埋组件22的上连接板32。还包括设置在上连接板和/或下连接板和叠层橡胶支座之间的摩擦副,该摩擦副包括设置于连接板上的第一摩擦副和设置于叠层橡胶支座上的第二摩擦副,第一摩擦副和第二摩擦副在水平变形超出预期标准时能够发生相对滑移运动。可知,在叠成橡胶支座I的水平变形小于极限变形时,其发挥变形可恢复的隔震功能,一旦水平变形超出预期标准,则第一摩擦副和第二摩擦副在预定位移量内发生相对滑移运动,产生滑动摩擦力,为叠成橡胶支座提供附加位移和耗能能力;从而使得巨大的变形扭转力不直接作用在叠层橡胶支座I上,给其足够的时间来恢复到原始位置,使其免受破坏,震后简单更换一些小的连接零部件还能继续使用,维护变得经济实用简便。可知,上述第一摩擦副和第二摩擦副的作用在于,当水平变形超出预期标准时发生相对滑移运动,使得连接板和叠层橡胶支座I之间的连接断开,从而保护叠层橡胶支座I 不受破坏。可知上述摩擦副在选取时,一方面需要有较大的耐磨强度,另一方面还需要有相对较小的摩擦系数。因此,本技术中选取第一摩擦副为不锈钢板4,第二摩擦副为耐磨板5。当然也并不局限于上述形式,还可以选取第一摩擦副为耐磨板5,第二摩擦副为不锈钢板4。同样能够达到上述技术效果。具体地,上述不锈钢板4和耐磨板5通过螺栓6固定连接在一起,而且螺栓6的剪切力应小于叠层橡胶支座I的水平极限剪切力,这样便能保证在遇到较大的剪切力的时候,首先是螺栓6被剪切力剪断,从而不锈钢板4和耐磨板5便不受螺栓6的限制,可以发生相对的滑动。起到滑移隔震的作用。可知,上述摩擦副设置于连接板和叠层橡胶支座I之间,可知,连接板又包括上连接板32和下连接板31,分别位于叠层橡胶支座I的上方和下方。即上述摩擦副的设置位置并不局限,可以设置在上连接板32和叠层橡胶支座I之间,也可以设置在下连接板31和叠层橡胶支座I之间。本技术设置在上连接板32和叠层橡胶支座I之间,具体地,摩擦副包括不锈钢板4和耐磨板5,不锈钢板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隔震橡胶支座,包括叠层橡胶支座(1)、预埋组件和连接板;所述预埋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叠层橡胶支座(1)下方的和下部工程结构相连的下预埋组件(21)和设置在所述叠层橡胶支座(1)上方的和上部工程结构相连的上预埋组件(22);所述连接板包括连接所述叠层橡胶支座(1)和所述下预埋组件(21)的下连接板(31)和连接所述叠层橡胶支座(1)和所述上预埋组件(21)的上连接板(3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连接板(32)和/或所述下连接板(31)和叠层橡胶支座(1)之间的摩擦副,所述摩擦副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的第一摩擦副和设置于所述叠层橡胶支座(1)上的第二摩擦副,所述第一摩擦副和第二摩擦副在水平变形超出预期标准时能够发生相对滑移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震橡胶支座,包括叠层橡胶支座(I)、预埋组件和连接板;所述预埋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叠层橡胶支座(I)下方的和下部工程结构相连的下预埋组件(21)和设置在所述叠层橡胶支座(I)上方的和上部工程结构相连的上预埋组件(22);所述连接板包括连接所述叠层橡胶支座(I)和所述下预埋组件(21)的下连接板(31)和连接所述叠层橡胶支座(I)和所述上预埋组件(21)的上连接板(32);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连接板(32)和/或所述下连接板(31)和叠层橡胶支座(I)之间的摩擦副,所述摩擦副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的第一摩擦副和设置于所述叠层橡胶支座(I)上的第二摩擦副,所述第一摩擦副和第二摩擦副在水平变形超出预期标准时能够发生相对滑移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隔震橡胶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副为不锈钢板(4),所述第二摩擦副为耐磨板(5)。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隔震橡胶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副为耐磨板(5),所述第二摩擦副为不锈钢板(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震橡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平,宁响亮,郭红锋,庾光忠,周函宇,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