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卧式蓄热式高效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04076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0 23: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卧式蓄热式高效热交换器,卧式圆筒壳体(20)的内壁设有隔热保温层(14),卧式圆筒壳体(20)内部用隔板分隔成六个相等的轴向腔体:第一腔体(1)、第二腔体(2)、第三腔体(3)、第四腔体(4)、第五腔体(5)和第六腔体(6),轴向腔体内均填充有蓄热体,转轴(11)上安装有二个分别与轴向腔体的两端对应连接的转子(12),每个所述的转子(12)上设有三个周向相间设置的气套(19),转子把通道分为两部分。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使重量较大蓄热室静止不动,极限回收烟气的余热,显著提高系统的热效率的卧式蓄热式高效热交换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蓄热式换热装置,利用各种工业炉窑烟道内高温烟气的热量来预热助燃空气。一个填满蓄热体的筒体与两端由伺服电机带动的两组气套装置实现了烧嘴连续提供热风和排出冷却烟气的蓄热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我国能源的紧张与短缺已成定局,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工业炉能源利用率普遍偏低,现在有一些锻造加热炉,由于工艺操作的特点,大部分锻造用加热炉的出炉废气温度均高于1000°c,因没有适合长期使用的高效余热回收装置,废气热损失很大,以至炉子的热效率仅为5% 10%,从而造成燃料的极大浪费。在我国钢铁企业中,热工设备上普遍采用的空气预热装置多数是普通金属换热器,长期使用温度在700 800°C,空气预 热温度为400 500°C。换热器效率在50% 60%左右。大量的烟气余热得不到充分利用,热工设备的燃耗水平普遍高于国外同等设备。围绕加热炉的进一步节能降耗问题,国内热工界曾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其中,“余热全自回收”和“三高一低”的观点曾引起热工界的普遍关注。“余热全自回收”是指使用高效换热器把废气温度降到200°C以下,同时强化炉子绝热,以减少炉子其它各项热损失;“三高一低”是指对炉子实施“高炉温”、“高烟温”操作,同时对烟气实行“高效余热回收”和在炉子上使用“低惰性”材料。这两种设想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单体热工设备节能研究的发展方向。其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有可靠的高效余热回收装置。但苦于没有完全满足要求的热交换装置,均未能得以很好地实现。蓄热式热交换技术为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型节能技术,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高效节能,平均节能率在现有基础上可再提高30% ;与此相应的高温燃烧技术,不仅提高了燃料的燃烧效率,更有效地开辟了低热值燃料的合理利用途径。蓄热式热交换技术的应用,其意义为不仅在最大程度上节省了燃料,而且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量,满足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陶瓷质换热器以蓄热形式问世,随后换热形式很快地发展。原因是陶质换热器耐高温,空气预热温度高,应用后节能效果显著,在烟气温度为1000 1250°C时,可把空气预热到900 1000°C。采用蓄热式热交换器,炉膛的排烟温度不再受热交换器的材质限制,可以实现高温排烟,相应地助燃空气的高温预热成为可能。张法波.填充球蓄热室热过程仿真及优化设计.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07.胡彦帮,燃高炉煤气的高效加热炉.冶金能源,1988,7 (6) :9-16.张先跃等,关于工业加热炉发展方向的探讨.工业炉,1990,2,3.李朝祥.蓄热式热交换技术的应用与展望.冶金能源,2004, 23(2) :45 49.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重量较大蓄热室静止不动,极限回收烟气的余热,显著提高系统的热效率的卧式蓄热式高效热交换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卧式蓄热式高效热交换器,卧式圆筒壳体的内壁设有隔热保温层,所述的卧式圆筒壳体内部用隔板分隔成六个相等的轴向腔体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第四腔体、第五腔体和第六腔体,所述的轴向腔体内均填充有蓄热体,所述的轴向腔体的两端设有打孔挡板用来固定蓄热体,所述的卧式圆筒壳体的一端设有第一排气管和第一进气管,另一端设有第二排气管和第二进气管,在所述的卧式圆筒壳体内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导流管,一个导流管与所述的第一进气管连接,另一个所述的导流管与所述的第二排气管连接,所述的导流管均设有与所述的卧式圆筒壳体内腔连通的气孔,所述的卧式圆筒壳体内设有由电动机带动的转轴,所述的转轴上安装有二个分别与所述的轴向腔体的两端对应连接的转子,每个所述的转子上设有三个周向相间设置的气套,所述的转子在一个相位时三个所述的气套的内部连接所述的第一排气管、第二进气管与相间的三个所述的轴向腔体,三个相间的所述的气套之间连接所述的导流管与另三个相间的所述的轴向腔体,所述的转子旋转60°到另一个相位时三个所述的气套的内部连接所述的第一排气管、第二进气管与另三个相间的所述的轴向腔体,三个相间的所述的气套之间连接所述的导流管与三个相间的所述的轴向腔体,所述的转子、所述的气套与所述的卧式圆筒壳体之间由密封装置密封。 所述的卧式圆筒壳体的下部安置有可使所述的卧式圆筒壳体倾斜一定角度、便于蓄热体更换的液压倾斜装置。所述的蓄热体根据不同的烟气品质分为陶瓷球和陶瓷蜂窝体。所述的电动机为伺服电机,所述的电动机带动转子的旋转方式为来回摆动。烟气的所述的第一进气管和空气的所述的第一排气管设在所述的卧式圆筒壳体的同一端。所述的打孔挡板通过螺栓与所述的卧式圆筒壳体固定在一起,拆卸方便。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卧式蓄热式高效热交换器,转子把通道分为两部分,前半个周期烟气由第一进气管进入导流管经气孔进入转子穿过挡板进入一、三、五腔体加热蓄热体;空气由第二进气管进入另外通道穿过打孔挡板流经二、四、六腔体中已经加热的蓄热体吸收热量;冷却后的烟气由第二排气管排出,被加热的空气由第一排气管进入烧嘴提供热风;下半周期开始时,电动机带动转子旋转60°,这时烟气从第一进气管进入通过转子流经刚才空气流过的通道进入二、四、六腔体加被空气冷却的蓄热体,空气由第二进气管进入流经另外通道进入一、三、五腔体吸收烟气加热过的蓄热体;冷却后的烟气由第二排气管排出,加热后的空气由第一排气管计入烧嘴,实现连续提供热风。该换热器采用中间填满蓄热体的卧式圆筒壳体固定不动,通过两端的伺服电机带动质量很轻的转子实现冷热气体交替经过蓄热体实现换热,伺服电机带动转子的旋转方式是来回摆动,由于转子质量轻,所以可以实现快速、轻巧的切换;避免了传统的用电机直接带动蓄热筒体转动的耗能大、有噪音,调节不灵活的缺点;该专利技术转子的旋转方式为来回摆动,这样避免了在同一方向上持续转动所造成的累积误差。本专利技术在卧式圆筒壳体下部安装有液压倾斜装置,便于蓄热体的更换;由于烟气的进口和空气的出口在同一端,所以每次维修只需更换高温端的蓄热体。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I、一种新型的连续蓄热式换热设器,它采用电动机带动气体换向装置中质量很轻的转子旋转,而进、出气管与蓄热装置静止不动实现冷热流体交替流经蓄热体;2、实现了烧嘴连续供热风,并排出冷却后的烟气;在烟气温度在1000 1200°C它可将空气预热到900 1100°C,降低排烟温度至200 300°C左右,回收烟气预热75 90% ;3、换向阀操作迅速、轻便,可在换向的同时连续提供预热的助燃空气,克服了传统换向蓄热室同时需要两套烧嘴而引入时炉膛改动大的缺点;4、预热的高温空气可以直接经烧嘴喷入炉膛助燃,这样既提高了系统的燃烧效率,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节能降耗,同时也改善环境。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是一种使重量较大蓄热室静止不动,极限回收烟气的余热,显著提高系统的热效率的卧式蓄热式高效热交换器。附图说明 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沿图I中A-A线剖示图。图4沿图I中D-D线剖示图。图5是转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蓄热体陶瓷球结构示意图。图7是蓄热体陶瓷蜂窝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I、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卧式圆筒壳体20的内壁设有隔热保温层14,卧式圆筒壳体20内部用隔板分隔成六个相等的轴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卧式蓄热式高效热交换器,其特征是:卧式圆筒壳体(20)的内壁设有隔热保温层(14),所述的卧式圆筒壳体(20)内部用隔板分隔成六个相等的轴向腔体:第一腔体(1)、第二腔体(2)、第三腔体(3)、第四腔体(4)、第五腔体(5)和第六腔体(6),所述的轴向腔体内均填充有蓄热体,所述的轴向腔体的两端设有用来固定蓄热体的打孔挡板(13),所述的卧式圆筒壳体(20)的一端设有第一排气管(7)和第一进气管(8),另一端设有第二排气管(9)和第二进气管(10),在所述的卧式圆筒壳体(20)内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导流管(15),一个导流管与所述的第一进气管(8)连接,另一个所述的导流管(15)与所述的第二排气管(9)连接,所述的导流管(15)均设有与所述的卧式圆筒壳体(20)内腔连通的气孔(16),所述的卧式圆筒壳体(20)内设有由电动机(17)带动的转轴(11),所述的转轴(11)上安装有二个分别与所述的轴向腔体的两端对应连接的转子(12),每个所述的转子(12)上设有三个周向相间设置的气套(19),所述的转子(12)在一个相位时三个所述的气套(19)的内部连接所述的第一排气管(7)、第二进气管(10)与相间的三个所述的轴向腔体,三个相间的所述的气套(19)之间连接所述的导流管(15)与另三个相间的所述的轴向腔体,所述的转子(12)旋转60°到另一个相位时三个所述的气套(19)的内部连接所述的第一排气管(7)、第二进气管(10)与另三个相间的所述的轴向腔体,三个相间的所述的气套(19)之间连接所述的导流管(15)与三个相间的所述的轴向腔体,所述的转子(12)、所述的气套(19)与所述的卧式圆筒壳体(20)之间由密封装置密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红杰周孑民母福生熊宏志杨万青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