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附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99552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0 0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吸附塔,包括给料仓,通过分布管与所述给料仓相连通的塔体,其中:所述塔体内腔具有进气室和出气室以及位于两者之间,且相通的脱硫室和脱硝室,所述脱硫室通过入口百叶窗与所述进气室相连通,所述脱硝室通过出口格栅与所述出气室相连通,该吸附塔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脱硝室的进气侧的通氨管道,所述通氨管道的喷气孔朝向所述出气室的方向。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吸附塔在保证脱硫脱硝的同时,降低了氨气的消耗,进而降低了脱硫脱硝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活性炭脱硫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实现脱硫脱硝一体化的吸附塔
技术介绍
为了解决冶金烧结球团烟气污染问题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而促进环保节约型社会及社会可持续的发展,采用活性炭对烟气进行处理是当前最先进的解决方式之一。活性炭烟气净化技术是以活性炭作为催化剂,脱除烟气中的S02、NOx等有害气体,进而降低烟气对大气的污染,同时实现硫的回收利用。净化工艺主要包括硫吸收、硫解析和硫回收三个处理过程。具体工艺如下烟气经增压风机进入吸附塔,在吸附塔内烟气中的有害成分在活性炭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粉尘、二噁英及生成的硫酸盐吸附在活 性炭的孔隙里,NOx分解成无害的N2,最终实现了烟气中S02、N0x等有害气体的脱除。我们知道活性炭对有害物质的吸附都有一定的饱和度,吸附饱和后的活性炭从吸附塔底部排出,经输料机输送到解析塔的顶部,由解析塔的顶部注入解析塔,在解析塔中,活性炭吸附的有害物质在高温下发生分解,高浓度S02气体被释放出来得以回收利用,而重获活性的活性炭通过解析塔的底部排出经振动筛除去细小颗粒后由输料机输送到吸附塔顶部重新注入吸附塔内进行循环利用。请参考附图1,该图示出了现有技术的一种脱硫脱硝的吸附塔的结构。该设备在工作的过程中,烟气进入相互串联的两个吸附塔02,活性炭03通过给料装置01进入到吸附塔02内,烟气通过第一个吸附塔脱去硫后,再通入第二个吸附塔中,在两个吸附塔之间设置有通氨气的管子,氨气混合脱硫后的烟气进入到第二吸附塔中对烟气进行脱硝,实现脱硫脱硝的活性炭经过出料装置04被排出,但是该种方式的脱硫脱硝过程中需要建立两个吸附塔,增大了设备的占用空间,同时设置两个塔体增加了生产成本。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请参考附图2,该图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吸附塔结构,活性炭003通过给料装置001进入到吸附塔的塔体002内,工作过程中在向吸附塔通入烟气的同时也通入氨气,实现脱硫脱硝同时进行,最终活性炭通过出料装置004,该种吸附塔降低了成本,同时减小的设备的占用空间。但是,在向吸附塔中通入氨气和烟气的过程中,氨气会与烟气中的硫氧化物进行反应,最终导致消耗了大量的氨气,导致了脱硫脱硝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氨气,进而提高了脱硫脱硝的成本。综上所述,如何解决现有的脱硫脱硝的同时进行导致的烟气对氨气的大量消耗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吸附塔,保证了单塔脱硫脱硝的同时降低了氨气的消耗,进而降低了脱硫脱硝的成本。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吸附塔,包括塔体,其中所述塔体内腔具有进气室和出气室以及位于两者之间,且相通的脱硫室和脱硝室,所述脱硫室通过入口百叶窗与所述进气室相连通,所述脱硝室通过出口格栅与所述出气室相连通,该吸附塔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脱硝室的进气侧的通氨管道,所述通氨管道的喷气孔朝向所述出气室的方向。优选的,上述吸附塔中,所述进气室位于所述塔体的中心,所述脱硫室和脱硝室均为两个,且均对称布置在所述进气室的两侧。优选的,上述吸附塔中,所述脱硫室通过带孔隔板至少隔成沿烟气方向上的多层活性炭脱硫层,所述脱硝室也通过带孔隔板至少隔成沿烟气方向上的多层活性炭脱硝层。优选的,上述吸附塔中,所述活性炭脱硫层的数量为2层或者3层,所述活性炭脱硝层的数量为2层或者3层。优选的,上述吸附塔中,所述塔体具有两个进料口,且分别分布在所述进气室的两侦h所述塔体具有两个出料锥形斗,分别为第一出料锥形斗和第二出料锥形斗,所述第一出 料锥形斗连通所述进气室两侧的脱硫室,所述第二出料锥形斗连通进气室两侧的脱硝室,所述第一出料锥形斗和第二出料锥形斗的出料口均设置有转速可调的排料辊。优选的,上述吸附塔中,还包括通过分布管与所述塔体内腔相连通的给料仓。优选的,上述吸附塔中,所述给料仓包括仓体和与所述仓体的进料口相对的第一锥形导流块,所述仓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多条自所述仓体的顶部向底部螺旋延伸的溜槽,所述第一锥形导流块与仓体的内壁之间形成与所述溜槽的进口相对的导流缝,所述仓体的底部设置有多个用于与所述吸附塔的分布管相连通,且与所述溜槽的出口相衔接的出料孔。优选的,上述吸附塔中,还包括横截面积较大的一端位于所述仓体的底部的第二锥形导流块,所述出料孔沿所述第二锥形导流块的底部边缘分布。优选的,上述吸附塔中,所述第一锥形导流块的导流面上设置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与所述溜槽的进口衔接。优选的,上述吸附塔中,所述仓体具有由底部内凹形成的锥形导流凸起,所述锥形导流凸起的锥顶与所述第一锥形导流块相对,所述出料孔沿所述锥形导流凸起的底部边缘分布。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附塔在工作的过程中,活性炭进入到塔体内,烟气通过进气室进入到塔体内,通过入口百叶窗进入到脱硫室中进行脱硫,烟气中的硫氧化物被脱硫室中的活性炭吸附后,烟气进入到脱硝室中,由脱硝室进气侧的通氨管道通入氨气,氨气结合脱硝室中的活性炭对烟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去除,本专利将脱硫脱硝结合在一个塔体内进行去除,保证了脱硫脱硝的前提下,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硫氧化物对通入氨气的影响,降低了氨气的消耗量,进而降低了脱硫脱硝的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脱硫脱硝的吸附塔的结构示意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另一种脱硫脱硝的吸附塔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吸附塔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吸附塔的塔体的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吸附塔的塔体的另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A-A向剖视图;图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吸附塔的给料仓的结构示意图。上图I-图7中进料装置01、吸附塔02、活性炭03、出料装置04 ; 进料装置001、吸附塔002、活性炭003、出料装置004 ;第一输料机I、第一倾斜段2、第二倾斜段3、给料仓4、塔体5、烟气出口 6、烟气进口 7、出料口 8、第二输料机9、分布管10 ;进料装置21、通氨管道22、喷气孔221、带孔隔板23、入口百叶窗24、出口格栅25、活性炭脱硝层26、活性炭脱硫层27、进气室28、出料口 29、出料口 210、出气室101。进料装置11、通氨管道12、喷气孔121、带孔隔板13、入口百叶窗14、出口格栅15、活性炭脱硝层16、活性炭脱硫层17、进气室18、出料口 19、出料口 110、出气室111 ;进料口 41、仓体42、溜槽43、第二锥形导流块44、第一锥形导流块45、出料孔46。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吸附塔,保证了脱硫脱硝的同时降低了氨气的消耗,进而降低了脱硫脱硝的成本。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附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附塔,包括进料溜槽、给料仓4、分布管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附塔,包括塔体,其中:所述塔体内腔具有进气室和出气室以及位于两者之间,且相通的脱硫室和脱硝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硫室通过入口百叶窗与所述进气室相连通,所述脱硝室通过出口格栅与所述出气室相连通,该吸附塔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脱硝室的进气侧的通氨管道,所述通氨管道的喷气孔朝向所述出气室的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新华张震刘克俭魏进超孙英温荣耀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