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附灯口的灯以及照明器具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93083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5 0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如下的发光装置、附灯口的灯以及照明器具,所述发光装置能够借由简单的构成、方法来确实地连接。发光装置(10)包括基板(11)与一对端子构件(14)。基板(11)配设着固态发光元件(12)。端子构件(14)包括一对供电端子(14a-1、14b-1)与一对导通端子(14a-2、14b-2),且至少处于基板的一个端部或基板的旋转对象位置的供电端子与导通端子的对具有弹性,所述一对供电端子(14a-1、14b-1)设置于基板的一端及另一端,且分别与固态发光元件的正极侧及负极侧形成电性连接,所述一对导通端子(14a-2、14b-2)设置于基板的一端及另一端,且在与所述供电端子(14a-1、14b-1)绝缘的状态下彼此导通。(*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将发光二极管(diode)等的固态发光元件作为光源的发光装置、附灯ロ的灯以及照明器具。
技术介绍
近年来,代替白炽灯泡(filament bulb)或突光灯(fluorescent lamp),将发光二极管(以下称为“LED (Light Emitting Diode)”)作为光源的发光装置、以及使用该发光装置的LED灯(lamp)等的附灯ロ的灯已商品化,所述发光二极管是寿命长且耗电少的固态发光元件。所述附灯ロ的灯中,呈直管状的附灯ロ的灯已被提出且已商品化,所述呈直管状的附灯ロ的灯能够代替室内外的照明器具中所广泛使用的直管形的荧光灯来使用。 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技术注册第316412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1-02322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对于所述呈直管状的附灯ロ的灯而言,灯ロ与基板的电性连接是借由连接器(connector)或导线来连接。另外,在具有全长为600mm 2400mm左右的长度的直管形的附灯ロ的灯的情况下,构成发光模块的发光装置也需要长条的基板。关于该基板,考虑制造性等而构成多个短的基板,将所述多个基板在长度方向上予以连结,从而构成长条的发光装置。因此,需要将多个所述基板予以电性连接,所以一般采用如下的构成,即,将连接器设置于各基板,且借由线束(wire harness)来进行连接。然而,所述连接作业必须有人工介入,无法使用机械来自动地将连接器予以连接,或相对于产品成本的连接器所占的零件单价、装配费用、以及连接作业中的人事费大。因此,重要的课题在于如何构成如下的电性连接单元,该电性连接单元可借由简单的构成、方法来确实地连接。本技术是鉴于所述课题而成的技术,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发光装置、附灯ロ的灯以及照明器具,所述发光装置能够借由简单的构成、方法来确实地连接。实施方式中的发光装置包括基板与ー对端子构件。基板配设着固态发光元件。端子构件包括一对供电端子与一对导通端子,且至少处于基板的一个端部或基板的旋转对象位置的供电端子与导通端子的对具有弾性,所述ー对供电端子设置于基板的一端以及另一端,且分别与固态发光元件的正极侧以及负极侧形成电性连接,所述ー对导通端子设置于基板的一端以及另一端,且在与所述供电端子绝缘的状态下彼此导通。实施方式中的附灯ロ的灯,包括所述的发光装置、透光性的外罩构件、ー对灯ロ构件;透光性的外罩构件在内部配设有所述发光装置;ー对灯ロ构件对抗着所述端子构件的弹性而安装于所述外罩构件的两端部,且ー个灯ロ构件与所述发光装置形成电性连接而供给电力,另ー个灯ロ构件使所述发光装置的端部所设置的供电端子与导通端子短路。实施方式中的附灯ロ的灯,包括所述的多个发光装置、框体、透光性的外罩构件、ー对灯ロ构件;框体以使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的各所述端子构件与邻接的所述发光装置的所述端子构件彼此具有弾性地发生接触的方式来进行支撑;透光性的外罩构件在内部配设有所述框体及所述发光装置;ー对灯ロ构件对抗着所述端子构件的弹性而安装于所述外罩构件的两端部,且ー个灯ロ构件与所述发光装置形成电性连接而供给电カ,另ー个灯ロ构件使所述发光装置的端部所设置的供电端子与导通端子短路。实施方式中的照明器具,包括器具本体以及所述的附灯ロ的灯,附灯ロ的灯安装于所述器具本体。技术的效果根据本技术,能够提供如下的发光装置、附灯ロ的灯以及照明器具,所述发光装置能够借由简单的构成、方法来确实地连接。附图说明图I (a) I (b)表不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图I (a)是将一部分予以切开来表示的纵剖面图,图1(b)是缩小地表示已分解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a) 2(b)同样表示发光装置,图2 (a)是放大地表示图1(b)的发光装置中的左方的端部的立体图,图2(b)是放大地表示图1(b)的发光装置中的右方的端部的立体图。图3 (a) 3(b)表示使用上述发光装置的附灯ロ的灯,图3 (a)是将附灯ロ的灯予以分解,且将一部分予以切开来表示的立体图,图3(b)是以将灯ロ予以拆除的状态来表示的端面图。图4 (a) 4 (b)表示图3 (a)中的附灯ロ的灯的右方的灯ロ构件,图4 (a)是立体图,图4(b)是分解地表示与基板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立体图。 图5 (a) 5 (b)表示图3 (a)中的附灯ロ的灯的左方的灯ロ构件,图5 (a)是立体图,图5(b)是表示承接端子的立体图。图6是分解地表示图3(a)中的附灯ロ的灯的左方的灯ロ构件与基板的连接部分的立体图。图7是将附灯ロ的灯的一部分予以切开来表示的纵剖面图。图8是附灯ロ的灯的概略性电路图。图9是表示附灯ロ的灯,且表示逆向地将基板予以插入的状态的要部的纵剖面图。图10是表示附灯ロ的灯的第二变形例的要部的纵剖面图。图11是缩小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以及附灯ロ的灯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组装顺序的要部的立体图。图13(a) 13(b)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附灯ロ的灯,图13(a)是将一部分予以切开来表示的纵剖面图,图13(b)是表示基板的连接部分的立体图。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附灯ロ的灯的概略性电路图。图15(a) 15(b)表不第三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图15(a)是正视图,图15(b)是侧视图。附图标记10 :发光装置11 :基板lla、llb:边 12 :固态发光元件/LED13:电极14 :端子构件14a :弾性端子/端子构件14a-l、14b_l :供电端子14al、14bl、24al、24b I :固定部14a-2、14b_2 :导通端子14a2、14b2、24a2、24b2 :接触部14a3 :贯通孔14a4 :接点构件14a5 :螺旋弹簧14a6 :挡止构件14b :平端子/端子构件15 :框体15a:圆弧部15al :支撑孔15a3、15b3 :引导槽15b :直线部15b I :基板支撑部15b2 :侧壁部16 :绝缘构件20、30:附灯ロ 的灯22:灯 ロ构件23:灯 ロ 本体24 :承接端子24a :弾性承接端子/承接端子24b :平承接端子/承接端子25 :外部端子26 :外罩构件26a:开ロ40:照明器具41 :器具本体41a :基底部41b :反射板41c:点灯装置41d:灯座a、b:箭头E :商用电源 G :接地 而子LI:回路电路11 :尺寸O:中心R1、R2:电路SI :螺钉tl:间隙x-x :轴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图来对发光装置、附灯ロ的灯以及照明器具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首先,对发光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构成直管形的附灯ロ的LED灯中所使用的发光模块,如图I (a)、图1(b)所示,发光装置10包括配设着固态发光元件12的基板11、与端子构件14等,所述端子构件14具有一对供电端子14a-l、14b-l与ー对导通端子14a-2、14b-2,且至少处于基板11的一个端部或基板的旋转对象位置的供电端子14a-l、14b-l与导通端子14a-2、14b-2的对具有弾性,所述ー对供电端子14a_l、14b_l设置于基板11的一端以及另一端,且分别与固态发光元件12的正极侧以及负极侧形成电性连接,所述ー对导通端子14a-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配设着固态发光元件;以及端子构件,具有一对供电端子与一对导通端子,且至少处于所述基板的一个端部或所述基板的旋转对象位置的供电端子与导通端子的对具有弹性,所述一对供电端子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端及另一端,且分别与所述固态发光元件的正极侧及负极侧形成电性连接,所述一对导通端子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端及另一端,且在与所述供电端子绝缘的状态下彼此导通。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岛崎进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