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托辊密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89237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4 2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托辊密封装置,包括收容在轴承座中内迷宫密封圈、外迷宫密封圈,与轴过盈配合的防护盖,所述防护盖与所述轴承座之间形成开口间隙,所述内迷宫密封圈与所述轴过盈配合,所述外迷宫密封圈与所述轴承座过盈配合;所述防护盖与所述外迷宫密封圈之间设有与所述外迷宫密封圈过盈配合的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第二密封件与所述防护盖的内壁形成轴向微隙;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外迷宫密封圈之间形成第一污染物积存区,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第二密封件之间形成第二污染物积存区。(*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托辊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效控制污染物进入的托辊密封装置
技术介绍
托辊是带式输送机中用量最大的部件,用于支撑输送带和物料的重量。托辊的性能好坏、寿命长短、旋转阻力的大小对带式输送机的影响非常大。如图IA所示,托辊为长条圆桶形,中心设有轴2',轴2'的两端安装有轴承3',轴承3'通过密封装置I'来完成封装,密封装置I'套设在轴2'的端面上。如图IB所示,现有托辊的密封装置I'安装在轴承座31'与轴2'之间,用于密封轴承3'。密封装置'包括内迷宮密封件11'、外迷宮密封件12'、密封件13'和防护盖16',内、外迷宮密封件(11'、12')外套设有截面两端为S形的密封件13',密封件13'·外覆盖防护盖16',密封件13'与外迷宮密封件12'之间形成一个污染物积存区15',密封件13'与防护盖16'的中部之间形成另ー个污染物积存区15',密封件13'与防护盖16'的外沿之间形成开ロ间隙14'。托辊在使用时,轴2'与外迷宮密封件12'和防护盖16'过盈配合。因此,外迷宮密封件12'和防护盖16'相对于轴2'静止不动,内迷宮密封件11'和密封件13'相对于轴2'、外迷宮密封件12'和防护盖16'转动。所以内迷宮密封件11'和密封件13'形成ー组转动组件,外迷宫密封件12'和防护盖16'形成ー组静止组件,转动组件与静止组件之间必须预留一定的间隙以保持顺畅的相对转动,例如开ロ间隙14'。由于开ロ间隙14'与外界环境相通,使用时ー些水和煤尘等污染物会通过开ロ间隙14'进入到密封装置r中。污染物通过托辊自身的旋转产生的离心カ存储在污染物积存区15'内,不至于污染轴承3',以此来保证轴承3'的使用寿命。但是这样的做法最终导致污染物积存区15'的污染物越来越多。又由于密封件13'相对于外迷宮密封件12'和防护盖16'转动,密封件13'与外迷宮密封件12'和防护盖16'之间的污染物积存区15'中的污染物越多,转动时产生的旋转阻力就越大。再者,污染物与锂基润滑脂长时间混合在一起,也会污染轴承的润滑,降低轴承和托辊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有效控制污染物进入、降低旋转阻力的托辊密封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托辊密封装置,包括收容在轴承座中内迷宮密封圈、外迷宮密封圏,与轴过盈配合的防护盖,所述防护盖与所述轴承座之间形成开ロ间隙,所述内迷宮密封圈与所述轴过盈配合,所述外迷宮密封圈与所述轴承座过盈配合;所述防护盖与所述外迷宮密封圈之间设有与所述外迷宮密封圈过盈配合的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第二密封件与所述防护盖的内壁形成轴向微隙;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外迷宮密封圈之间形成第一污染物积存区,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第二密封件之间形成第二污染物积存区。优选地,所述外迷宮密封圈的小径端沿轴向朝向所述防护盖伸出一直筒;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与所述直筒轴向过盈配合的第一圆筒,和与所述第一圆筒的端面连接的第一圆锥面,所述第一圆锥面的边缘与所述防护盖的内壁形成第一轴向微隙,所述第一圆锥面与所述第一圆筒相交处朝向所述外迷宮密封圈的ー侧形成第一污染物积存区。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件包括与所述直筒轴向过盈配合的第二圆筒,和与所述第ニ圆筒的端面连接的第二圆锥面,所述第二圆锥面的边缘与所述防护盖的内壁形成第二轴向微隙,所述第二圆锥面与所述第二圆筒相交处朝向所述第一密封件的ー侧形成第二污染物积存区。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件与所述第一密封件完全相同。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轴过盈配合的隔离套,所述隔离套的一端抵靠所述内迷宮密封圈,所述隔离套的另一端抵靠所述防护盖。优选地,所述轴向微隙的宽度为0. 5-lmm,所述开ロ间隙的宽度为所述轴向微隙宽度的2倍。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利用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形成第一污染物积存区和第二污染物积存区。当污染物进入到开ロ间隙后,先进入到第一污染物积存区,而不容易进入到轴向微隙当中,第一污染物积存区中的污染物也会随着托辊自身旋转的离心カ被排出,从而有效地控制污染物进入到迷宮密封圈中。即使污染物通过了轴向微隙进入第二污染物积存区,将被收集储存在这里,进ー步控制进入到迷宮密封圈中。附图说明图IA是现有的托辊的结构示意图;图IB是图I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2是本技术托辊密封装置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托辊密封装置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托辊密封装置一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托辊密封装置一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件的剖视图。附图标记对照表I'——密封装置2'——轴3'——密封轴承11'——内迷宮密封件 12'——外迷宮密封件 13'——密封件14'——开ロ间隙15'——污染物积存区 16'——防护盖31'——轴承座I——托辊密封装置2——轴3——轴承11——防护盖12——内迷宮密封圈 13——外迷宮密封圈14——第一密封件15——第二密封件16-隔离套31——轴承座111——开ロ间隙131——直筒141——第一污染物积存区 142——第一轴向微隙143——第一圆筒144——第一圆锥面151——第二污染物积存区 152——第二轴向微隙153——第二圆筒154——第二圆锥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指的内或外都是相对于轴的中心点而言,离轴的中心点较近为内,离轴的中心点较远的为外。如图2-5所示,托辊密封装置包括收容在轴承座31中内迷宮密封圈12、外迷宫密封圈13,与轴2过盈配合的防护盖11,防护盖11与轴承座31之间形成开ロ间隙111,内迷宫密封圈12与轴2过盈配合,外迷宮密封圈13与轴承座31过盈配合;防护盖11与外迷宮 密封圈13之间设有与外迷宮密封圈13过盈配合的第一密封件14和第二密封件15,第一密封件14与第二密封件15与防护盖11的内壁形成第一、第二轴向微隙(142、152);第一密封件14与外迷宮密封圈13之间形成第一污染物积存区141,第一密封件14与第二密封件15之间形成第二污染物积存区151。当污染物从开ロ间隙111进入时,首先进入到第一污染物积存区141中,由于有第一轴向微隙142,污染物不容易进入到第二污染物积存区151中。又由于第一密封件14和外迷宮密封圈13均相对于轴2转动,污染物在第一污染物积存区141处,随第一密封件14和外迷宮密封圈13 —起转动,随着托辊自身旋转的离心カ被排出,从而有效地控制污染物进入到迷宮密封圈中。当使用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部分污染物仍然通过第一轴向微隙142进入到第二污染物积存区151中并收容在这里,进ー步控制污染物进入到第二轴向微隙152中,减少对迷宮密封圈的污染。本实施例中,外迷宫密封圈13的小径端沿轴向朝向防护盖11伸出一直筒131 ;如图4所示,第一密封件14包括与直筒131轴向过盈配合的第一圆筒143,和与第一圆筒143的端面连接的第一圆锥面144,第一圆锥面144的边缘与防护盖11的内壁形成第一轴向微隙142,第一圆锥面144与第一圆筒143相交处朝向外迷宮密封圈13的ー侧形成第一污染物积存区141。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密封件15包括与直筒131轴向过盈配合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托辊密封装置,包括收容在轴承座中内迷宫密封圈、外迷宫密封圈,与轴过盈配合的防护盖,所述防护盖与所述轴承座之间形成开口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迷宫密封圈与所述轴过盈配合,所述外迷宫密封圈与所述轴承座过盈配合;所述防护盖与所述外迷宫密封圈之间设有与所述外迷宫密封圈过盈配合的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第二密封件与所述防护盖的内壁形成轴向微隙;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外迷宫密封圈之间形成第一污染物积存区,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第二密封件之间形成第二污染物积存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亚仲李占宇吴美丽王嘉鑫张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