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集装箱的装配角件和具有该装配角件的集装箱。该装配角件包括:第一装配件,所述第一装配件用于固定在集装箱的侧板的边缘上;以及第二装配件,所述第二装配件用于固定在所述集装箱的顶板和/或底板的边缘上,所述第二装配件与所述第一装配件连接,使所述集装箱的顶板和/或底板与所述集装箱的侧板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集装箱的装配角件,采用第一装配件固定在集装箱的侧板的边缘,采用第二装配件固定在集装箱的顶板和/或底板,使集装箱得以以分解的状态进行运输,从而节省运输成本。当到达目的地后再通过第一装配件与第二装配件的连接实现集装箱的顶板和底板与侧板的组装。(*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集装箱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集装箱的装配角件和具有该装配角件的集装箱。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的集装箱生产企业在向异地用户提供集装箱时通常采用整箱运输的方式,这种运输方式需要耗费较高的运输费用。为了控制集装箱的运输成本,越来越多的集装箱生产企业开始考虑在不改变集装箱结构及各尺寸的情况下采用分片装箱运输的方式。这种运输方式首先将现有的集装箱(如图I所示)分解为顶板I、底板2、侧板3、前墙板4以及后墙板5,然后再将这几部分分别装箱运输。而顶板I和底板2在与侧板3连接时主要使用一体式的装配角件6(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图2为用于连接顶板I与侧板3的一体式的装配角件6,图3为用于连接底板2和侧板3的一体式的装配角件6),这种一体式的装配角件6成为了集装箱分解的障碍。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实现集装箱分片装箱运输的用于集装箱的装配角件和具有该装配角件的集装箱。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集装箱的装配角件,包括第一装配件,所述第一装配件用于固定在集装箱的侧板的边缘上;以及第二装配件,所述第二装配件用于固定在所述集装箱的顶板和/或底板的边缘上,所述第二装配件与所述第一装配件连接,使所述集装箱的顶板和/或底板与所述集装箱的侧板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装配件和所述第二装配件沿水平方向并排地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装配件和所述第二装配件沿竖直方向层叠地连接。优选地,所述装配角件还包括用于加强所述第一装配件和所述第二装配件之间的连接的辅助连接件。优选地,所述辅助连接件包括连接凸起和与所述连接凸起配合的连接凹ロ,所述第一装配件的与所述第二装配件接触的表面上设置有所述连接凸起和所述连接凹口中的ー个,且所述第二装配件的与所述第一装配件接触的表面上设置有所述连接凸起和所述连接凹口中的另ー个。优选地,所述辅助连接件包括焊接坡ロ以及容纳在所述焊接坡ロ内的焊缝,所述焊接坡ロ设置在所述第一装配件的与所述第二装配件接触的表面的边缘处和/或所述第ニ装配件的与所述第一装配件接触的表面的边缘处,所述焊缝用于加强所述第一装配件与所述第二装配件之间的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装配件的结构与所述侧板的中间框立柱的结构相适配;所述第ニ装配件的结构与所述顶板的中间框楣板和/或所述底板的中间框底横梁的结构相适配。优选地,所述装配角件上设置有用于吊装集装箱的吊装孔。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包括顶板、底板和侧板,所述集装箱还包括上述的装配角件,所述装配角件的第一装配件用于固定在所述集装箱的侧板上,所述装配角件的第二装配件用于固定在所述集装箱的顶板和/或底板上。优选地,所述顶板上设置有中间框楣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中间框底横梁,所述侧板上设置有中间框立柱,所述装配角件的第一装配件固定在所述中间框立柱上,所述第二装配件固定在所述中间框楣板和/或所述中间框底横梁上。根据本技术的用于集装箱的装配角件,采用第一装配件固定在集装箱的侧板的边缘,采用第二装配件固定在集装箱的顶板和/或底板,使集装箱得以以分解的状态进行运输,从而节省运输成本。当到达目的地后再通过第一装配件与第二装配件的连接实现集装箱的顶板和底板与侧板的组装。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ー步详细说明。本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技术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技术。附图中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在附图中,图I为现有的集装箱的结构不意图;图2为图I中I处放大图;图3为图I中II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集装箱的装配角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另ー种用于集装箱的装配角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再一种用于集装箱的装配角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又一种用于集装箱的装配角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一种集装箱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A处放大图;图10为图8中B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技术可以无需ー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技术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ー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为了彻底了解本技术,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技术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技术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ー种用于集装箱的装配角件,该装配角件的作用是集装箱生产者可以将集装箱的顶板和底板与侧板分片运输至异地エ厂或者客户处,以实现集装箱的分片装箱运输,并在分片的顶板、底板、侧板、前墙板和后墙板到达目的地后将其组装成ー个整体。因此,如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用于集装箱的装配角件主要包括用于固定在集装箱的侧板的边缘上的第一装配件10和用于固定在集装箱的顶板和/或底板的边缘上的第二装配件30。对于长度较大的集装箱,通常在集装箱的长度方向上设置中间框。中间框包括竖直设置在侧板上的中间框立柱、水平设置在底板上的中间框底横梁以及水平设置在顶板上的中间框楣板,中间框立柱、中间框底横梁和中间框楣板首尾连接形成了上述中间框。在带有中间框的集装箱中,第一装配件10可以固定在中间框立柱的顶端和/或底端,第二装配件30可以固定在中间框楣板和/或中间框底横梁的两个端部。在组装时中间框立柱的顶端和底端会分别对应中间框楣板和中间框底横梁的端部,然后通过第一装配件10与第二装配件30的连接实现集装箱的顶板和底板与侧板的连接。对于不具有中间框的集装箱,第一装配件10可以直接固定在集装箱的侧板上,而第二装配件30直接固定在集装箱的顶板和/或底板上。通过连接件可以将第一装配件10连接至第二装配件30,其中连接件可以是图4-7中示出的螺栓,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其它连接装置作为连接件进行连接,例如铆钉等,或者在第一装配件10和第二装配件30上设置用于使二者连接的结构,例如过盈配合的插销和销孔。通过使用本技术提供的装配角件,使集装箱得以以分解的状态进行运输,从而节省运输成本。当到达目的地后再通过第一装配件10与第二装配件30的连接实现集装箱的顶板和底板与侧板的组装。优选地,为了保证第一装配件10和第二装配件30牢固可靠地固定在集装箱的侧板或者顶板和/或底板上,并保证集装箱的密封性,第一装配件10的结构可以设置为与侧板的中间框立柱的结构相适配,第二装配件30的结构可以设置为与顶板的中间框楣板和/或底板的中间框底横梁的结构相适配。例如在图4至图7中所示的第一装配件10和第二装配件30的结构中,第一装配件10上会设置有梯形的嵌入凸起11,设置该嵌入凸起11的目的就是为了与中间框立柱(对于带有中间框的集装箱)上的梯形插槽相适配,从而保证第一装配件10可靠地固定在中间框立柱上。优选地,第一装配件10和第二装配件30可以按照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集装箱的装配角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装配件,所述第一装配件用于固定在集装箱的侧板的边缘上;以及第二装配件,所述第二装配件用于固定在所述集装箱的顶板和/或底板的边缘上,所述第二装配件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装配件连接,使所述集装箱的顶板和/或底板与所述集装箱的侧板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田化,王晓毅,徐仁勇,徐岩,孙立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中集冷藏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