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鱼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49958 阅读:2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7 03:39
一种漂浮鱼礁。它包括鱼礁本体,其特征所述鱼礁本体由漂浮球、漂浮块及底座模块组合所构成,所述漂浮球的底面中部处所设的呈爪形状的缆绳环与所述漂浮块的呈“十”字形状的上梁通过上缆绳连接,所述漂浮块底座中部处均布的缆绳连接孔与所述底座模块组合的模块组合层顶盖上的呈弧形状的吊环之间且分别一一通过下缆绳连接,所述底座模块组合且通过其模块组合层底座下的底脚最后固定于浅海海底。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漂浮鱼礁富有动感性且具有新颖性,所述漂浮球及漂浮块均可在水体中漂浮,既改善了海洋生态环境及水体景观,又给力对鱼类等诱惑并大大提高鱼类等集聚,有利于鱼类增殖和优化渔业资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漂浮鱼礁可适用投入浅海海底中作为人工鱼礁。(*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人工鱼礁,特别是涉及一种漂浮鱼礁
技术介绍
在海中设置构造物,其目的是为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传统的人工鱼礁从废弃的汽车到轮船,由钢铁制作到水泥构建,凡此种种人工鱼礁均为固定式,投放在浅海海底,长期之下且使海底景象显得单调、乏味及古板,同时,也使海底暗淡无光,缺乏生气,尤其是对鱼类等诱惑力大而无当,由此,使海洋生态环境构建逊色,大大降低鱼类等集聚,且不利于增殖和优化渔业资源、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拯救珍稀濒危生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漂浮鱼礁,它不但能有效聚集鱼类等,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而且,动静结构结合,对鱼类等颇具诱惑力,并便于加工制造,同时运输方便。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的漂浮鱼礁包括鱼礁本体,所述鱼礁本体由漂浮球、漂浮块及底座模块组合所构成,所述漂浮球呈球体形状,所述漂浮球周壁上分布有呈横向的环形状槽,所述漂浮球底面中部处设有一缆绳环,所述缆绳环呈爪形状,所述漂浮块由漂浮块底座及漂浮块底座上端面边缘处分别向上延伸的且相邻之间相互连接着的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及第四墙体所形成,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及第四墙体的右端部的上、下端部均分别设有一正方形孔,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及第四墙体的左端部的上端部右端及下端部左端均分别设有一竖向的长方形孔,所述漂浮块的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及第四墙体内壁的中部处分别与一呈“十”字形状的中梁形成连接固定,所述漂浮块的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及第四墙体内壁上端端部的中部处分别与一呈“十”字形状的上梁形成连接固定,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上梁的中部处与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中部处之间连接有一上立柱,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中部处与底座内端面的中部处之间连接有一下立柱,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右横向梁的左端部的前端面处与漂浮块底座上端面前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前下斜板,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右横向梁的右端部的后端面处与第三墙体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后上斜板,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左横向梁的左端部的前端面处与第一墙体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前上斜板,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左横向梁的右端部的后端面处与漂浮块底座上端面后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后下斜板,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前纵向梁的前端部的右侧面处与第二墙体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右上斜板,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前纵向梁的后端部的左侧面处与漂浮块底座上端面左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左下斜板,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后纵向梁的前端部的右侧面处与漂浮块底座上端面右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右下斜板,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后纵向梁的后端部的左侧面处与第四墙体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左上斜板,所述漂浮块底座的中部处均布有缆绳连接孔,所述底座模块组合由模块组合层顶盖、模块组合层及模块组合层底座所构成,所述模块组合层顶盖呈环状体,所述呈环状体的模块组合层顶盖的上端面上均布有呈弧形状的吊环,所述呈环状体的模块组合层顶盖的下端面上均布有顶盖连接头,所述顶盖连接头的上端部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呈圆锥形状,所述模块组合层由上模块组合层、中模块组合层及下模块组合层所形成,所述上模块组合层由上第一模块组、上第二模块组及上第三模块组形成,所述上第一模块组由上第一上模块、上第一中模块及上第一下模块构成,所述上第一上模块由上第一上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一上左连接件、上第一上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一上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一上左连接件、上第一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上左连接盲孔、上第一上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上左连接头、上第一上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一上左连接头、上第一上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一上模块体两端分别与所述上第一上左连接件、上第一上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一中模块由上第一中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一中左连接件、上第一中右连接件所构 成,所述上第一中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一中左连接件、上第一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中左连接盲孔、上第一中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中左连接头、上第一中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一中左连接头、上第一中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一中模块体两端分别与上第一中左连接件、上第一中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一下模块由上第一下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一下左连接件、上第一下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一下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一下左连接件、上第一下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下左连接盲孔、上第一下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下左连接头、上第一下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一下左连接头、上第一下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一下模块的两端分别与上第一下左连接件、上第一下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一模块组由上第一上模块、上第一中模块及上第一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上第一模块组的上第一中模块的上第一中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一中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一中左连接头及上第一中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一中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上第一下模块的上第一下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一下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上第一下左连接盲孔及上第一下右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上第一下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上第一上模块的上第一上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一上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一上左连接头及上第一上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一上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上第一中模块的上第一中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一中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上第一中左连接盲孔及上第一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的上第一中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第二模块组由上第二上模块、上第二中模块及上第二下模块所构成,所述上第二上模块由上第二上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二上左连接件、上第二上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二上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二上左连接件、上第二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上左连接盲孔、上第二上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上左连接头、上第二上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二上左连接头、上第二上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二上模块体两端分别与上第二上左连接件、上第二上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二中模块由上第二中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二中左连接件、上第二中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二中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二中左连接件、上第二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中左连接盲孔、上第二中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中左连接头、上第二中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二中左连接头、上第二中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二中模块体两端分别与上第二中左连接件、上第二中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二下模块由上第二下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二下左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漂浮鱼礁,它包括鱼礁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礁本体由漂浮球(1)、漂浮块(2)及底座模块组合(3)所构成,所述漂浮球(1)呈球体形状,所述漂浮球(1)周壁上分布有呈横向的环形状槽(4),所述漂浮球(1)底面中部处设有一缆绳环(5),所述缆绳环(5)呈爪形状,所述漂浮块(2)由漂浮块底座(6)及漂浮块底座(6)上端面边缘处分别向上延伸的且相邻之间相互连接着的第一墙体(7)、第二墙体(8)、第三墙体(9)及第四墙体(10)所形成,所述第一墙体(7)、第二墙体(8)、第三墙体(9)及第四墙体(10)的右端部的上、下端部均分别设有一正方形孔(11、12),所述第一墙体(7)、第二墙体(8)、第三墙体(9)及第四墙体(10)的左端部的上端部右端及下端部左端均分别设有一竖向的长方形孔(13、14),所述漂浮块(2)的第一墙体(7)、第二墙体(8)、第三墙体(9)及第四墙体(10)内壁的中部处分别与一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形成连接固定,所述漂浮块(2)的第一墙体(7)、第二墙体(8)、第三墙体(9)及第四墙体(10)内壁上端端部的中部处分别与一呈“十”字形状的上梁(16)形成连接固定,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上梁(16)的中部处与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中部处之间连接有一上立柱(17),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中部处与底座内端面的中部处之间连接有一下立柱(18),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右横向梁的左端部的前端面处与漂浮块底座(6)上端面前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前下斜板(19),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右横向梁的右端部的后端面处与第三墙体(9)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后上斜板(20),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左横向梁的左端部的前端面处与第一墙体(7)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前上斜板(21),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左横向梁的右端部的后端面处与漂浮块底座(6)上端面后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后下斜板(22),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前纵向梁的前端部的右侧面处与第二墙体(8)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右上斜板(23),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前纵向梁的后端部的左侧面处与漂浮块底座(6)上端面左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左下斜板(24),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后纵向梁的前端部的右侧面处与漂浮块底座(6)上端面右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右下斜板(25),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后纵向梁的后端部的左侧面处与第四墙体(10)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左上斜板(26),所述漂浮块底座(6)的中部处均布有缆绳连接孔(27),所述底座模块组合(3)由模块组合层顶盖(28)、模块组合层(29)及模块组合层底座(30)所构成,所述模块组合层顶盖(28)呈环状体,所述呈环状体的模块组合层顶盖(28)的上端面上均布有呈弧形状的吊环(31),所述呈环状体的模块组合层顶盖(28)的下端面上均布有顶盖连接头(32),所述顶盖连接头(32)的上端部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呈圆锥形状,所述模块组合层(29)由上模块组合层、中模块组合层及下模块组合层所形成,?所述上模块组合层由上第一模块组(A1)、上第二模块组(A2)及上第三模块组(A3)形成,所述上第一模块组(A1)由上第一上模块、上第一中模块及上第一下模块构成,所述上第一上模块由上第一上模块体(A11)及其两端的上第一上左连接件(A111)、上第一上右连接件(A112)所构成,所述上第一上模块体(A11)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一上左连接件(A111)、上第一上右连接件(A11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上左连接盲孔(A113)、上第一上右连接盲孔(A11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上左连接头(A115)、上第一上右连接头(A116),所述上第一上左连接头(A115)、上第一上右连接头(A11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一上模块体(A11)两端分别与所述上第一上左连接件(A111)、上第一上右连接件(A11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一中模块由上第一中模块体(A12)及其两端的上第一中左连接件(A121)、上第一中右连接件(A122)所构成,所述上第一中模块体(A12)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一中左连接件(A121)、上第一中右连接件(A12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中左连接盲孔(A123)、上第一中右连接盲孔(A12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中左连接头(A125)、上第一中右连接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少杰王伟定王骁俞静仪彭伟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洋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