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箱式建筑的建筑方法,包括形成至少一个箱式建筑的单元结构,包括提供一顶部框架,其中该顶部框架包括一对纵梁、一对横梁以及四个具有通腔结构的上角件装置;提供一底部框架,其中该底部框架包括一对纵梁、一对横梁以及四个具有通腔结构的下角件装置;提供四个角柱;分别利用一对连接板,将所述每一角柱分别与每一所述上角件装置和每一所述下角件装置活动连接;在底部框架上铺设地板;在顶部框架上铺设顶板;利用角柱铺设侧墙和端墙;在所述侧墙或端墙上预定的位置上开设有门或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能将相邻的几个箱式建筑物活动连接以形成建筑群,并且容易装配和拆卸,易于现场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将诸多箱式建筑构建成建筑群的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用集装箱改装拼接成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对于用将集装箱建造建筑物已经有很多先前的方案。集装箱的制造技术已经是成熟的技术,在各个制造车间已经形成机械化、流水作业的生产线。然而,需要利用集装箱改建成建筑物的地点,通常远离这些制造车间。因此,如何将集装箱运至建筑地点,以及如何在现场组成集装箱成了一系列的难题。在一些方案中,用于构建集装箱的各类部件,例如板材、角件、横梁和纵梁等,被预 先制造出来并被运输到现场,在现场组装成建筑物。虽然,各类部件零散的运输相当简单,也极大地节省了运输空间,但是,建筑这样的现有技术的建筑物,其现场的组装具有非常大的工作量,因为建筑现场不同于流水线作业的空间。在其它的方案中,有将整幢建筑物被预制和运输的以节省在现场的工作量,但其不可避免地面临运输的难题,导致利用这样的方法所能形成的建筑群规模十分有限。成本也十分昂贵。在另外的选择是通过几个预制的三维模块建造建筑物且在现场组装该模块,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运输和组装都耗时且昂贵,因为建筑模块都在沿用用于集装箱的钢架结构。通常的集装箱的角件和利用集装箱改建的建筑物的角件仅具有起吊和装运的作用,它们用焊接的方式将临近的几个部件连接起来,根本不便于拆卸和装配。中国专利申请CN1867742显示的就是这钟现有技术的预制的建筑模块10,如图I所示,其仍然是利用标准集装箱铸件结构的角件,例如底部角件21和顶部角件22。根据ISO标准,这些铸件结构的角件均需要满足标准所要求的承重的需要,因此,这些现有技术的角件铸件有较少的孔,实际上仅在它们的端面或底/顶面上有孔,以便用常规的载荷吊运设备容易地吊运(从顶角件的孔部伸入)。这些底面上的孔还用于与紧固装置配合,或者是在集装箱堆叠起来的时候,这些上层箱的底角件和下层箱的顶角件相互配合而固定紧固装置。虽然这种现有技术的箱式建筑可以实现在现场可靠地紧固连接,如图2A所示,角件装置21A和21B分别来自两个相邻的处于第一层的箱式建筑的箱式建筑的上角件,而角件21C和21C是分别来自两个相邻的处于第二层的箱式建筑的箱式建筑的下角件。当角件21C和角件装置21A堆叠在一起,以及角件21D和角件21B堆叠在一起后,最终还要在外侧将上层和下层的箱式建筑紧固。但是由于其角件仍然是传统的集装箱上采用的标准件,其连接结构十分复杂,操作也相当繁杂。如图2B所示,由于传统的角件装置无法提供相邻箱式建筑单元之间的链接,因此,现有技术的紧固系统包括一个能够实现多元链接的连接器元件81,其包括单一铸件的中心板部分82、从板部分82向下突出的凸块83A和83B,从板部分82向上突出的凸块83C和83D。凸块83A和83D通过下垫片85中的孔84并进入角件21A和21B的顶部的孔22中。相似地,凸块83C和83D通过上垫片87中的孔86并进入角件21C和21D的底部的孔22中。可想而知,当四个箱式建筑单元需要堆叠在一起的时候,如何定位以顺利完成堆叠是个难题,因为只有凸块83C和83D同时能够穿入角件21C和21D的底部的孔22中才能实现堆叠。综上所述,在面临箱式房屋的建筑方面,由于箱式房屋在利用零件组成单间房屋或由单间房屋组合成建筑群的时候,都要通过角件来实现。因此,必须对现有技术的角件结构予以改进,才能做到箱房屋标准化,模块化,以及能够在现场快速地、经济地和可靠地安装,并尽可能地减少现场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该方法通过将箱式建筑的各个部件之间活动连接,而实现了在现场的快速安装,进而形成建筑群。 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箱式建筑的建筑方法,包括形成至少一个箱式建筑的单元结构,包括提供一顶部框架,其中该顶部框架包括一对纵梁、一对横梁以及四个具有通腔结构的上角件装置;提供一底部框架,其中该底部框架包括一对纵梁、一对横梁以及四个具有通腔结构的下角件装置;提供四个角柱;分别利用一对连接板,将所述每一角柱分别与每一所述上角件装置和每一所述下角件装置活动连接。为了适应居住,可以在底部框架上铺设地板,或者在顶部框架上铺设顶板。进一步第,可以利用角柱铺设侧墙和端墙,优选地,在所述侧墙或端墙上预定的位置上开设有门或窗。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具有通腔结构的上角件装置设置有一对第一板件,彼此固定式连接以形成一朝向所述箱式建筑外侧的角部;一对第二板件,彼此固定式连接以形成一朝向所述箱式建筑内侧的角部,所述一对第二板件分别与所述一对第一板件固定式连接;至少一个通孔,靠近所述一对第一板件和所述一对第二板件其中之一的上部设置,用于起吊或装运。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所述具有通腔结构的下角件装置设置有一对第一板件,彼此固定式连接以形成一朝向所述箱式建筑外侧的角部;一对第二板件,彼此固定式连接以形成一朝向所述箱式建筑内侧的角部,所述一对第二板件分别与所述一对第一板件固定式连接,其中每一第二板件在其顶边上具有一预定长度的缺角,用于在所述角件装置朝向箱式建筑的内侧的角部区域形成一缺口。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包括在所述下角件装置的底部提供一锥形的牛腿,其中所述牛腿的底部上设置有一个通孔;至少一个锥形面上设置有一个漏水孔。本专利技术的建筑方法,包括将多个箱式建筑的单元结构进行首层链接,其中,该步骤包括提供至少一个连接板,其上包括一对以预定间隔设置的桩;所述一对桩分别穿过所述两个并排设置的箱式建筑单元结构的牛腿底部的所述通孔,其中该两个箱式建筑单元结构利用其中一个端部相互倚靠或者利用其中一个侧墙相互倚靠。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包括将多个箱式建筑的单元结构进行首层链接,其中,该步骤包括提供至少一个连接板,其上包括三个以预定间隔设置的桩,分别排列成两排;所述三个桩中的两个桩分别穿过所述两个并排设置的箱式建筑单元结构的牛腿底部的所述通孔,其中该两个箱式建筑单元结构利用其中一个端部相互倚靠;所述三个桩中的另一个桩穿过另一个箱式建筑单元结构的牛腿底部的所述通孔,其中该箱式建筑单元结构利用侧墙与所述两个箱式建筑单元结构之一的侧墙相互倚靠。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包括将多个箱式建筑的单元结构进行首层链接,其中,该步骤提供至少一个连接板,其上包括两对以预定间隔设置的桩,分别排列成两排;所述第一对桩分别穿过第一对所述箱式建筑单元结构的牛腿底部的所述通孔,其中该一对箱式建筑单元结构利用其中一个端部相互倚靠;所述第二对桩分别穿过第二对所述箱式建筑单元结构的牛腿底部的所述通孔,其中该第二对箱式建筑单元结构利用其中一个端部相互倚靠,并利用一个侧墙与所述第一对箱式单元结构一个的侧墙相互倚靠。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包括彼此倚靠的箱式建筑单元结构的上角件的外侧上设置有用于吊装的通孔;利用该所述上角件外侧的通孔彼此链接。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包括将至少一个箱式建筑的单间结构堆叠在预定的首层箱式建筑 的单间结构上,其中该至少一个箱式建筑的单间结构的四个牛腿分别插入该预定的首层箱式建筑的单间结构的四个上角件的通腔中。本专利技术的建筑方法包括提供第一个连接件,其一端扣在所述下角件装置上设置的工艺孔;提供第二个连接件,其一端扣在所述上角件装置的用于吊装的通孔;将第一和第二个连接件活动连接,以将相互堆叠的箱式建筑在建筑群的外围紧固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建筑方法,由于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箱式建筑的建筑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形成至少一个箱式建筑的单元结构,包括提供一顶部框架,其中该顶部框架包括一对纵梁、一对横梁以及四个具有通腔结构的上角件装置;提供一底部框架,其中该底部框架包括一对纵梁、一对横梁以及四个具有通腔结构的下角件装置;提供四个角柱;分别利用一对连接板,将所述每一角柱分别与每一所述上角件装置和每一所述下角件装置活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鑫,蔡秩培,吴瑞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美尊轻钢房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