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工程机械、物料输送系统及其管路切换装置,公开了一种物料输送系统的管路切换装置,属于工程机械技术领域,主要解决现有物料输送系统管道切换过程复杂的技术问题。其包括第一管路、均与所述第一管路一端相连通、且有夹角的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还包括可摆动的闸板以及动力部件,所述闸板的转动端安装于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相交处的内侧,且所述闸板的摆动端在动力部件的作用下绕其转动端摆动,以便与所述第二管路的管内壁或者所述第三管路的管内壁形成密封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管道切换简单,在管路切换过程中无需拆卸连接管路,减少了管道频繁拆卸造成的人员及时间的浪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物料输送系统的管路切换装置的物料输送系统和工程机械。(*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物料输送系统的管路切换装置。本技术还涉及ー种包括上述管路切换装置的物料输送系统。本技术还涉及ー种包括上述管路切换装置或者上述物料输送系统的工程机械。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于混凝土泵送系统的需求日益増大。在现代化的基建施工中,一般通过采用适当的混凝土泵送系统进行浇注作业,混凝土在混凝土泵送系统提供的适当压力的作用下,通过输送管道到达预定的地点。在混凝土泵送系统的工作过程中,常需要根据施工要求进行管道的转换,即管道系统中包括多路输送管道,通过合理的布置可使多路输送管道能够满足不同位置的浇注需要;在泵送作业吋,混凝土能够通过其中一路输送管道进行浇注,并根据施工要求可在多个输送管路之间进行切換,从而实现对整个施工场地的混凝土布料。请參考图1,图I为ー种典型的混凝土泵送系统的管路切换方式的示意图。目前,混凝土输送管道的转换通常采用拆卸管道的方式进行。如图I所示的输送管道系统包括主出料管11、第一分出料管12和第二分出料管13,即该管道系统包括两路输送管道,主出料管11可与第一分出料管12或者第二分出料管13切换连通。在ー种物料泵送エ况下,主出料管11与第一分出料管12连通,主出料管11与第一分出料管12相靠近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管14的两端通过卡管连接,混凝土料通过第一分出料管12输送至恰当的施工位置;根据现场施工要求,需要对输送管道切换时,将主出料管11与第一连接管14之间的卡管、第一分出料管12与第一连接管14之间的卡管拆除,而后,将主出料管11与第二分出料管13通过第二连接管15连通,混凝土料通过第二分出料管13进行输送,从而实现管道切换的目的。但是,上述采用手动拆卸管道的方式进行管道切換,操作费时费力,工作效率较低;同时,由于管道切换的耗时较长,容易导致混凝土由于长时间停留而发生较严重的固化,使得混凝土的流动性显著降低,容易导致堵管现象的发生。因此,如何简化管道切换过程,提高管道切换效率,同时,减少管道切换时间,避免由于混凝土固化造成的管道堵塞,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须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物料输送系统特别是混凝土泵送系统的管路切換装置,其能够简化混凝土泵送系统的管道切换过程,提高管道切换效率,減少管道切換时间,从而避免了由于混凝土固化造成的管道堵塞,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能。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ー种包括上述管路切换装置的物料输送系统。本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ー种包括上述管路切换装置或者物料输送系统的工程机械。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物料输送系统的管路切换装置,包括第一管路、均与所述第一管路一端相连通的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所述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之间具有预定夹角;还包括可摆动的闸板以及动カ部件,所述闸板的转动端安装于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相交处的内侧,且所述闸板的摆动端在动カ部件的作用下绕其转动端摆动,以便与所述第二管路的管内壁或者所述第三管路的管内壁形成密封配合。优选地,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的相交处设有轴孔,轴孔中设有转轴,所述闸板的转动端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动カ部件驱动所述转轴绕其轴线转动。优选地,所述轴孔的外段设有台阶孔,所述的转轴外段设有环形凸台,所述台阶孔的底面与环形凸台的内端面之间设有轴承。优选地,所述轴承是尼龙轴承。优选地,所述环形凸台套在所述转轴上并可在转轴上轴向移动,所述转轴的端部通过螺钉固定有压块,所述压块的内端面与所述环形凸台的外端面相抵接。优选地,所述预定夹角的角度范围为30° 60°。优选地,所述转轴的端部固定安装有摇臂,所述动カ部件为油缸,所述油缸的一端铰接在第一管路或第二管路或第三管路上,另一端与摇臂的端部相铰接。优选地,所述摇臂与转轴之间为键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物料输送系统,包括主出料管、第一分出料管和第二分出料管,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管路切换装置,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主出料管连通,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分出料管连通,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二分出料管连通。本专利技术还提供ー种工程机械,包括上述的物料输送系统的管路切换装置,或上述的物料输送系统。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物料输送系统的管路切换装置,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闸板以及驱动闸板运动的动カ部件;其中,第一管路与物料输送系统的主出料管连通,第二管路与物料输送系统的第一分出料管连通,第三管路与物料输送系统的第二分出料管连通,且与第二管路具有预定夹角。闸板的转动端安装于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相交处的内侧,且所述闸板的摆动端在动カ部件的作用下绕其转动端摆动,以便与所述第二管路的管内壁或者所述第三管路的管内壁形成密封配合。以物料输送系统的主出料管与第一分出料管连通的状态为初始状态,此时,第一管路的一端与主出料管连通,其另一端与第二管路的一端连通,第二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一分出料管连通,闸板的摆动端与第三管路的内壁形成密封配合;在工作过程中,当需要管路切换时,闸板的摆动端在动カ部件的作用下,绕其转动端转动,以便闸板与第二管路的内壁形成密封配合,此时,第一管路的一端与主出料管连通,其另一端与第三管路的一端连通,第三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二分出料管连通,从而实现主出料管与第二分出料管的连通,完成管路切換。这样,在管路切换过程中无需拆卸连接管路,減少了管道频繁拆卸造成的人员及时间的浪费,同时,減少了管路频繁切換时拖泵及车载泵的停车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管道切換时间,避免了由于混凝土固化造成的管道堵塞,保证了设备的运行安全。在ー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所提供的管路切换装置,其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的相交处设有轴孔,轴孔中设有转轴,所述闸板的转动端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动カ部件驱动所述转轴绕其轴线转动。在管路切换吋,处于该位置的闸板在摆动过程中的行程最小,不仅减小了闸板的板面面积,并且进一步提高了管路切换效率。在另ー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所提供的管路切换装置,其转轴的端部固定安装有摇臂,所述动カ部件为油缸,所述油缸的一端铰接在第一管路或第二管路或第三管路上,另一端与摇臂的端部相铰接。使用油缸作为动カ部件,结构较为简单,且油缸能够自行定位闸板的位置,无需在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的管壁上另外设置定位部件,定位较为方便,且简化了装置的结构。附图说明图I为ー种典型的混凝土泵送系统的管路切换方式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管路切换装置在主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管路切换装置的A-A向剖视图;图4为图2所示管路切换装置在第一工作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所示管路切换装置在第二工作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用于物料输送系统特别是混凝土泵送系统的管路切換装置,其能够简化混凝土泵送系统的管道切换过程,提高管道切换效率,減少管道切換时间,从而避免了由于混凝土固化造成的管道堵塞。本技术的另ー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管路切换装置的物料输送系统。本技术的再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管路切换装置或者物料输送系统的工程机械。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ー步的详细说明。请參考图2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物料输送系统的管路切换装置,包括第一管路(21)、均与所述第一管路(21)一端相连通的第二管路(22)和第三管路(23),所述第二管路(22)和第三管路(23)之间具有预定夹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摆动的闸板(3)以及动力部件,所述闸板(3)的转动端安装于所述第二管路(22)和所述第三管路(23)相交处的内侧,且所述闸板(3)的摆动端在动力部件的作用下绕其转动端摆动,以便与所述第二管路(22)的管内壁或者所述第三管路(23)的管内壁形成密封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献军,李海洲,胡永才,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