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促动器、透镜镜筒及照相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27395 阅读:3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2 1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难以产生摩擦、擦伤的压电促动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压电促动器包括:第一压电元件(23),其设于基座构件(11)与移动构件(12)之间,能够在与上述基座构件(11)的同上述移动构件(12)相对的第一面(11a)交叉的交叉方向伸缩;第二压电元件(24),其设于上述第一压电元件(23)与上述移动构件(12)之间,能够在与上述交叉方向不同的方向伸缩;传递构件(21,22),其设于上述第一压电元件(23)与上述移动构件(12)之间,具有沿上述交叉方向贯通的贯通孔,传递上述第一压电元件(23)及上述第二压电元件(24)的伸缩量,向上述移动构件(12)传递驱动力;支承构件(11b),其贯穿上述贯通孔,能够支承上述移动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压电促动器。
技术介绍
压电促动器是利用驱动信号使电子机械转换元件伸缩,利用该伸缩在弹性体的驱动面产生行进性振动波(以下,称为行波)。并且,压电促动器借助该行波在驱动面产生椭圆运动,驱动与椭圆运动的波峰加压接触的相对移动构件,从而获得驱动力(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昭58-14868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以往的压电促动器由于利用椭圆运动,因此在接触部产生摩擦、擦伤,并且速度控制也复杂。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难以产生摩擦、擦伤的压电促动器及使用该压电促动器的透镜镜筒、照相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I的专利技术是压电促动器,包括第一压电元件,其设于基座构件与移动构件之间,能够在与上述基座构件的同上述移动构件相对的第一面交叉的交叉方向伸缩;第二压电元件,其设于上述第一压电元件与上述移动构件之间,能够在与上述交叉方向不同的方向伸缩;传递构件,其设于上述第一压电元件与上述移动构件之间,具有沿上述交叉方向贯通的贯通孔,传递上述第一压电元件及上述第二压电元件的伸缩量,并将驱动力传递给上述移动构件;支承构件,其贯穿上述贯通孔,能够支承上述移动构件。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压电促动器中,上述移动构件沿上述第二压电元件的伸缩方向移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I或2所述的压电促动器中,上述传递构件包括第一构件,其与上述第一压电元件接触地设置,利用上述第一压电元件的伸缩而沿上述交叉方向被驱动;第二构件,其与上述第二压电元件接触地设置,利用上述第二压电元件的伸缩而沿与上述交叉方向不同的方向被驱动。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压电促动器中,上述第二压电元件的与上述第二构件接触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与上述第一构件接触。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I 4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电促动器中,上述第一压电元件设于上述基座构件的上述第一面上。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I 5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电促动器中,上述第二压电元件设有多个。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I 6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电促动器中,上述移动构件在上述第一压电元件已收缩的状态下被上述支承构件支承,在上述第一压电元件已伸长的状态下被上述传递构件支承。技术方案8的专利技术是一种具有技术方案I 7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电促动器的透镜镜筒。技术方案9的专利技术是一种具有技术方案I 7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电促动器的照相机。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难以产生摩擦、擦伤的压电促动器。附图说明 图I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压电促动器的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压电促动器的结构的图,(a)是从图I的压电促动器卸下了移动构件12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图I的压电促动器的基座构件的结构的图。图3是说明实施方式的压电促动器的动作的时序图。图4是按步骤说明实施方式的压电促动器的动作的图。图5是表示具有实施方式的压电促动器的透镜镜筒、照相机的结构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及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压电促动器的结构的图。图I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压电促动器的整体结构的图,图2(a)是从图I的压电促动器卸下了移动构件12的状态的图,图2(b)是表示图I的压电促动器的基座构件的结构的图。以下,基于图I、图2进行说明。压电促动器10由基座构件11、升降件21、滑动件22、升降驱动体23、滑动驱动体24、移动构件12构成。基座构件11是圆盘形状,在圆形的平面Ila上设有升降驱动体23。升降驱动体23是圆筒形状,以其圆筒形状的外周面沿着基座构件11的平面Ila的圆周方向的方式设置。在升降驱动体23上设有升降件21。升降件21是中心部具有贯通孔的圆盘形状,在外周侧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突起部21a。并且,升降件21被设置成沿升降件21的底面(与设有突起部21a —侧相反一侧的面)的圆周方向与升降驱动体23接触。升降件21的与各个突起部21a的圆周方向R交叉的侧面设有滑动驱动体24。滑动件22是中心部有贯通孔的圆盘形状,在外周侧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突起部22a。各个突起部22a被配置成与在升降件21的各个突起部21a设置的滑动驱动体24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升降件21和滑动件22是相同形状的构件,在图I中,滑动件22相对于升降件21配置在沿上下方向(Y方向)相反的位置。在滑动件22的上表面(与突起部22a所在侧相反一侧的面)载置移动构件12。移动构件12是圆盘形状,自中心部设有沿图I中的Y方向向上方延伸的旋转轴12a。在旋转轴12a上设有用于传递移动构件12的旋转的构件即齿轮等。在基座构件11设有自中心部延伸的圆柱形状的突起部lib。该突起部Ilb贯穿升降件21的贯通孔、滑动件22的贯通孔,上表面与移动构件12接触,从而能够支承移动构件12。升降驱动体23、滑动驱动体24分别是由具有压电效果的压电陶瓷等构成的压电元件。升降驱动体23的圆筒形状的内周面、外周面上形成有电极。滑动驱动体24的与升降件21或滑动件22的圆环形状的圆周方向相交的面(S卩,与升降件21接触一侧的面及与滑动件22接触一侧的面)上形成有电极。并且,升降驱动体23和滑动驱动体24通过电极被施加电压而进行预定量变形。此时,升降驱动体23向圆筒形状的高度方向(图I的Y方向)变形,滑动驱动体24向升降件21或滑动件22的圆环形状的圆周方向(图I的R方向)的切线方向变形。S卩,通过对电极施加的电压的ON/OFF而向预定方向伸缩(ON时伸长,OFF时收缩),由此来进行操作驱动。由分别具有控制电路的驱动电路对升降驱动体23、滑动驱动体24施加电压,由控制装置进行驱动控制。形成升降驱动体23的压电元件主要是利用d31(压电常数)的压电效果产生位移的压电元件。就是说,升降驱动体23被沿圆柱形状的径向极化,具有与同该极化方向平行的方向相比,更容易在与极化方向正交的方向(图I的Y方向)伸缩(即,较大地位移)的性质。由此,升降驱动体23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沿Y方向伸缩,操作升降件21相对于基座构件11沿Y方向以预定的行程移动。形成滑动驱动体24的压电元件主要是利用d33(压电常数)的压电效果产生位移的压电体。就是说,滑动驱动体24被沿圆周方向(R方向)的切线方向极化,具有与同其极化方向正交的方向相比,更容易在与极化方向平行的方向(R方向的切线方向)伸缩(即,较大地位移)的性质。由此,滑动驱动体23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沿圆周方向(R方向)的切线方向伸缩,操作滑动件22相对于升降件21沿圆周方向(R方向)的切线方向以预定的行程移动。如上所述,利用升降驱动体23的驱动操作升降件21相对于基座构件11沿Y方向以预定的行程移动,利用滑动驱动体24的驱动操作滑动件22相对于升降件21沿圆周方向(R方向)的切线方向以预定的行程移动。上述结构的压电促动器10利用控制装置控制对升降驱动体23、滑动驱动体24施加的电压,控制移动构件12连续移动。结果,使移动构件12沿圆周方向R旋转运动。接着,除了上述图1、2,还参照图3及图4,说明利用控制装置驱动移动构件12连续移动的控制。图3是说明压电促动器10的动作的时序图,图3(a)表示向箭头R方向驱动移动构件12的例子,图3(b)表示向与箭头R方向相反的方向驱动移动构件12的例子。图4是按步骤说明压电促动器10的动作的图,是向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桑野邦宏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尼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