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吸能装置及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17984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9 00: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汽车。该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外盒体,所述外盒体包括底板、盖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板和盖板之间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底板、盖板组合形成所述外盒体的空腔;所述底板和盖板之间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板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板。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碰撞吸能装置可具有较强的力承受能力,可有效提高碰撞吸能装置的防碰撞性能,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结构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交通工具,然而,随着汽车的普及,汽车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确保汽车的行驶的安全性,是汽车设计和制造中的重要课题。其中,汽车防碰撞性能是汽车安全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即汽车在碰撞时,可承受的碰撞力越大,汽车的防碰撞性能就会越好,汽车的安全性也就越高,反之,汽车的 防碰撞性能就会越低,汽车的安全性也就较低。目前,汽车一般是通过在车架上增加碰撞吸能结构,来提高汽车承受的碰撞力,以便在汽车碰撞时,利用碰撞吸能结构来提高汽车的防碰撞性倉泛。但是,现有汽车的碰撞吸能结构一般是通过增加在汽车上的防碰撞部件,例如可变性的加强部件等,然而这些碰撞吸能结构的力承受能力仍旧较差,使得汽车的防碰撞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汽车,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具有大的力承受能力,可有效提高汽车的防碰撞性能。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外盒体,所述外盒体包括底板、盖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板和盖板之间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底板、盖板组合形成所述外盒体的空腔;所述底板和盖板之间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板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板。上述的碰撞吸能装置中,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底板组成与所述外盒体形状一致的至少一个内盒体。上述的碰撞吸能装置中,所述内盒体的棱线处开设有开孔。上述的碰撞吸能装置中,所述第二连接板为L型连接板,所述内盒体由两个所述L型连接板对接形成。上述的碰撞吸能装置中,所述内盒体的数量为2个。上述的碰撞吸能装置中,所述外盒体的棱线处开设有开孔。上述的碰撞吸能装置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为L型连接板,所述外盒体由所述L型连接板对接形成。上述的碰撞吸能装置中,所述第二连接板也为U型连接板,所述U型连接板的数量为2个,对称设置在所述底板和盖板之间。或者,上述的碰撞吸能装置中,所述第二连接板也为折弯处呈弧形的折弯连接板,所述折弯连接板的数量为4个,相互对称设置,且所述4个折弯连接板的折弯处围成一空间。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碰撞吸能装置,所述碰撞吸能装置通过其上的底板安装在汽车的车架上。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碰撞吸能装置及汽车,通过在外盒体内设置第二连接板,从而可利用形成外盒体的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自身的变形,来提高碰撞吸能装置的力承受能力,可有效提高整个碰撞吸能装置的力承受能力,提高安装该碰撞吸能装置的防碰撞性能,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附图说明图IA为本专利技术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一的主视图;图IB为本专利技术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一的俯视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二的主视图; 图2B为图2A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三中L型连接板主视图;图3B为图3A的俯视图;图3C图为图3A的侧视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四的主视图;;图4B为图4A的仰视图;图5A为本专利技术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五的主视图;图5B为图5A的俯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图7A为本专利技术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七的主视图;图7B为图7A的俯视图;图8A为本专利技术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八的主视图;图8B为图8A的俯视图;图9A为本专利技术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九的主视图;图9B为图9A的俯视图;图IOA为本专利技术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十的主视图;图IOB为图IOA的俯视图;图IlA为本专利技术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i^一的主视图;图IlB为图IlA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具有较大的力承受能力,可安装在汽车的车架上,提高汽车的防碰撞性能。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碰撞吸能装置可包括外盒体,该外盒体包括底板、盖板以及设置在底板和盖板之间的第一连接板,该第一连接板与底板、盖板组合形成所述外盒体的空腔;该底板和盖板之间还设置有与第一连接板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板,该第二连接板可将外盒体的空腔分割成多个空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碰撞吸能装置可以在碰撞时,利用组成外盒体的第一连接板,以及设置在外盒体内的第二连接板的变形来提高力承受能力,使得安装该碰撞吸能装置的汽车具有较高的防碰撞性能。下面将以具体的实例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图IA为本专利技术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一的主视图;图IB为本专利技术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一的俯视图。如图IA和图IB所示,本实施例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外盒体I和内盒体2,其中,外盒体I包括底板11、盖板12和第一连接板13,第一连接板13设置在底板11和盖板12之间,第一连接板13、底板11和盖板12共同组成外盒体I,第一连接板13、底板11和盖板12组合形成的空间即为外盒体I的空腔;底板11和盖板12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板21,第二连接板21 —端固定在底板11上,另一端悬空,该第二连接板21与底板11共同组成内盒体2,该内盒体2的空腔形状与外盒体I的空腔的形状一致,且位于外盒体I的空腔内。本实施例碰撞吸能装置在承受外力冲击时,组成外盒体I、内盒体2的第一连接板13和第二连接板21会发生变形,由于第一连接板13和第二连接板21之间有空间,第一连接板13和第二连接板21会具有较大的变形量,使得整个碰撞吸能装置可具有较大的力承 受能力,从而提高安装该碰撞吸能装置的汽车的防碰撞性能。本实施例中,如图IA和图IB所示,外盒体I和内盒体2可均为筒状结构,且外盒体I和内盒体2的棱线处均开设有开孔5,从而可利用开孔5来增大外盒体I和内盒体2的变形,提高碰撞吸能装置的力承受能力。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提供的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外盒体和内盒体,使得形成外盒体和内盒体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可利用自身的变形,来提高碰撞吸能装置的力承受能力;同时,通过在外盒体和内盒体上开设开孔,可进一步地提高整个碰撞吸能装置的力承受能力,可有效提高安装该碰撞吸能装置的防碰撞性能,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图2A为本专利技术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二的主视图;图2B为图2A中A-A向的剖面结构不意图。在上述图IA和图IB所不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2A和图2B所不,本实施例中的形成外盒体I的第一连接板13可以为L型连接板,且该L型连接板的数量为两个,从而可对接焊接在一起,与底板和盖板组合形成外盒体I。其中,L型连接板与底板和盖板之间均可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通过焊接连接,可有效提高整个盒体的强度,从而提闻力承受:能力。如图2A和图2B所示,形成内盒体2的第二连接板21也为L型连接板,且两个L型连接板对接焊接后,与底板一起组合形成内盒体2。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L型连接板,可有效提高碰撞吸能装置组装的便利性,可简化碰撞吸能装置组装工艺,降低成本,具体地,L型连接板具体可以采用L型钢板,以提高整个碰撞吸能装置的强度,进而提高整个碰撞吸能装置的力承受能力。实际应用中,组成上述外盒体或内盒体的连接板的形状可以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盒体(1),所述外盒体包括底板(11)、盖板(12)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板(11)和盖板(12)之间的第一连接板(13),所述第一连接板(13)与底板(11)、盖板(12)组合形成所述外盒体(1)的空腔;所述底板(11)和盖板(12)之间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1)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板(2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银辉许国兴石丽华司丽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