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14136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6 2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线传输装置,包括座体及传输模组,其中座体所具有的容室内部穿设有具有对接部的对接端子组,且对接部的另一侧处设有焊接部,而传输模组收容于座体的容室内,并于第一处理单元及第二处理单元上皆设有可与端子座上的端子组相连接的连接部,且端子组所具有的接触部分别穿出于端子座处,并与对接端子组的对接部形成电性接触,此种传输模组不但可减少电路板上占用的空间而不会影响整体电路布局,且可透过第一处理单元与第二处理单元在同一无线传输装置中同时具备蓝牙信号与Wi-Fi信号的发射、接收传输功能,更具实用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提供一种无线传输装置,尤指座体的容室内部穿设有对接端子组,并于容室内收容有传输模组,且传输模组的第一处理单元及第二处理单元可透过端子座上的端子组与对接端子组形成电性接触,从而同时具备蓝牙信号与W i -F i信号的发射、接收功能的无线传输装置。
技术介绍
现今电子科技与多媒体资讯的快速发展,使手机、智慧型手机、全球卫星导航机、个人数位助理(P D A )等电子装置皆已普遍存在于社会上各个角落,且因时下电子装置设计都趋向于轻、薄、短、小,故电子装置内部电路板上的零组件构造则需小而精密,整体结构强度也需随之加强,以因应目前的发展趋势。而一般的电子装置大都会利用连接器来达成与电路板的连接,且连接器大多可提 供缆线接设于其内,并与连接器内部的多个信号端子或电源端子作一连接,以供另一连接器可将信号或电源透过电路板传送至控制电路中,并藉由有线的传输线路连接各种不同产品,然而,为了解决电子装置与周边设备相互连线的方便性,便有厂商共同定义及发起无线传输技术标准,便可藉由无线信号的方式将资料向四面八方进行传输,故,电子装置内部的电路板上通常会设置有多个可传输无线信号的连接器或信号收发器,以因应电子装置整体的功能需求,更具弹性与实用性效果。然而该电子装置内部的电路板上同时设置多个连接器或信号收发器,即会占用电路板上过多空间,以致使体积较大、高度无法变得更薄而不符合产品轻薄短小的设计需求,并会影响电路板的电路布局且更为复杂,或是需要更改电路板原来的规格,综观上述的缺失,若能发展出一种具备无线信号传输功能且可供连接器配合对接的无线传输装置,将是影响电子装置整体使用机能是否能够提升的关键所在,而有待从事于此行业者重新设计来加以有效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于是,技术人有鉴于习用电子装置使用上的问题与缺失,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的评估及考量,并利用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不断试作与修改,始设计出此种无线传输装置新型诞生。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无线传输装置,包括座体及传输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座体内部具有收容传输模组的容室,并于容室内部穿设具有对接部的对接端子组,且远离对接部的另一侧处设有穿出于座体外部的焊接部;该传输模组包括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端子座及穿设于端子座上的端子组,且第一处理单元与第二处理单元上分别设有信号处理部及传输无线信号的信号收发部,并于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上分别设有与端子组相连接的连接部,且端子组所具有的接触部分别穿出于端子座处并与对接端子组的对接部形成电性接触。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座体所具的容室内部收容有传输模组,并于传输模组的第一处理单元及第二处理单元上设有可与端子座上的端子组相连接的连接部,且端子组的接触部分别穿出于端子座处,并与容室内部所穿设的对接端子组的对接部形成电性接触,此种传输模组不但可减少电路板上所占用的空间而不会影响整体电路布局,且可透过第一处理单元与第二处理单元可为蓝牙模组或W I-Fi模组,并在同一无线传输装置中同时具备有蓝牙信号与W i -F i信号的发射、接收传输功能,更具实用性的效果。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的侧视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传输模组组装前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技术组装时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本技术组装时的侧视剖面图。图8是本技术组装后的后视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_座体;11_容室;111-底面;12_扣持部;121_扣槽;122 ;间隔块;13_端子槽;14_对接端子组;141-基部;142_对接部;143_焊接部;15_收纳空间;151-连接器;2_传输模组;21_第一处理单元;212_信号处理部;213_连接部;22_第二处理单元;221_信号处理部;222_信号收发部;223_连接部;23_端子座;231_对接面;24_端子组;241-接触部;25_基座;250-收纳空间;251_底壳体;2511_扣合块;252_外盖体;2521-卡持槽;253_镂空部;26_卡扣部;261_弹性臂;2611_剖槽;263_嵌扣槽;3_屏蔽壳体;31_前壳体;311_插口 ;32_后壳体;321_接脚。具体实施方式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现参考附图就本技术的优选的实施例详加说明。请参阅图1、2、3及4所示,分别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及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技术包括座体I、传输模组2及屏蔽壳体3,其中该座体I内部具有一容室11,此容室11向外镂空而断面呈U形状,并于容室11左、右两侧处皆设有具有扣槽121的多个扣持部12,且两扣持部12之间分别形成有一间隔块122,而容室11的底面111后方处所具的多个纵向端子槽13内则穿设有对接端子组14,其中对接端子组14所具有的基部141定位于端子槽13内,并使基部141 一侧处所设的对接部142由底面111处伸入容室11内部,且基部141远离对接部142另一侧处所设的焊接部143分别垂直穿出于座体I外部。再者,座体I的容室11前侧下方或上方处为设有收纳空间15,并于收纳空间15内部收容有至少一个连接器151,且该连接器151可为通用序列汇流排(U S B)连接器、序列先进附加技术(如S A T A、e S A T A)连接器、网路连接器(R J — 45)、高解析多媒体影音界面(H DMI)连接器、音源连接器、电源连接器或其结合等各种可传输信号或导通电流进行供应电源的连接器。该传输模组2包括第一处理单元21、第二处理单元22、端子座23及可穿设于端子座23上的端子组24,其中第一处理单元21与第二处理单元22上分别设有可为晶片、被动元件(如电阻、电容等)或其它各种电子元件的信号处理部211、221及可传输无线信号的信号收发部212、222,且该信号收发部212、222可为射频线组、平面式或印刷式天线,而第一处理单元21与第二处理单元22为横置定位于端子座23上相互平行,并于第一处理单元21、第二处理单元22后方处分别设有可与端子组24相连接的连接部213、223,且该连接部 213可为呈间隔排列状的多个穿孔或接点的型式,并使端子组24可利用穿孔或表面粘着技术焊接方式分别与第一处理单元21、第二处理单元22的连接部213、223焊固形成电性连接,而端子组24所具的接触部241则分别穿出且露出于端子座23底部呈平整状或阶面状的对接面231处形成一共平面。而传输模组2的第一处理单元21与第二处理单元22可分别为不同型式的蓝牙模组或W i -F i模组,用以传输蓝牙信号与W i -F i信号,此传输模组2上具有一基座25,且该基座25包括有底壳体251及外盖体252,即可将第一处理单元21与第二处理单元22收容于底壳体251与外盖体252内部所形成的收纳空间250内,另于基座25后方底侧处则设有可供端子座23结合定位的镂空部253,并使端子座23上所穿设的端子组24则由接触部241分别露出于镂空部253外部;另,底壳体251与外盖体252两侧处设有呈相对应扣合定位的多个扣合块2511及卡持槽2521,藉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线传输装置,包括座体及传输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座体内部具有收容传输模组的容室,并于容室内部穿设具有对接部的对接端子组,且远离对接部的另一侧处设有穿出于座体外部的焊接部;该传输模组包括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端子座及穿设于端子座上的端子组,且第一处理单元与第二处理单元上分别设有信号处理部及传输无线信号的信号收发部,并于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上分别设有与端子组相连接的连接部,且端子组所具有的接触部分别穿出于端子座处并与对接端子组的对接部形成电性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家平
申请(专利权)人:弘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